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各位嘉賓、各位親朋好友:晚上好。

非常感謝各位百忙之中蒞臨我的第二本新書分享會。從去年《相遇在美好的時代》,到今天《迴歸未來》演講,剛好是一年時間。有很多人說,“秘書長,你書寫得有點快,第一本還沒看完,你第二本就寫出來了。”我回答說,“是因為大家的鼓勵,讓我有勇氣繼續寫下去。”


篇章一:寫作與人生

上本書出版後,我不斷收到讀者來信,這其中有創業者,有職業人,也有在校的大學生,他們會就書中的某篇文章、某個故事或是某句話,表達他們的共鳴。

其中,大家記憶深刻、反饋最多的是《我眼中的吳曉波》這篇文章,很多人就問,“哎,你跟吳曉波關係還不錯,你這麼寫吳曉波他不生氣嗎?”我說,“他不生氣,因為他也是這麼寫別人的。”

在所有的來信中,有一封很簡短,我摘錄了下來,是誰寫的,我不認識,但估計是位女生,她說:“在讀此書之前,我喜歡的散文有兩種。一種是類似於餘秋雨老師的散文那樣氣勢磅礴,另一種是如席慕容老師的散文那般細膩纏綿,辭藻優美。曾經無知的我天真地以為,散文要麼氣勢磅礴,要麼優美華麗。但讀罷《相遇在美好的時代》,才發現,散文就算是通過平淡樸實的文筆傳達出來,亦令人感慨動容;原來文字,從來不需要多麼華麗的辭藻,只需要一顆敏感而真摯的心就可以。”

當我收到這封郵件時,已是晚上12點,讀後內心十分溫暖,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現在還不能睡覺,從床上爬起來拿起電腦記錄下這份感動,我覺得讓一個人去做事情最大的動力,就是你給他鼓勵,給他足夠的信心。今天,因為大家的鼓勵,我第二本書用了短短半年時間就寫出來了。

在此之前,我從沒有想過原來文字可以如此深刻地影響別人,也未曾想過通過出書來成就自己,我只是單純地因為喜歡寫作,因為想記錄下自己或身邊所發生的精彩故事。我一直有一個理想,就是做一名平凡的記錄者。

2018年,遇見陳春花老師,是我一生中莫大的幸運。陳老師是很厲害的人物,被譽為“商界傳奇導師”,連續多年被《財富》雜誌評選為“中國最具影響力25位女性榜單”人物。從華南理工到北大國發院,不僅管理學的課講得好,還曾經兩度出海,擔任新希望六和總裁,兩次幫助六和集團進行歷史性的變革,結果都成功了,這是很難的。有一個統計數據,說在中國,大學教授出來經營企業,失敗的概率達到90%以上。

陳老師每天堅持寫作五千字,30多年筆耕不輟,出版了二十幾部管理學著作和十餘部散文集,是非常高產的學者教授。去年,一次在與陳老師的交談中,我說我每天的工作很忙,抽不出時間寫那麼多。

陳老師說,“那你就一週寫五千字吧!”陳老師不經意的一句話,我暗暗地牢記在心,從那一時刻起,我就給自己下了一個小目標:每週寫作五千字,每年出版一本書,堅持三十年。那樣,到我70歲的時候,書累加在一起,足足就可以到達膝蓋那麼高。當然,前提條件是我要健康地活到70歲。

寫作,現在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我工作之餘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我想象著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我翻開自己出版的圖書,閱讀寫過的文字和故事的時候,我忽然察覺到,寫作有了一個更重大的意義:我跟生命中經歷過的人和事有了“連結”,我與過去和未來有了“連結”。那些文字,雖然是給讀者的,但是它其實是我最親密、最真實的手印,記下了、刻下了我過去生活數十載的歲月,記錄的是關於時代、城市、商業的點滴故事。

我將寫作當成跟自己、跟世界對話的一種方式。我認為,能把時間花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上,已是充滿感激,無窮無盡的感激。


篇章二:迴歸生命

在上本書的最後一篇文章《尋找生命的意義》,故事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一名叫弗蘭克的人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凡是被關進這個集中營的人幾乎沒有活著出來的希望,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但弗蘭克極其偶然地活了下來,他沒有被苦難摧毀,而是從承受苦難的方式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許多人讀後都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

