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而不閉的四川盆地,何以成為“天府之國”和“戰略大後方”?

一千三百年前,詩仙李白言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長期以來,外界總認為四川盆地交通閉塞、文化滯後。其實不管是出川還是入蜀,四川盆地雖然地形相對封閉,但並不閉塞。司馬遷曾說,川陝之間“棧道千里,無所不通”,這些延伸在山巒間的棧道連通著四川盆地與外界,知名的金牛道、陰平道、荔枝道等古道在秦漢時期便通蜀中。在這片易守難攻的形勝之地,孕育了發達的農耕,豐富的井鹽,以及川人獨特的巴蜀文化。

封而不閉的四川盆地,何以成為“天府之國”和“戰略大後方”?

四川盆地是一個相對封閉的丘陵性盆地,周圍群山環抱

縱觀四川盆地的地理,可以發現,從西北的邛崍山、岷山,到北面是龍門山、米倉山至東北的大巴山脈、巫山,向南是武陵山,西部為夾金山、大小相嶺、大涼山,東南為大婁山、雲貴高原,海拔均為1000米至3000米,而盆地底部為海拔200—750米的丘陵與平原,使這一片地區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丘陵性盆地。同時四川盆地水系由長江干流及其5條南北向支流,即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組成。其中,岷江、沱江這兩條河的流域是蜀人的天下,而嘉陵江、渠江流域是巴人的勢力範圍。

封而不閉的四川盆地,何以成為“天府之國”和“戰略大後方”?

巴蜀地緣關係圖:巴與蜀都封閉在一個大盆地內,衍生的文化共性十分明顯

蜀地以成都為中心,形成了通向盆地四周邊緣的密集陸路交通網絡。在龍門山、龍泉山之間,岷江、沱江合力形成了肥沃的沖積扇平原。成都平原上,農田與村莊、樹林交錯分佈,形成了典型的林盤式聚落。空中鳥瞰,只見阡陌縱橫、水網密佈,林盤狀的村舍若點點繁星,織就了錦繡般的畫卷。而巴地則以重慶為中心,坐落於四川盆地的東南邊緣,處於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地的過渡地帶,即由雲霧山、縉雲山、中梁山、龍王洞山帚狀平行嶺以及銅鑼山、南溫泉山、明月山等組成的川東平行嶺谷中,山嶺海拔多數在1000米以下,長度上幾十到上百公里不等,其間的谷地寬度在10-30公里之間,屬於典型的“城在山中,山在城裡” 的佈局。

封而不閉的四川盆地,何以成為“天府之國”和“戰略大後方”?

夔門一直是四川盆地的“南大門”,經長江三峽直達湖北宜昌。

所以四川盆地雖然四周大山環抱,但因有了延伸出界的棧道和水道,所以也不會格外封閉四塞。在歷史上,入蜀出川主要有南北兩條線路,即“劍門天下險”和“夔門天下雄”,夔門、劍門便是四川盆地的南北兩大進出門戶。北線劍門蜀道是過劍門關、棋盤關後,穿行在米倉山、秦嶺這些大山中往漢中去的山路;南線則是出夔門巴水經長江三峽直達湖北宜昌。

封而不閉的四川盆地,何以成為“天府之國”和“戰略大後方”?

合川釣魚城被譽為『東方麥加城』,七百多年前,僅憑一己之力,獨自抵擋蒙古鐵騎數十載,一度拯救南宋政權

這種封閉但不閉塞的地形結構,使得四川盆地易守難攻,自古便是躲避戰火殃及的“大後方”。比較知名的就是發生在公元1259年(宋開慶元年)夏的釣魚城防禦戰。作為大蒙古帝國第四位大汗的蒙哥汗和以驍勇善戰著稱的蒙軍大將汪德臣,均在四川盆地的釣魚城下負重傷,相繼殞命於嘉陵江溫湯峽,直接左右了戰爭的局勢,延長南宋的統治壽命。畢竟蒙古帝國僅用了十六七年,便佔中亞、越高加索、跨克里米亞半島,橫掃歐亞大陸,21年後滅西夏;28年後滅金朝,未嘗一敗。偏偏對積弱的南宋不僅久攻不下,還使得可汗大將喪命。這其中四川盆地的地形優勢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封而不閉的四川盆地,何以成為“天府之國”和“戰略大後方”?

四川盆地井鹽代表產地自貢,自新中國起累計超過產鹽3450萬噸,佔到了全國井礦鹽產量的三分之一多

此外四川盆地除了在防禦上的易守難攻,更重要的是盆地內部適合發展農耕的優越條件,這是與伊朗高原這類封閉不閉塞地理結構的巨大區別。而且四川盆地還擁有隨處可以利用的井鹽資源,作為支撐生命的基本物質,吃鹽才可以長力氣,所以在古代,鹽是生活必需品,這也意味著巨大的財富資源。當然四川盆地之所以擁有如此眾多的鹽礦,主要是遠在三疊紀時期(恐龍時代之一),四川盆地還是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且氣候乾旱,出現規模較大的鹹化海域,稱為上揚子蒸發海,膏鹽沉積增多,其規模達50萬平方公里。後來到了三疊紀末,海侵歷史結束,四川盆地東部轉為內陸湖盆後逐漸乾涸,出現含鹽沉積,積聚於侏羅紀岩層中,也就是今雅安—峨眉山一帶。

封而不閉的四川盆地,何以成為“天府之國”和“戰略大後方”?

肥沃、富庶的成都平原,農田與村莊、樹林交錯分佈彷彿一副多彩油畫

於是既有陡峭的崇山峻嶺護佑,也有江南水鄉般煙柳蔥蘢滋養的四川盆地,在成為天富庶之地的路上有了充足的先天優勢,再加上剛健與柔媚、激昂與含蓄環境下薰陶出來的川人,不懼時艱,開放自省,便有了“齊魯多鴻儒,燕趙多壯士,江南多佳人,巴蜀多高士”之說。四川盆地的“天府之國”美稱,從鱉靈決玉壘山到李冰修都江堰的事蹟裡傳出,隨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延伸,聲名遠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