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各位亲朋好友:晚上好。

非常感谢各位百忙之中莅临我的第二本新书分享会。从去年《相遇在美好的时代》,到今天《回归未来》演讲,刚好是一年时间。有很多人说,“秘书长,你书写得有点快,第一本还没看完,你第二本就写出来了。”我回答说,“是因为大家的鼓励,让我有勇气继续写下去。”


篇章一:写作与人生

上本书出版后,我不断收到读者来信,这其中有创业者,有职业人,也有在校的大学生,他们会就书中的某篇文章、某个故事或是某句话,表达他们的共鸣。

其中,大家记忆深刻、反馈最多的是《我眼中的吴晓波》这篇文章,很多人就问,“哎,你跟吴晓波关系还不错,你这么写吴晓波他不生气吗?”我说,“他不生气,因为他也是这么写别人的。”

在所有的来信中,有一封很简短,我摘录了下来,是谁写的,我不认识,但估计是位女生,她说:“在读此书之前,我喜欢的散文有两种。一种是类似于余秋雨老师的散文那样气势磅礴,另一种是如席慕容老师的散文那般细腻缠绵,辞藻优美。曾经无知的我天真地以为,散文要么气势磅礴,要么优美华丽。但读罢《相遇在美好的时代》,才发现,散文就算是通过平淡朴实的文笔传达出来,亦令人感慨动容;原来文字,从来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只需要一颗敏感而真挚的心就可以。”

当我收到这封邮件时,已是晚上12点,读后内心十分温暖,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现在还不能睡觉,从床上爬起来拿起电脑记录下这份感动,我觉得让一个人去做事情最大的动力,就是你给他鼓励,给他足够的信心。今天,因为大家的鼓励,我第二本书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就写出来了。

在此之前,我从没有想过原来文字可以如此深刻地影响别人,也未曾想过通过出书来成就自己,我只是单纯地因为喜欢写作,因为想记录下自己或身边所发生的精彩故事。我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做一名平凡的记录者。

2018年,遇见陈春花老师,是我一生中莫大的幸运。陈老师是很厉害的人物,被誉为“商界传奇导师”,连续多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25位女性榜单”人物。从华南理工到北大国发院,不仅管理学的课讲得好,还曾经两度出海,担任新希望六和总裁,两次帮助六和集团进行历史性的变革,结果都成功了,这是很难的。有一个统计数据,说在中国,大学教授出来经营企业,失败的概率达到90%以上。

陈老师每天坚持写作五千字,30多年笔耕不辍,出版了二十几部管理学著作和十余部散文集,是非常高产的学者教授。去年,一次在与陈老师的交谈中,我说我每天的工作很忙,抽不出时间写那么多。

陈老师说,“那你就一周写五千字吧!”陈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我暗暗地牢记在心,从那一时刻起,我就给自己下了一个小目标:每周写作五千字,每年出版一本书,坚持三十年。那样,到我70岁的时候,书累加在一起,足足就可以到达膝盖那么高。当然,前提条件是我要健康地活到70岁。

写作,现在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工作之余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我想象着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翻开自己出版的图书,阅读写过的文字和故事的时候,我忽然察觉到,写作有了一个更重大的意义:我跟生命中经历过的人和事有了“连结”,我与过去和未来有了“连结”。那些文字,虽然是给读者的,但是它其实是我最亲密、最真实的手印,记下了、刻下了我过去生活数十载的岁月,记录的是关于时代、城市、商业的点滴故事。

我将写作当成跟自己、跟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我认为,能把时间花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已是充满感激,无穷无尽的感激。


篇章二:回归生命

在上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寻找生命的意义》,故事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名叫弗兰克的人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凡是被关进这个集中营的人几乎没有活着出来的希望,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但弗兰克极其偶然地活了下来,他没有被苦难摧毁,而是从承受苦难的方式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许多人读后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

