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自學解剖,8歲說8國語言,11歲被哈佛錄取,長大卻進精神病院

這世上曾經有這麼一個天才,他6歲自學解剖,8歲說8國語言,11歲被哈佛錄取,可惜的是,長大後的他卻被送進精神病院。

在“虎媽虎爸”這些名詞出現之前,大約在1910年,一位名叫鮑里斯·西迪斯(Boris Sidis)的哈佛心理學教授也在不餘遺力地宣揚自己培養孩子的方式方法。

很多人都說,他的兒子——威廉·詹姆斯·西迪斯(William James Sidis)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而他,正是這個天才傳奇的締造者。

6歲自學解剖,8歲說8國語言,11歲被哈佛錄取,長大卻進精神病院

1898年,小 Sidis 出生於美國波士頓,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展露出了驚人的才智,被稱為 20世紀初的神童。

他有多聰明呢?

2歲可以閱讀《紐約時報》;

4歲可以用希臘文閱讀《荷馬史詩》,

以拉丁文閱讀《高盧戰爭》;

6歲自學解剖學和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

8歲通過MIT的入學測試;

可以熟練地使用英語、拉丁語、法語、德語、

俄語、希伯來語、土耳其語以及亞美尼亞語。


並且在他11歲那年,

正式進入哈佛大學,

成為該校史上最年輕的學生之一,

可以說是真真正正的“天縱奇才”。

6歲自學解剖,8歲說8國語言,11歲被哈佛錄取,長大卻進精神病院

1910年1月的一個早晨,數百名學生和教授聚集在哈佛大學的演講廳,11歲的 Sidis 就站在臺上,向所有人展示了他對第四維數學的研究,彼此,臺下的人無不對這個明日之星的未來成就充滿期待。

而在人群當中,最驕傲的當屬 Sidis 的父親——鮑里斯·席德斯。

鮑里斯·席德斯是20世紀幼教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妻子薩拉是名醫生,在當時,能夠獲得醫學學位的女性寥寥無幾。兩人都是烏克蘭猶太移民,由於政治和宗教迫害,他們逃離了烏克蘭,決定定居紐約。

Sidis 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僅將鮑里斯和薩拉的基因結合起來就知道,他們的孩子一定天資聰穎,頭腦靈活,但他們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想要的,是一個天才!

鮑里斯認為,人腦和肌肉一樣,是可以培養和訓練的。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震驚世人的天才型人物,夫婦倆在自己的兒子身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培養實驗”,為此妻子薩拉甚至辭去了醫學專業的工作,一心一意培養兒子。

他們將全家的積蓄都花在購買書籍、地圖,以及其他學習工具上,並在孩子一出生的時候就安排了滿滿當當的“早教課程”。

他們在 Sidis 的小床周圍掛滿了英文字母,並且不斷地在孩子身邊拼讀這些字母。緊接著,他們又用各類教科書代替了兒童玩具。於是,Sidis 的整個幼兒生活都被各種各樣的幾何、地理,以及外語知識包圍了......

6歲自學解剖,8歲說8國語言,11歲被哈佛錄取,長大卻進精神病院

Sidis 在2歲的時候可以閱讀《紐約時報》,坐在高腳凳上用英文和法語打字,給梅西百貨(Macy's)寫信,詢問自己想要的玩具到了沒。與此同時,他需要同時學習7種不同的語言,包括:法語,德語,拉丁語,希伯來語,希臘語,俄語,以及他自己創作的一種語言 Vendergood。

整個嬰幼兒時期,Sidis 都在獨自苦讀,他沒有可以交往的朋友;沒有單純娛樂的玩具;搞不懂同齡人的生活,更談不上享受童年的樂趣,很多時候,他都表現得過分沉著和壓抑,不像一個孩子。

與此同時,他的日常行為伴有嚴重的強迫症,例如:他無法容忍餐廳侍者哪怕是晚一分鐘的上菜,如果不小心遲了,他就會難受地雙腳亂蹬,並用叉子用力地敲打桌面,整個人寫滿了焦躁不安......

6歲自學解剖,8歲說8國語言,11歲被哈佛錄取,長大卻進精神病院

9歲的時候,他通過了哈佛的招生錄取,哈佛考慮到他的“心智尚不成熟”,拒絕了他的入學要求。但他的父母進一步向哈佛施壓,當 Sidis 11歲的時候,終於進入了這個地球上最富盛名的大學之一就讀。

Sidis 的父母對兒子的教育要求太高,遠遠超過了一個孩子所能接受的界限。小 Sidis 雖然智商超群,但在心理和情感上還是個孩子,無法融入周圍的環境。慢慢地,大家發現了這個天才兒童的不尋常,比如在不該笑的時候長久而怪異的痴笑,甚至因此被當作精神病患者送進醫院。

但兒子的異常並沒有讓父親放棄“培養計劃”,他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冷漠地繼續“實驗”。

5年後,Sidis 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然而他在哈佛的日子並不快樂。

6歲自學解剖,8歲說8國語言,11歲被哈佛錄取,長大卻進精神病院

他是哈佛的笑柄。他承認自己從來沒有親吻過一個女孩。他被周遭的刻意打量包圍...... 在哈佛的日子裡,他無時無刻不想逃離,他想離開這個對自己充滿“敵意”的學術界,更對父親的“實驗”非常反感,渴望能夠過上正常人的普通生活。

畢業那天,他看著聚集而來的記者,說:“我想要過上完美的生活,而實現完美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讓自己隱居,我討厭群眾。”

儘管曾在數學領域展現出了非凡的天賦和能力,但成年後的他竭力避免接觸數學,並通過各種化名進行寫作。這種莫名的恨意更像是對自己“神童”經歷的反叛行為

而在一切的根源,他討厭父親。對於他來說,父親這個充滿依靠和溫暖的名詞根本不存在,他擁有的只是一個冷冰冰地向他灌輸知識的機器,以及不斷施壓的獨裁者。

6歲自學解剖,8歲說8國語言,11歲被哈佛錄取,長大卻進精神病院

此後漫長的人生裡,他隱姓埋名,寫了許多書,其中就包括了一本多達1200頁的美國曆史。他的一生,至少使用了8個筆名,大部分書籍從來未被廣泛出版過,或者說,沒有人知道他到底默默無聞地進行了多少創作。

寫作帶給了他很多快樂,平凡的生活亦是,他的童年生活飽受壓迫和創傷,長大之後,是自由給了他喘息的餘地。

此前,Sidis 在1925年寫的一本書——《動畫與無生命》在倫敦以5000英鎊的價格賣給了一位匿名收藏家。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正是著名的黑洞理論,只是它的誕生是在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撰寫同一主題之前的半個多世紀。

1944年7月的一個夏日,Sidis 的房東發現他在波士頓的一間小公寓裡昏迷了,因為嚴重的中風,他在家中奄奄一息,而那之後,他再也沒有恢復知覺。死時一貧如洗。

人們瘋狂追逐的一代傳奇大腦終其一生都想著如何遠離洶湧的人群,旁人可望不可及的豔羨於他而言更像是某種“詛咒”,禁錮了他的自由,更剝奪了他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快樂。

關於這位天才的人生歷程和教育故事,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