人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尋求意義的動物,沒有意義也要創造出意義來,於是人類社會就誕生了哲學、宗教、藝術等學科。有時我也會想:一個人如果不去思考這些人生大問題,豈不是可以過得簡單快樂一些? 然而,仔細想想,我們不是因為思考,所以痛苦,而是因為痛苦,所以思考。

在某種意義上,生命最初本無意義,是具有主動意識的人類,給予生命意義,並在生命的每一刻,反覆將其明確。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首先賦予生命意義的是“愛”。


人類最偉大的東西是愛,我們說到迴歸未來,實際上以愛情、友情和親情所代表的愛,是永恆的,無論未來社會如何變化,無論機器如何替代人,作為生命,作為人類,愛始終是支撐人類往前走的最重要的動力。

我們先從友情談起。去年我們在深圳舉辦第三屆民企盛典,龍永圖部長和央視知名主持白巖松同時出席我們活動,很多人不知道他們兩是忘年之交。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1994年3月,中央電視臺首次派人到中國復關入世談判最前線瑞士的日內瓦採訪,白巖松參加了這次歷史性的採訪,由此結識了當時中國入世談判團的主要代表龍永圖部長。正是這場談判,讓白巖松和龍永圖能夠走到了一塊,而且二十多年一直保持著真正朋友的關係。

時隔多年,白巖松始終記得在日內瓦湖邊的那個早晨,龍部長的一句話讓他記憶深刻,他說:“小白,你知道我為什麼願意幹嗎? 不能讓中國的改革開倒車啊,融入世界,我們的改革就不可逆!”

正是這份理想主義和責任感,讓白巖松發自內心地尊敬這樣一位師長,也讓他更理解什麼是國際視野和格局,什麼是信仰的力量。

白巖松記錄了1994年在日內瓦聯合國總部參與入世復關談判報導的一幕:每當龍永圖先生在大會上要發言,原本空蕩蕩的會場,會立刻擠滿了人,因為外國朋友常常對同伴們說,“中國龍,去聽聽!”

白巖松說,“今天我們要感謝龍部長,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是他談判工作的受益者。”

後來,離開副部長位置的龍永圖,又做了博鰲亞洲論壇的秘書長,又做與20國集團有關的工作,即便如此忙碌,他又在故鄉貴州的電視臺,開了一檔《論道》的電視欄目,而這檔欄目,白巖松成了常客,兩人常常在《論道》裡談論共同的夢想,世界與中國,人生與幸福等。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2018年在深圳舉辦的民企盛典,兩人再次有機會共同“論道”,回顧中國改革開放40年,談時代,論民企,說深圳。二十多年來,龍部長和白巖松能夠走到一起,這一份友誼,實屬難得,既有家國情懷,又有著共同的信仰和價值觀。我想,我們的生命當中,都需要真正的朋友,簡單純真的友誼,這是我們真正快樂的源泉。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在座的各位,大家既是同學,也是創業路上的夥伴,請珍惜這一份難得的友情。


說完了友情,接著談談“愛情”,新書文章《那一代人的愛情》記錄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在我家鄉的後山,在最後保留的一小片荔枝林裡,有一處墓地,裡面靜靜地躺著兩個人,那是我的爺爺和奶奶。

小時候非常喜歡聽父親講述爺爺的英雄故事。當年,日本入侵潮汕地區,爺爺是地方游擊隊長,經常組織青年游擊隊偷襲日本鬼子。奶奶是廣東澄海人,毗鄰饒平,18歲那年因躲避日軍侵略,奶奶與鄉鄰從澄海步行逃至饒平避難,在老鄉的引薦下認識了我的爺爺。兩人雖然年紀相差近10歲,但卻一見鍾情,相識不久便結為夫妻。

那個年代的愛情,簡單、樸實、真摯,共同度過艱難歲月的感情更加彌足珍貴。小時候,常常聽奶奶講“借米”的故事。那個年代,對於潮汕地區的普通漁民家庭來說,吃不飽飯是一種“常態”,每次奶奶孃家親戚來探訪時,家中為了能做一餐米飯,奶奶總是要到鄉鄰那去借米,但又怕孃家人擔心,所以借米還得偷偷借,還要假裝米倉很滿的樣子,所以米倉下面會提前放一些舊衣物墊著,上面才是米。奶奶孃家人只要見到米倉滿滿時,才會安心。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還有“換米”的故事。潮汕沿海,土地貧瘠,那時糧食根本不夠吃,但好在靠海,可以捕魚。為了一家人能吃飽飯,爺爺負責出海打魚,然後奶奶會揹著打來的魚,去和山裡人換米。每次走山路都要走上十來公里,揹著重物,來回步行都要一天時間。換來的米,可以讓一家人吃上飽飯,還可以還上借來的米。

