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自学解剖,8岁说8国语言,11岁被哈佛录取,长大却进精神病院

这世上曾经有这么一个天才,他6岁自学解剖,8岁说8国语言,11岁被哈佛录取,可惜的是,长大后的他却被送进精神病院。

在“虎妈虎爸”这些名词出现之前,大约在1910年,一位名叫鲍里斯·西迪斯(Boris Sidis)的哈佛心理学教授也在不余遗力地宣扬自己培养孩子的方式方法。

很多人都说,他的儿子——威廉·詹姆斯·西迪斯(William James Sidis)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而他,正是这个天才传奇的缔造者。

6岁自学解剖,8岁说8国语言,11岁被哈佛录取,长大却进精神病院

1898年,小 Sidis 出生于美国波士顿,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了惊人的才智,被称为 20世纪初的神童。

他有多聪明呢?

2岁可以阅读《纽约时报》;

4岁可以用希腊文阅读《荷马史诗》,

以拉丁文阅读《高卢战争》;

6岁自学解剖学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8岁通过MIT的入学测试;

可以熟练地使用英语、拉丁语、法语、德语、

俄语、希伯来语、土耳其语以及亚美尼亚语。


并且在他11岁那年,

正式进入哈佛大学,

成为该校史上最年轻的学生之一,

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天纵奇才”。

6岁自学解剖,8岁说8国语言,11岁被哈佛录取,长大却进精神病院

1910年1月的一个早晨,数百名学生和教授聚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厅,11岁的 Sidis 就站在台上,向所有人展示了他对第四维数学的研究,彼此,台下的人无不对这个明日之星的未来成就充满期待。

而在人群当中,最骄傲的当属 Sidis 的父亲——鲍里斯·席德斯。

鲍里斯·席德斯是20世纪幼教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妻子萨拉是名医生,在当时,能够获得医学学位的女性寥寥无几。两人都是乌克兰犹太移民,由于政治和宗教迫害,他们逃离了乌克兰,决定定居纽约。

Sidis 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仅将鲍里斯和萨拉的基因结合起来就知道,他们的孩子一定天资聪颖,头脑灵活,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天才!

鲍里斯认为,人脑和肌肉一样,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震惊世人的天才型人物,夫妇俩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培养实验”,为此妻子萨拉甚至辞去了医学专业的工作,一心一意培养儿子。

他们将全家的积蓄都花在购买书籍、地图,以及其他学习工具上,并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安排了满满当当的“早教课程”。

他们在 Sidis 的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且不断地在孩子身边拼读这些字母。紧接着,他们又用各类教科书代替了儿童玩具。于是,Sidis 的整个幼儿生活都被各种各样的几何、地理,以及外语知识包围了......

6岁自学解剖,8岁说8国语言,11岁被哈佛录取,长大却进精神病院

Sidis 在2岁的时候可以阅读《纽约时报》,坐在高脚凳上用英文和法语打字,给梅西百货(Macy's)写信,询问自己想要的玩具到了没。与此同时,他需要同时学习7种不同的语言,包括:法语,德语,拉丁语,希伯来语,希腊语,俄语,以及他自己创作的一种语言 Vendergood。

整个婴幼儿时期,Sidis 都在独自苦读,他没有可以交往的朋友;没有单纯娱乐的玩具;搞不懂同龄人的生活,更谈不上享受童年的乐趣,很多时候,他都表现得过分沉着和压抑,不像一个孩子。

与此同时,他的日常行为伴有严重的强迫症,例如:他无法容忍餐厅侍者哪怕是晚一分钟的上菜,如果不小心迟了,他就会难受地双脚乱蹬,并用叉子用力地敲打桌面,整个人写满了焦躁不安......

6岁自学解剖,8岁说8国语言,11岁被哈佛录取,长大却进精神病院

9岁的时候,他通过了哈佛的招生录取,哈佛考虑到他的“心智尚不成熟”,拒绝了他的入学要求。但他的父母进一步向哈佛施压,当 Sidis 11岁的时候,终于进入了这个地球上最富盛名的大学之一就读。

Sidis 的父母对儿子的教育要求太高,远远超过了一个孩子所能接受的界限。小 Sidis 虽然智商超群,但在心理和情感上还是个孩子,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慢慢地,大家发现了这个天才儿童的不寻常,比如在不该笑的时候长久而怪异的痴笑,甚至因此被当作精神病患者送进医院。

但儿子的异常并没有让父亲放弃“培养计划”,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冷漠地继续“实验”。

5年后,Sidis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然而他在哈佛的日子并不快乐。

6岁自学解剖,8岁说8国语言,11岁被哈佛录取,长大却进精神病院

他是哈佛的笑柄。他承认自己从来没有亲吻过一个女孩。他被周遭的刻意打量包围...... 在哈佛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他想离开这个对自己充满“敌意”的学术界,更对父亲的“实验”非常反感,渴望能够过上正常人的普通生活。

毕业那天,他看着聚集而来的记者,说:“我想要过上完美的生活,而实现完美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让自己隐居,我讨厌群众。”

尽管曾在数学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能力,但成年后的他竭力避免接触数学,并通过各种化名进行写作。这种莫名的恨意更像是对自己“神童”经历的反叛行为

而在一切的根源,他讨厌父亲。对于他来说,父亲这个充满依靠和温暖的名词根本不存在,他拥有的只是一个冷冰冰地向他灌输知识的机器,以及不断施压的独裁者。

6岁自学解剖,8岁说8国语言,11岁被哈佛录取,长大却进精神病院

此后漫长的人生里,他隐姓埋名,写了许多书,其中就包括了一本多达1200页的美国历史。他的一生,至少使用了8个笔名,大部分书籍从来未被广泛出版过,或者说,没有人知道他到底默默无闻地进行了多少创作。

写作带给了他很多快乐,平凡的生活亦是,他的童年生活饱受压迫和创伤,长大之后,是自由给了他喘息的余地。

此前,Sidis 在1925年写的一本书——《动画与无生命》在伦敦以5000英镑的价格卖给了一位匿名收藏家。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正是著名的黑洞理论,只是它的诞生是在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撰写同一主题之前的半个多世纪。

1944年7月的一个夏日,Sidis 的房东发现他在波士顿的一间小公寓里昏迷了,因为严重的中风,他在家中奄奄一息,而那之后,他再也没有恢复知觉。死时一贫如洗。

人们疯狂追逐的一代传奇大脑终其一生都想着如何远离汹涌的人群,旁人可望不可及的艳羡于他而言更像是某种“诅咒”,禁锢了他的自由,更剥夺了他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快乐。

关于这位天才的人生历程和教育故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