如何客觀看待明清兩朝重臣洪承疇忠奸難辨的人生


如何客觀看待明清兩朝重臣洪承疇忠奸難辨的人生

洪承疇

洪承疇(1593年10月——1665年4月),字彥演,號亨九,福建省泉州人,他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歷史人物。

明朝時,洪承疇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到了清朝,洪承疇被授予太子太保銜、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

洪承疇的身份非常矛盾,也非常尷尬,先是明朝的重臣,後又成為清朝的重臣。那麼,一向以封建衛道士自居的洪承疇,為何會在松錦之戰被俘後就投降清朝呢?

是因為明朝不重用他,對他進行長期排擠嗎?還真不是。崇禎皇帝儘管剛愎自用,刻薄寡恩,但他對於洪承疇還是相當器重的,授予他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之職,全權負責抗清的一應事務。

當年崇禎帝即位後,一點兒都不像他的前任們,什麼事都不管。崇禎顯得意氣風發,幹勁十足,基本上事無鉅細是什麼都要管。

但是,他殊不知當時的明朝已經破敗不堪,四梁八柱都在晃動,進行小修小補或許還能勉強維持,一旦力度過大,必然難以維繫。而崇禎,就偏偏要立即擼起袖子全力衝刺“中興大明”的夢想。

果然,在崇禎的“勵精圖治”之下,全國的農民起義遍地開花,比如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都不斷造反。面對此情此景,那個自視甚高和胸懷抱負的崇禎皇帝,卻顯得茫然不知所措,絲毫沒有應對之法。

在楊鶴的建議下,崇禎立即採納了“邊剿邊撫”之策,一邊進行圍剿,一邊進行招撫。受此政策的影響,好多農民軍和流寇都紛紛對明軍進行詐降,反正只要打不過就先暫時投降,等休整好了再接著繼續造反。

結果,農民起義的人數是越剿越多,起義的規模是越剿越大。明朝大半的軍力都在進行平定匪患,導致了國庫空虛,民怨沸騰。

如何客觀看待明清兩朝重臣洪承疇忠奸難辨的人生

洪承疇

洪承疇在此時斗膽上書崇禎帝,要求改變這種寬鬆的“邊剿邊撫”策略。他主張以堅毅狠毒的舉措,嚴酷剿殺所有匪患,一旦參與起義作亂的流民,無論投降與否都格殺勿論。

1631年,三邊總督楊鶴被崇禎帝罷官,由洪承疇接任三邊總督一職,開始全力平定匪患。洪承疇上任後,立即推行“先剿後撫”甚至是“只剿不撫”的方針,血腥鎮壓各地的農民起義。在他的鐵血政策之下,明朝的農民起義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而就在崇禎集中全力鎮壓農民起義之時,關外的皇太極也沒有閒著,一步步地發展壯大並加強了對於明朝的戰略威逼。

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登基稱帝,建立大清並將女真族改名為滿洲,積極為入關統一中國做準備。但是,駐守於寧、錦重鎮的明軍,始終都是他難以逾越的障礙。雖數次繞過山海關,借道蒙古從喜峰口等處進入到中原地區,侵擾河北、山東和山西等地。但是,這些軍事行動僅限於襲擾的性質,並沒有取得太大的軍事進展。

之前在袁崇煥經營遼西時,曾對錦州進行過重點的加固,使其成為了明朝在關外的軍事重鎮。因此,皇太極便集中兵力圍攻錦州,希望拔去這顆眼中釘和肉中刺。

眼見國內形式稍微緩和,而關外的皇太極卻虎視眈眈,崇禎帝只得將自己手中的最後王牌洪承疇打出,調他擔任薊遼總督,希望能徹底扭轉長期以來對清的劣勢。

一開始,洪承疇對自己信心滿滿,把握十足,就像之前的袁崇煥那樣,雄赳赳的就去赴任了。但對皇太極來說,不管你是什麼“洪瘋子”或者“袁瘋子”,我必須要攻取錦州城。

皇太極改變了之前不擅長的攻城戰,轉而開始圍困錦州,著眼於打持久戰,分別派遣濟爾哈朗、多鐸等人進行駐軍和屯田,甚至修築城池輪番駐守。他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等待錦州城中的明軍斷絕糧草。

如何客觀看待明清兩朝重臣洪承疇忠奸難辨的人生

松錦戰役示意圖

那麼,洪承疇是如何應對的?他從山海關移駐寧廣,親自前出坐鎮負責調度和指揮,派遣吳三桂、劉肇基等人率軍駐紮於松山、杏山之間,與祖大壽的錦州守軍互為掎角之勢,極大地緩解了錦州城內的壓力。