奶奶晚年時,每次回憶起這些情景,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那個生活艱辛的年代,也有無窮的趣味,守望相助的平淡生活中,充滿了溫情和快樂。

1983年,爺爺病逝,根據他生前的遺願,百年之後,要與奶奶同葬在一個墓地,相守一生。所以在爺爺走的時候,他的墓地留了另一半的位置,墓碑上早早就刻上了奶奶的名字。2008年,也就在爺爺離世25年後,奶奶安詳地走了,享年90歲。

根據他們生前的約定,奶奶要和爺爺葬在一起。奶奶的骨灰,安放在爺爺墓地預留的位置。從此,兩人繼續相守,在一處安靜的荔枝林地,可以瞭望南海的方向…

每次想起祖輩的這段愛情故事,都會讓我感動得淚流滿面,他們終其一生,守忠守信。我一直被澳大利亞作家麥卡洛的《荊棘鳥》那淒厲的傳說深深感動,那是一種心靈的恆久震撼。荊棘鳥,是傳說中的一種奇特的鳥,它畢生只唱歌一次,但是歌聲卻比世界上任何生靈的歌唱都好聽。它一旦離巢去尋找荊棘樹,就一定要找到才肯罷休,它把自己釘在最尖、最長的刺上,流著血淚放聲歌唱,直至死亡。

荊棘鳥,這是以生命為代價的歌唱,這是世間最悽美的絕唱,這不僅僅是一種生的態度,更是一種感動天地的愛的方式。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也許人間有一種情,一生只能擁有一次,只有在忍受了極大痛苦之後,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只是今天有多少人會有這樣的追求呢?

這兩年,我當了父親,有了這一角色後,我的生活全然改變,開始學會了表達愛,養育男孩的過程,讓我對生命的意義也有了新的理解:傳承才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使命,傳承讓生命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無限的延伸。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小的時候,父親牽著我的手,繞著大海的淺灘漫步,現在我時常還記起那些父親給我講述關於海的傳說。

一望無邊的大海、古樸自然的漁村和勤勞善良的鄉民,留給我童年成長的深刻記憶,而那份父親溫暖的陪伴,讓我的童年十分甜蜜美好。

而今,30年過去了,在海的另一邊,我牽著兒子宸宸的小手,漫步在深圳灣濱海長廊,吹著海風。三十年前後,三代人,情景是何其相似。

宸宸喜歡看海。記得第一次帶他看海時,不滿一歲的宸宸十分激動,咿吖學語期的他,見到大海竟然發出“咦呀,咦呀…”的感嘆聲,一對圓溜溜的眼睛,眨都不眨,久久地凝望著遠方的船隻。


每天感受著宸宸的變化,從只會啼哭到開始學會各種表情,學會表達喜怒哀樂,真是“一天一個樣”。我的《育兒筆記》記錄著每段時間的點滴:“他爬、他笑、他搖頭、他站起來又一跤跌倒,他眨動著圓滾滾、亮清清的眼睛,我總是目不轉睛地看著他的每一個舉動。”

轉眼間兒子已快兩週歲。春節時,我出遠門半個多月,回來時已是晚上10點多,他一直在等待著我的歸來。推開門,見到我的第一眼,宸宸用潮州話說了第一句:“爸爸,我愛你!”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莫名的淚水瞬間忍不住溼潤了雙眼。“爸爸也愛宸宸”,我丟下行李,雙手將他緊緊抱著。謝謝兒子,讓我學會了表達愛。