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寻求意义的动物,没有意义也要创造出意义来,于是人类社会就诞生了哲学、宗教、艺术等学科。有时我也会想:一个人如果不去思考这些人生大问题,岂不是可以过得简单快乐一些? 然而,仔细想想,我们不是因为思考,所以痛苦,而是因为痛苦,所以思考。

在某种意义上,生命最初本无意义,是具有主动意识的人类,给予生命意义,并在生命的每一刻,反复将其明确。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首先赋予生命意义的是“爱”。


人类最伟大的东西是爱,我们说到回归未来,实际上以爱情、友情和亲情所代表的爱,是永恒的,无论未来社会如何变化,无论机器如何替代人,作为生命,作为人类,爱始终是支撑人类往前走的最重要的动力。

我们先从友情谈起。去年我们在深圳举办第三届民企盛典,龙永图部长和央视知名主持白岩松同时出席我们活动,很多人不知道他们两是忘年之交。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1994年3月,中央电视台首次派人到中国复关入世谈判最前线瑞士的日内瓦采访,白岩松参加了这次历史性的采访,由此结识了当时中国入世谈判团的主要代表龙永图部长。正是这场谈判,让白岩松和龙永图能够走到了一块,而且二十多年一直保持着真正朋友的关系。

时隔多年,白岩松始终记得在日内瓦湖边的那个早晨,龙部长的一句话让他记忆深刻,他说:“小白,你知道我为什么愿意干吗? 不能让中国的改革开倒车啊,融入世界,我们的改革就不可逆!”

正是这份理想主义和责任感,让白岩松发自内心地尊敬这样一位师长,也让他更理解什么是国际视野和格局,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白岩松记录了1994年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参与入世复关谈判报导的一幕:每当龙永图先生在大会上要发言,原本空荡荡的会场,会立刻挤满了人,因为外国朋友常常对同伴们说,“中国龙,去听听!”

白岩松说,“今天我们要感谢龙部长,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他谈判工作的受益者。”

后来,离开副部长位置的龙永图,又做了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又做与20国集团有关的工作,即便如此忙碌,他又在故乡贵州的电视台,开了一档《论道》的电视栏目,而这档栏目,白岩松成了常客,两人常常在《论道》里谈论共同的梦想,世界与中国,人生与幸福等。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2018年在深圳举办的民企盛典,两人再次有机会共同“论道”,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谈时代,论民企,说深圳。二十多年来,龙部长和白岩松能够走到一起,这一份友谊,实属难得,既有家国情怀,又有着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我想,我们的生命当中,都需要真正的朋友,简单纯真的友谊,这是我们真正快乐的源泉。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在座的各位,大家既是同学,也是创业路上的伙伴,请珍惜这一份难得的友情。


说完了友情,接着谈谈“爱情”,新书文章《那一代人的爱情》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在我家乡的后山,在最后保留的一小片荔枝林里,有一处墓地,里面静静地躺着两个人,那是我的爷爷和奶奶。

小时候非常喜欢听父亲讲述爷爷的英雄故事。当年,日本入侵潮汕地区,爷爷是地方游击队长,经常组织青年游击队偷袭日本鬼子。奶奶是广东澄海人,毗邻饶平,18岁那年因躲避日军侵略,奶奶与乡邻从澄海步行逃至饶平避难,在老乡的引荐下认识了我的爷爷。两人虽然年纪相差近10岁,但却一见钟情,相识不久便结为夫妻。

那个年代的爱情,简单、朴实、真挚,共同度过艰难岁月的感情更加弥足珍贵。小时候,常常听奶奶讲“借米”的故事。那个年代,对于潮汕地区的普通渔民家庭来说,吃不饱饭是一种“常态”,每次奶奶娘家亲戚来探访时,家中为了能做一餐米饭,奶奶总是要到乡邻那去借米,但又怕娘家人担心,所以借米还得偷偷借,还要假装米仓很满的样子,所以米仓下面会提前放一些旧衣物垫着,上面才是米。奶奶娘家人只要见到米仓满满时,才会安心。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还有“换米”的故事。潮汕沿海,土地贫瘠,那时粮食根本不够吃,但好在靠海,可以捕鱼。为了一家人能吃饱饭,爷爷负责出海打鱼,然后奶奶会背着打来的鱼,去和山里人换米。每次走山路都要走上十来公里,背着重物,来回步行都要一天时间。换来的米,可以让一家人吃上饱饭,还可以还上借来的米。