為了扭轉這種不利的被動局面,皇太極命令多鐸和阿濟格等率領所屬的八旗軍,趕往前線協同多爾袞一起猛攻錦州城,希望以此能迫使洪承疇率軍來援。這個計策,頗有“圍點打援”的意思。

熟讀兵書的洪承疇自然看清了皇太極的險惡用心,但抵擋不住崇禎皇帝要求火速救援的旨意,只得親率明軍主力趕到松山集結,希望能救援錦州。可惜,洪承疇的主力很快就被皇太極親自率軍包圍於松山,經過多次突圍都未能成功,徹底陷入了絕境之中。據《清史稿》記載:

轉餉路絕,闔城食盡。

就這樣,被長期圍困並餓得無法站立的洪承疇,在松山被清軍攻陷後,連同數萬明軍都成了皇太極的俘虜。

松山既被攻破,錦州也必然不保。四面楚歌之下,錦州守將祖大壽也在清朝的勸降攻勢下,被迫選擇出城投降。

為了儘早入主中原,皇太極竭力勸降洪承疇。但是,作為飽讀詩書的一名儒將,洪承疇起碼的氣節還是有的,他在一開始就表現得頗為頑強,寧死不降,甚至還絕食求死。

這個消息傳回到北京,可把崇禎帝激動壞了。為了鼓舞士氣,崇禎帝以此開始大做文章,決定開十二壇隆重祭奠洪承疇的忠義之舉。

何謂開十二壇?北京的天壇歷來就是皇帝祭天的地方,在天壇內專門給洪承疇修了一座祠堂,並供奉十二個祭壇。依照封建禮制,九壇就是祭拜臣子的最高禮儀,崇禎為洪承疇祭祀準備十二壇,這是前所未有的榮耀。

結果,崇禎皇帝率領文武群臣一罈一罈的祭拜,到了第九壇時,前線傳回最新軍情說洪承疇竟然降清了。

如何客觀看待明清兩朝重臣洪承疇忠奸難辨的人生

皇太極

洪承疇在降清之後,皇太極並沒有立即對他委以重任,基本就是充當了自己的私人幕僚,在身旁獻言獻策,但也極大地加速了滿清入關的步伐。如何看待洪承疇的降清之舉?還真不好說,我們一方面宣揚忠臣不事二主,一方面又提倡良臣擇主而侍。

入關以後,順治皇帝開始對洪承疇逐步起用,而他也繼續著自己的鐵血本性,對於堅決抵抗的漢人予以了殘酷的鎮壓。在他的屠刀下,黃道周、陳子龍、金正希、王之仁等人都紛紛倒下,甚至還包括他原來的學生。

不僅如此,洪承疇還推薦了一大批漢臣加入到剷除明朝殘餘的行動中,比如王輔臣等人,就是由他推薦才成為絞殺朱明後裔的急先鋒。

不過,在他鎮壓和殺戮的同時,也為儘快恢復社會生產積極諫言。明末清初的政權交替導致了戰亂頻發,極大地危害到了社會的穩定。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儘快實現滿清政權的平穩,洪承疇多次上疏減免稅賦,終於獲得了清廷的同意。

有了北方穩定的局面,清兵才能一路南下。除個別地方遭遇到抵抗外,基本都是兵鋒所指,望風而降,將南明的殘餘一路趕到了緬甸,強有力地維護了新生的政權。

《清世祖實錄》記載,清廷在入關之前曾經向洪承疇許諾:

功成之日,優加爵賞。

可事實卻是,洪承疇雖為滿清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並沒有被清廷真正信任。到了晚年時,更是被閒置不用,只是象徵性地賞了他一個三等輕騎都尉的頭銜。

大家都很清楚,“公侯伯子男”才算是真正的爵位,而輕騎都尉大概就是一個正四品的官職,況且還是三等的。個人認為,這不是封賞,簡直就是赤裸裸的羞辱。

而同時期,滿清對其他漢人降臣卻格外的優渥,而且這些漢人還都曾經是洪承疇的手下。比如,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人都被封王守藩;沈志祥、李國翰、陳福等人也被封公封侯。

1665年,洪承疇帶著無限的委屈和遺憾在家中過世,享年七十三歲。康熙帝恩賜祭奠如制,諡號為文襄。

本以為,洪承疇已經成為了歷史。但到了乾隆時期,竟然在編撰

《欽定國史貳臣表傳》中加入了洪承疇的名字。其中,對於洪承疇的評價如下:

雖皆臣事興朝,究有虧於大節。

如何客觀看待明清兩朝重臣洪承疇忠奸難辨的人生

明清時期兩朝為臣

看來,洪承疇始終不被清廷信任,根源就在於他曾經變節投敵。真不知道洪承疇泉下有知會作何感想,如果當年選擇寧死不降,享受明帝崇禎十二壇的祭奠,定然能成全自己的忠臣之名,斷不會進入

《貳臣傳》受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