回來的時候,我準備了禮物,精美的禮盒上是扎得嚴嚴實實的蝴蝶結。當他拿到禮物的時候,按照過去的做法,他會指示爺爺奶奶幫他拆開,可是這次,他卻固執地想要自己打開。

蝴蝶結紮得真是緊,宸宸怎麼弄都還是解不開;爺爺奶奶在旁邊看著著急,一心想幫忙,不料被宸宸拒絕,他這次想要自己解開。

看著小男孩專注認真的解蝴蝶結的樣子,我想起了臺灣作家龍應臺在她的作品《孩子,你慢慢來》中的情景:龍應臺在一個節日到一個花店跟阿婆買花,阿婆要把二十幾枝玫瑰花從桶裡取出,交給五歲的小孫兒,轉身找錢去。小孫兒接過花後,很慎重、很認真地抽出一根草繩綁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繩太長,小小的人兒又偏偏想打個蝴蝶結,手指繞來繞去,這個結還是打不起來。

龍應臺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此情此景,是何等的相似,而我的內心是充滿感動的。望著眼前這個執著的小男孩,我內心默唸著:“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我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去等待。”

英國作家狄更斯有一句名言:“對於世界而言,你是一個人;但是對於某個人,你是他的整個世界。”是的,在兒子的眼裡,我就是他的整個世界。養育男孩,這樣鮮明的記憶,註定將是我一生中最溫馨難忘的時光。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謝謝兒子,能成為一個父親可能是我一生中能做的最偉大的事,我不僅能從父親的角色中得到最大的滿足和快樂,更能從中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篇章三:迴歸城市

我出生於1980年8月,是第一代80後,也快40歲了,深圳也是1980年8月成立特區,剛好我與深圳同歲。因為這樣的緣份,一直想為深圳寫點什麼。記得十年前,石坤山會長告訴我:“深圳,第一年你恨它,第二年你開始理解它,第三年你有點喜歡它,第四年你愛上它,第五年你再也離不開它。”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會有同感:深圳是一個需要慢慢去“品味”的城市,如果你在深圳呆的時間不夠長,或者你的努力不夠大,請不要急著去評價深圳或是給這座城市下定論。

本書用了一個篇章記錄了“深圳奇蹟”。


2018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論說:“改革開放40年,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範莫過於‘深圳奇蹟’。”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過去,有人描述硅谷時說,“這裡,就是未來”,而今,許多人提起深圳,會說,“深圳,這裡是中國的未來。”對比硅谷和深圳,似乎有許多地方莫名的相似。深圳是引領中國創新的城市,而硅谷是引領全球科技創新的“聖地”。這兩個地方最大的相似點,就是“移民”數量遠遠超過了原住民。

在《深圳奇蹟》篇章裡,我通過三位有代表性的創業者,透過他們來講述我所理解的“深圳精神”。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在座的各位,幾乎都是深圳這座城市的建設者和發展的見證者。很多學者在研究為何中國的經濟特區中只有深圳真正發展起來,各方觀點不盡相同。我認為除了地理優勢及作為第一個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外,深圳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持續吸引並留下了大批的建設者和創業者。

本書深圳奇蹟講述三位不同背景的建設者和創業者的故事。


第一位是大家熟悉的郭曉林會長,來自四川綿陽。1996年,剛滿十八歲的郭曉林,背上簡單的行李,長途跋涉來到深圳,站在南山白石洲的街頭,開始了一段改變命運的旅程,這個場景相信很多人都有共鳴。

接下來的20多年,郭曉林的成長和改變,代表了一代來深建設者的發展之路。從工廠的模具學徒,到模具工,到模具主管,再到經理、副總經、總經理,然後是創業之路,一步步走到今天。

前13年的打工生涯,積累技術、經驗和資源,後10年的創業打拼,實現人生理想。如今,郭曉林所創業的卡酷尚科技開創了一個新的品類“美顏器”,通過對美顏器具進行“深度開發”,產品一路暢銷日本和韓國。

有人說,深圳,是一個只要肯努力就可以改變命運的地方,郭曉林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命運,他稱自己是“學習型創業家”,他希望通過不斷學習來“締造優秀企業”,在深圳建立全球品牌,讓中國製造走向世界。

郭曉林雖然個子不是很高,但每一步都走得很穩。我與郭曉林認識接近十年,也是他創業從0到1的十年,我從他身上做了三點總結:


一、熱愛學習,善於總結,不斷精進專業能力;

二、關注產品,堅持創新,擁有國際視野和思維;