奶奶晚年时,每次回忆起这些情景,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个生活艰辛的年代,也有无穷的趣味,守望相助的平淡生活中,充满了温情和快乐。

1983年,爷爷病逝,根据他生前的遗愿,百年之后,要与奶奶同葬在一个墓地,相守一生。所以在爷爷走的时候,他的墓地留了另一半的位置,墓碑上早早就刻上了奶奶的名字。2008年,也就在爷爷离世25年后,奶奶安详地走了,享年90岁。

根据他们生前的约定,奶奶要和爷爷葬在一起。奶奶的骨灰,安放在爷爷墓地预留的位置。从此,两人继续相守,在一处安静的荔枝林地,可以瞭望南海的方向…

每次想起祖辈的这段爱情故事,都会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他们终其一生,守忠守信。我一直被澳大利亚作家麦卡洛的《荆棘鸟》那凄厉的传说深深感动,那是一种心灵的恒久震撼。荆棘鸟,是传说中的一种奇特的鸟,它毕生只唱歌一次,但是歌声却比世界上任何生灵的歌唱都好听。它一旦离巢去寻找荆棘树,就一定要找到才肯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流着血泪放声歌唱,直至死亡。

荆棘鸟,这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歌唱,这是世间最凄美的绝唱,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的态度,更是一种感动天地的爱的方式。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也许人间有一种情,一生只能拥有一次,只有在忍受了极大痛苦之后,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只是今天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追求呢?

这两年,我当了父亲,有了这一角色后,我的生活全然改变,开始学会了表达爱,养育男孩的过程,让我对生命的意义也有了新的理解:传承才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使命,传承让生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无限的延伸。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小的时候,父亲牵着我的手,绕着大海的浅滩漫步,现在我时常还记起那些父亲给我讲述关于海的传说。

一望无边的大海、古朴自然的渔村和勤劳善良的乡民,留给我童年成长的深刻记忆,而那份父亲温暖的陪伴,让我的童年十分甜蜜美好。

而今,30年过去了,在海的另一边,我牵着儿子宸宸的小手,漫步在深圳湾滨海长廊,吹着海风。三十年前后,三代人,情景是何其相似。

宸宸喜欢看海。记得第一次带他看海时,不满一岁的宸宸十分激动,咿吖学语期的他,见到大海竟然发出“咦呀,咦呀…”的感叹声,一对圆溜溜的眼睛,眨都不眨,久久地凝望着远方的船只。


每天感受着宸宸的变化,从只会啼哭到开始学会各种表情,学会表达喜怒哀乐,真是“一天一个样”。我的《育儿笔记》记录着每段时间的点滴:“他爬、他笑、他摇头、他站起来又一跤跌倒,他眨动着圆滚滚、亮清清的眼睛,我总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的每一个举动。”

转眼间儿子已快两周岁。春节时,我出远门半个多月,回来时已是晚上10点多,他一直在等待着我的归来。推开门,见到我的第一眼,宸宸用潮州话说了第一句:“爸爸,我爱你!”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莫名的泪水瞬间忍不住湿润了双眼。“爸爸也爱宸宸”,我丢下行李,双手将他紧紧抱着。谢谢儿子,让我学会了表达爱。