三、深圳是一個可以為奮鬥青年實現夢想的地方,只要你有足夠的努力和堅持。

祝福郭曉林,接下來這一位也是大家熟悉的,他是五穀芳乳鴿王的創始人,也是深圳大梅沙的村長、書記。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40年前,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最先受益的是生活在這裡的“原住民”。1971年出生在大梅沙村的袁建東,見證了大梅沙以及深圳40年的滄海鉅變。

1990年,袁建東用種荔枝賺來的第一桶金在大梅沙村辦起了一個以乳鴿和客家菜為主打菜的餐廳,1998年正式註冊“五穀芳”品牌。

因為次年大梅沙海濱公園的建成,大量遊客湧入梅沙。此時開始,五穀芳就像蘊藏無限生命力的種子,遍地開花。20餘年時光,從一個路邊小店,發展到現在的餐飲集團企業,而袁建東也由一個“村民”,華麗轉身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思維開放、願意學習新事物是袁建東身上非常重要的品格,這是一位“與時俱進”的村長,他報名市裡舉辦的各項幹部培訓班,參加博商總裁班、清華餐飲班,與互聯網的創業者探討新經濟模式,他都會無比興奮。

他每天起得很早,5點半就要起床,然後是40分鐘運動,雷打不動,接著是讀書,聽書,每天時間安排得滿滿的,是我見過的最會做生意的村長和最進取的企業家之一。

在我看來,袁建東及五穀芳今天的成績,除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外,還與袁建東個人的努力分不開的。在袁建東看來,深圳還有非常大的機會,只有視野和思維跟得上,才有可能實現更大的成就。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這張照片是位於深圳灣畔的人才公園裡,照片裡醒目地雕刻著這樣一行語錄,“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說出了深圳奇蹟的一大密碼。

接著我要講的第三位人物是一位海歸博士。


201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的劉自鴻懷抱創業夢想來到深圳,創辦柔宇科技,劉自鴻相信自己的判斷:“深圳是另一個硅谷”。深圳的務實精神、創業氛圍吸引了劉自鴻。

2014年,柔宇一舉研發出了全球最薄的柔性顯示屏,厚度只有0.01毫米,立刻成為全球科技工業界的關注焦點,可以說是“一鳴驚人”。

這是柔宇的標誌性事件,是從0到1的創造,劉自鴻形容這一過程像是進入“無人區探險”,十分孤獨。完成了從0到1的關鍵性階段後,柔宇接著要做的是從1到N的發展。曾經有一段時間,外界一直在質疑柔宇的N到底有多大,會不會只是一個概念,柔宇到底能帶領這個產業走多遠? 質疑聲音不斷,而劉自鴻很清晰自己在做什麼,他花了大量時間在把“1”做實。柔宇科技從誕生之日起,伴隨它成長的是不斷出現的質疑聲音,而劉自鴻選擇了堅持,這當然有他及團隊堅毅的一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深圳這座城市極度包容的一面,才讓柔宇走到了今天。

可以這麼說,劉自鴻選擇深圳,是明智的,更是幸運的。


至於柔宇和劉自鴻未來的命運如何,我們現在還無從下定論,但既然柔宇選擇了深圳,而深圳選擇了相信柔宇。

一位是草根創業,從模具工開始一步步成長起來;

一位是本土村民,利用天時地利人和,成為與時俱進的企業家;

一位是海歸人才,帶著改變世界的夢想,成為中國的獨角獸。

他們通過自己的奮鬥故事,講述著殊途同歸的深圳精神,詮釋著深圳的文化基因:多元化、創新、寬容失敗、以奮鬥者為本……

遇見深圳,可能是你這輩子最大的奇蹟。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篇章四:迴歸經營


今天我們談創業,創業的本質是經營。

《經營者養成筆記》一書作者、優衣酷創始人柳井正講:“所有偉大的企業都是因為解決了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你能解決的社會問題越大,你的價值就越高。”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這段時間,我們在做一種模式的嘗試,叫“資源早餐匯”,通過早餐會形式開展業務引薦和資源對接。大家一早五六點就出來,挺辛苦的,但是半年下來,很多人還是堅持下來。這兩年生意不好做,大家希望通過一個聯盟,通過一套體系,不斷進行業務和資源的對接,這對於創業型的企業,幫助還是很大的。

但我也一直在思考,如果僅僅只是增加一些訂單和資源,不足以支撐創業者走得更遠,創業者必須成為真正的“經營者”。我很認同柳井正對於經營者的定義,他說,所謂的“經營者”,就是“達成經營目標、取得成果的人”,所謂成果,即“承諾的事情”: 對社會、對客戶、對員工承諾的事情。

“經營者”的養成,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


所以我們一直在推動一個幫助創業者成長為經營者的“生態”,這個生態不僅有小企業、中企業、大企業,還要有資源匯、創新匯和產業鏈頂端的常青匯。我們希望通過創新匯不斷推動大家做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當然最重要是思維創新,希望推動一個更完善的產業生態鏈,再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和AI技術,幫助創新創業者連接資源。這個圖也是我下一個十年要去做的事,我希望可以終生服務創業者。

我想起了一位創業老兵說過的話:“沒有在黑夜裡痛哭的人,是不能了悟人生的。”相信每一位創業者都會有共鳴,我想,當你感到困惑時就回到原點,這是鐵律。思考我們創業的初心是什麼?企業的使命是什麼? 對這類根源性問題,我們應該不斷地追問,探究經營的本質。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從現在起,中國的企業真正地進入“經營的時代”,處於轉型時代的中國商業,需要更多卓越的經營者,在“迴歸經營”一章中,我總結了成為經營者的四個能力:


一、經營者要有不斷連接資源的能力,沒有資源企業很難生存;

二、經營者要有不斷變革和創新的能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三、經營者要有建設團隊的能力,提升企業的協同力和戰鬥力;

四、經營者要有追求理想的能力,始終不忘創業的初心和使命。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篇章五:迴歸未來


1、關於書名

2018年10月,67歲的王石再次選擇重新出發,前往以色列希伯來大學,開啟為期兩年的猶太文化研究和希伯來文學習。用他自己的話說,“去到文明的源頭去探索生命的本源,擁抱未來。”

雖然未來時刻在變化,但生命的規律卻是永恆的。從“百歲人生”的視角看,剛走完人生三分之二的王石,通過不斷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本質,來為自己下一個三分之一的人生做準備。

受王石先生的啟發,本書取名《迴歸未來》,是我的“商業勵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前幾天碰到石坤山會長,他說:“秘書長,你這書的名字定了嗎? ”我說“定了,怎麼了? ”他說,“這好象有點問題,未來怎麼能迴歸呢? ”

我就解釋了一下。如果從時空維度,過去就是未來,未來就是過去。我們可以想象著10年、20年、30年後的世界,以及我們自己,探索未來,我們才能過好現在,堅定自己內心的信仰,擁抱未來。老會長聽完後覺得特別有道理,說秘書長還是你水平高。


2、認知自己

寫作本書的過程,也是認知自己的過程。


認知自己,是人生最難的課題。


在人世間的一切責任中,最根本的責任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真正成為你自己,活出你獨特的個性和價值來。


我們談人性的弱點,其實更準確地講是如何認識自己。人這一輩子,最難的是認識自己。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說:“評價人的一生,發現最大的不幸,實際上是活了一輩子,臨走的那一刻你依然不認識自己。”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因而,寫作本書的過程,實際是在不斷探索自己、與自己對話、與世界對話的過程,我希望通過寫作與思考,讓自己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更加理解生命。實際上,我們如何看待生命,我們就如何對待生活。

3、十年

從《相遇在美好的時代》到《迴歸未來》,中間相隔僅僅一年時間,卻似乎經歷了許多事情。這一年,我遇見了許多人,從政商領袖到普通創業者,他們各自精彩的人生故事,告訴我永遠不要停下前進的腳步;這一年,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不確定性加劇,中國的民營企業經歷了生死的蛻變與重生……


這一年,我在不斷地切換角色,在與成功的企業家和艱難求生的創業者的深度接觸中,體悟到冰火兩重天的商業世界。


“擁抱變化,迴歸未來”鄭義林《迴歸未來》新書發佈會演講全文


寫完本書,不知不覺已陪伴博商同學會走過了十年。十年可以很長,也可以很短,經歷了風雨十載,我希望可以重新出發。下一個十年,世界將是怎樣的世界? 中國將是怎樣的中國? 而我們又將變成怎樣的自己? 一切未知,但卻十分期待。

最後,用一句話共勉:擁抱變化,迴歸未來,一切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