回来的时候,我准备了礼物,精美的礼盒上是扎得严严实实的蝴蝶结。当他拿到礼物的时候,按照过去的做法,他会指示爷爷奶奶帮他拆开,可是这次,他却固执地想要自己打开。

蝴蝶结扎得真是紧,宸宸怎么弄都还是解不开;爷爷奶奶在旁边看着着急,一心想帮忙,不料被宸宸拒绝,他这次想要自己解开。

看着小男孩专注认真的解蝴蝶结的样子,我想起了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她的作品《孩子,你慢慢来》中的情景:龙应台在一个节日到一个花店跟阿婆买花,阿婆要把二十几枝玫瑰花从桶里取出,交给五岁的小孙儿,转身找钱去。小孙儿接过花后,很慎重、很认真地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太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龙应台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此情此景,是何等的相似,而我的内心是充满感动的。望着眼前这个执著的小男孩,我内心默念着:“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等待。”

英国作家狄更斯有一句名言:“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是的,在儿子的眼里,我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养育男孩,这样鲜明的记忆,注定将是我一生中最温馨难忘的时光。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谢谢儿子,能成为一个父亲可能是我一生中能做的最伟大的事,我不仅能从父亲的角色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和快乐,更能从中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篇章三:回归城市

我出生于1980年8月,是第一代80后,也快40岁了,深圳也是1980年8月成立特区,刚好我与深圳同岁。因为这样的缘份,一直想为深圳写点什么。记得十年前,石坤山会长告诉我:“深圳,第一年你恨它,第二年你开始理解它,第三年你有点喜欢它,第四年你爱上它,第五年你再也离不开它。”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相信在座的各位都会有同感:深圳是一个需要慢慢去“品味”的城市,如果你在深圳呆的时间不够长,或者你的努力不够大,请不要急着去评价深圳或是给这座城市下定论。

本书用了一个篇章记录了“深圳奇迹”。


2018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论说:“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过去,有人描述硅谷时说,“这里,就是未来”,而今,许多人提起深圳,会说,“深圳,这里是中国的未来。”对比硅谷和深圳,似乎有许多地方莫名的相似。深圳是引领中国创新的城市,而硅谷是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圣地”。这两个地方最大的相似点,就是“移民”数量远远超过了原住民。

在《深圳奇迹》篇章里,我通过三位有代表性的创业者,透过他们来讲述我所理解的“深圳精神”。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在座的各位,几乎都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和发展的见证者。很多学者在研究为何中国的经济特区中只有深圳真正发展起来,各方观点不尽相同。我认为除了地理优势及作为第一个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外,深圳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持续吸引并留下了大批的建设者和创业者。

本书深圳奇迹讲述三位不同背景的建设者和创业者的故事。


第一位是大家熟悉的郭晓林会长,来自四川绵阳。1996年,刚满十八岁的郭晓林,背上简单的行李,长途跋涉来到深圳,站在南山白石洲的街头,开始了一段改变命运的旅程,这个场景相信很多人都有共鸣。

接下来的20多年,郭晓林的成长和改变,代表了一代来深建设者的发展之路。从工厂的模具学徒,到模具工,到模具主管,再到经理、副总经、总经理,然后是创业之路,一步步走到今天。

前13年的打工生涯,积累技术、经验和资源,后10年的创业打拼,实现人生理想。如今,郭晓林所创业的卡酷尚科技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类“美颜器”,通过对美颜器具进行“深度开发”,产品一路畅销日本和韩国。

有人说,深圳,是一个只要肯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的地方,郭晓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他称自己是“学习型创业家”,他希望通过不断学习来“缔造优秀企业”,在深圳建立全球品牌,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郭晓林虽然个子不是很高,但每一步都走得很稳。我与郭晓林认识接近十年,也是他创业从0到1的十年,我从他身上做了三点总结:


一、热爱学习,善于总结,不断精进专业能力;

二、关注产品,坚持创新,拥有国际视野和思维;

三、深圳是一个可以为奋斗青年实现梦想的地方,只要你有足够的努力和坚持。

祝福郭晓林,接下来这一位也是大家熟悉的,他是五谷芳乳鸽王的创始人,也是深圳大梅沙的村长、书记。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40年前,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最先受益的是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1971年出生在大梅沙村的袁建东,见证了大梅沙以及深圳40年的沧海巨变。

1990年,袁建东用种荔枝赚来的第一桶金在大梅沙村办起了一个以乳鸽和客家菜为主打菜的餐厅,1998年正式注册“五谷芳”品牌。

因为次年大梅沙海滨公园的建成,大量游客涌入梅沙。此时开始,五谷芳就像蕴藏无限生命力的种子,遍地开花。20余年时光,从一个路边小店,发展到现在的餐饮集团企业,而袁建东也由一个“村民”,华丽转身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思维开放、愿意学习新事物是袁建东身上非常重要的品格,这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村长,他报名市里举办的各项干部培训班,参加博商总裁班、清华餐饮班,与互联网的创业者探讨新经济模式,他都会无比兴奋。

他每天起得很早,5点半就要起床,然后是40分钟运动,雷打不动,接着是读书,听书,每天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是我见过的最会做生意的村长和最进取的企业家之一。

在我看来,袁建东及五谷芳今天的成绩,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还与袁建东个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在袁建东看来,深圳还有非常大的机会,只有视野和思维跟得上,才有可能实现更大的成就。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这张照片是位于深圳湾畔的人才公园里,照片里醒目地雕刻着这样一行语录,“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说出了深圳奇迹的一大密码。

接着我要讲的第三位人物是一位海归博士。


201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刘自鸿怀抱创业梦想来到深圳,创办柔宇科技,刘自鸿相信自己的判断:“深圳是另一个硅谷”。深圳的务实精神、创业氛围吸引了刘自鸿。

2014年,柔宇一举研发出了全球最薄的柔性显示屏,厚度只有0.01毫米,立刻成为全球科技工业界的关注焦点,可以说是“一鸣惊人”。

这是柔宇的标志性事件,是从0到1的创造,刘自鸿形容这一过程像是进入“无人区探险”,十分孤独。完成了从0到1的关键性阶段后,柔宇接着要做的是从1到N的发展。曾经有一段时间,外界一直在质疑柔宇的N到底有多大,会不会只是一个概念,柔宇到底能带领这个产业走多远? 质疑声音不断,而刘自鸿很清晰自己在做什么,他花了大量时间在把“1”做实。柔宇科技从诞生之日起,伴随它成长的是不断出现的质疑声音,而刘自鸿选择了坚持,这当然有他及团队坚毅的一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深圳这座城市极度包容的一面,才让柔宇走到了今天。

可以这么说,刘自鸿选择深圳,是明智的,更是幸运的。


至于柔宇和刘自鸿未来的命运如何,我们现在还无从下定论,但既然柔宇选择了深圳,而深圳选择了相信柔宇。

一位是草根创业,从模具工开始一步步成长起来;

一位是本土村民,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成为与时俱进的企业家;

一位是海归人才,带着改变世界的梦想,成为中国的独角兽。

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故事,讲述着殊途同归的深圳精神,诠释着深圳的文化基因:多元化、创新、宽容失败、以奋斗者为本……

遇见深圳,可能是你这辈子最大的奇迹。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篇章四:回归经营


今天我们谈创业,创业的本质是经营。

《经营者养成笔记》一书作者、优衣酷创始人柳井正讲:“所有伟大的企业都是因为解决了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你能解决的社会问题越大,你的价值就越高。”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这段时间,我们在做一种模式的尝试,叫“资源早餐汇”,通过早餐会形式开展业务引荐和资源对接。大家一早五六点就出来,挺辛苦的,但是半年下来,很多人还是坚持下来。这两年生意不好做,大家希望通过一个联盟,通过一套体系,不断进行业务和资源的对接,这对于创业型的企业,帮助还是很大的。

但我也一直在思考,如果仅仅只是增加一些订单和资源,不足以支撑创业者走得更远,创业者必须成为真正的“经营者”。我很认同柳井正对于经营者的定义,他说,所谓的“经营者”,就是“达成经营目标、取得成果的人”,所谓成果,即“承诺的事情”: 对社会、对客户、对员工承诺的事情。

“经营者”的养成,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所以我们一直在推动一个帮助创业者成长为经营者的“生态”,这个生态不仅有小企业、中企业、大企业,还要有资源汇、创新汇和产业链顶端的常青汇。我们希望通过创新汇不断推动大家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当然最重要是思维创新,希望推动一个更完善的产业生态链,再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AI技术,帮助创新创业者连接资源。这个图也是我下一个十年要去做的事,我希望可以终生服务创业者。

我想起了一位创业老兵说过的话:“没有在黑夜里痛哭的人,是不能了悟人生的。”相信每一位创业者都会有共鸣,我想,当你感到困惑时就回到原点,这是铁律。思考我们创业的初心是什么?企业的使命是什么? 对这类根源性问题,我们应该不断地追问,探究经营的本质。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从现在起,中国的企业真正地进入“经营的时代”,处于转型时代的中国商业,需要更多卓越的经营者,在“回归经营”一章中,我总结了成为经营者的四个能力:


一、经营者要有不断连接资源的能力,没有资源企业很难生存;

二、经营者要有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经营者要有建设团队的能力,提升企业的协同力和战斗力;

四、经营者要有追求理想的能力,始终不忘创业的初心和使命。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篇章五:回归未来


1、关于书名

2018年10月,67岁的王石再次选择重新出发,前往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开启为期两年的犹太文化研究和希伯来文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去到文明的源头去探索生命的本源,拥抱未来。”

虽然未来时刻在变化,但生命的规律却是永恒的。从“百岁人生”的视角看,刚走完人生三分之二的王石,通过不断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本质,来为自己下一个三分之一的人生做准备。

受王石先生的启发,本书取名《回归未来》,是我的“商业励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前几天碰到石坤山会长,他说:“秘书长,你这书的名字定了吗? ”我说“定了,怎么了? ”他说,“这好象有点问题,未来怎么能回归呢? ”

我就解释了一下。如果从时空维度,过去就是未来,未来就是过去。我们可以想象着10年、20年、30年后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探索未来,我们才能过好现在,坚定自己内心的信仰,拥抱未来。老会长听完后觉得特别有道理,说秘书长还是你水平高。


2、认知自己

写作本书的过程,也是认知自己的过程。


认知自己,是人生最难的课题。


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最根本的责任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真正成为你自己,活出你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来。


我们谈人性的弱点,其实更准确地讲是如何认识自己。人这一辈子,最难的是认识自己。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评价人的一生,发现最大的不幸,实际上是活了一辈子,临走的那一刻你依然不认识自己。”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因而,写作本书的过程,实际是在不断探索自己、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的过程,我希望通过写作与思考,让自己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更加理解生命。实际上,我们如何看待生命,我们就如何对待生活。

3、十年

从《相遇在美好的时代》到《回归未来》,中间相隔仅仅一年时间,却似乎经历了许多事情。这一年,我遇见了许多人,从政商领袖到普通创业者,他们各自精彩的人生故事,告诉我永远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这一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不确定性加剧,中国的民营企业经历了生死的蜕变与重生……


这一年,我在不断地切换角色,在与成功的企业家和艰难求生的创业者的深度接触中,体悟到冰火两重天的商业世界。


“拥抱变化,回归未来”郑义林《回归未来》新书发布会演讲全文


写完本书,不知不觉已陪伴博商同学会走过了十年。十年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经历了风雨十载,我希望可以重新出发。下一个十年,世界将是怎样的世界? 中国将是怎样的中国? 而我们又将变成怎样的自己? 一切未知,但却十分期待。

最后,用一句话共勉:拥抱变化,回归未来,一切才刚刚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