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李逵和張飛誰更聰明,為什麼?

燼止天柇


如果比較的話,李逵和張飛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李逵在張飛面前可以說是兒童和成人這種差距,雖然影視劇看起來二人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真拿來比較的話二人相差太遠,切不可以演員的標準來衡量兩個人的能力、智商、水平。

從性格分析

張飛,勇而莽,性格缺點是脾氣暴躁,“不恤小人”“暴而無恩”。、。《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是廣大讀者最熟悉、最喜愛的人物形象之一。然而,這個形象,卻是羅貫中在保持歷史人物張飛忠於劉蜀、勇猛善戰的基本特點的基礎上,按照市民階層的倫理觀和審美觀加以改造而塑造出來的。對於歷史上的張飛,許多人未必熟悉,甚至存在一些誤解或缺乏根據的猜測。 首先,歷史上的張飛相貌如何?大家可能會說:“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其實,這只是通俗文藝的說法,史書《三國志》中的《蜀書·張飛傳》卻並無一字涉及張飛的相貌。《三國演義》中有一段關於張飛相貌的經典性描寫:“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第1回)從此,張飛的相貌就在廣大讀者心目中定型了。後來的戲曲為了表現張飛的剛直,又“送”給他一張黑臉。還有人說“歷史上的張飛是個美男子”,這也只能是一種推測。

李逵,行事幾乎全憑“快活”二字,少理性,無算計,率性而為,粗魯豪放。他天真、單純、毫無心計,有時也想把事情做得聰明些,結果往往更糟,顯得相當滑稽可愛。 他早飯精神最為強烈,十分痛快地就上了梁山,完全是一條莽漢。

後世評價

歷史名人對張飛的評價

陳壽:“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程昱:“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

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傅幹:“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

劉巴:“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共語乎?”

劉備:“以君忠毅,侔蹤召虎,名宣遐邇,故特顯命,高墉進爵,兼司於京。其誕將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稱朕意焉。”

楊戲:“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籓屏左右,翻飛電發,濟於艱難,贊主洪業,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並致奸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

袁準:“張飛、關羽與劉備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 ”

葛洪:“謂勇力絕倫者,則上將之器;洽聞治亂者,則三九之才也。然張飛關羽萬人之敵 ,而皆喪元辱主,授首非所。”

閻負、梁殊:“驍勇多權略,攻必取,戰必勝,關、張之流。”

張說:“思齊忠壯而異材,求之古人,張飛、許褚等也。”

曾鞏:“侯以智勇為將,號萬人敵。當蜀之初,與魏將張郃相距於此,能破敵軍,以安此土,可謂功施於人矣。其歿也,又能澤而賜之,則其食於閬人不得而廢也,豈非宜哉?”

郝經:“羽、飛昭烈啑血起義,夙定君臣之分,期復漢室,百折興王。闞如兩虎嘯風從龍,夾之以飛,雄猛震一世,號稱萬人敵。羽報效於操,致書而去,飛瞋目橫矛,而與操決。矯轎義烈,上通於天,漢於是乎不亡。”

陳元靚:“漢失其鹿,三分鼎峙。爰佐昭烈,實惟車騎。敵萬人,兵行九地。睠是雄材,霸王之器。”

祖龍圖:“蜀之諸將,惟飛最雄。”

盧弼:張飛屯固山,曹洪破吳蘭,飛退走。是飛雖勇猛,亦時為強敵所敗也。

對李逵的評價

贊詩

家住沂州翠嶺東

殺人放火恣行兇

不搽煤墨渾身黑

似著硃砂兩眼紅

閒向溪邊磨巨斧

悶來巖畔斫喬松

力如牛猛堅如鐵

撼地搖天黑旋風

歷代評論者評論《水滸傳》中的李逵時,角度大多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肯定李逵的天真、直率、極質樸的道德觀念及反抗意識,如:

李卓吾:李逵者,梁山泊第一尊活佛也,為善為惡,彼俱無意。

金聖嘆:李逵是上上人物,寫得真是一片天真爛漫到底。看他意思,便是山泊中一百七人,無一個入得他眼。《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好批語。

毛澤東:李逵什麼也沒有學,仗打得很好,岳飛也不是什麼地方畢業。

二是批評李逵的極端魯莽嗜血和不加掩飾的獸性本能,如:

餘象鬥:李逵鐵心,鶴淚猿悲。

魯迅:我卻又憎惡張翼德型的不問青紅皂白,掄板斧“排頭砍去”的李逵,我因此喜歡張順的將他誘進水裡去,淹得他兩眼翻白。

王學泰:像李逵這種蠻不講理、缺少理性思考、出手極黑的人,對於不想驅使他人的人們來說是可厭、可惡、又可怕的。

研究型評價

此外,很多評論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了《水滸傳》中李逵形象的形成和被接受的原因。有的從社會和歷史的角度研究,認為其優點和缺點都源於其出身——農民階級的特性;有的認為李逵是心智不健全導致心理扭曲的人;也有的從書中羅真人對李逵的評語入手,分析李逵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宗教觀的體現,是一個“半神半獸”的角色;還有的則從文學創作本身上講,認為李逵只是一個插科打諢的人物,純粹是用來襯托宋江等人的,根本不用對其作任何認真的看待;還有人認為李逵是梁山後期一個沒有愚忠宋江的人,一個徹底反對招安之人,他用看似瘋狂魯莽不可理喻的行徑表達了富於反抗性的內心,堪為梁山最大智若愚的人物

總結:張飛較李逵比較相差太大,從性格上分析二人都是勇猛的漢子,從智慧來講通過後世的評價發現張飛之智遠勝李逵,張飛三國名將,智勇雙全,勇猛無比可稱之為萬人敵,而李逵只是宋江下面的一個小弟,比較勇猛武功也不錯,但武力值也不是像張飛一樣屬於萬人敵。智力來講張飛不只是粗中有細而且還是很有智慧,從生平戰績來講打敗張頜、據水斷橋、義釋嚴顏都體現了張飛智勇雙全;而李逵生平也就是江州劫法場、沂嶺殺四虎、殺害小衙內、元夜鬧東京,從這些事件來講李逵也就是一個武力還可以的小頭目拿著兩把開山斧砍天砍地,也沒什麼頭腦就是勇猛,而且殘暴異常如殺害小衙內。


小生說歷史


李逵和張飛比較,還是張飛更聰明一些。

李逵和張飛有很多相似之處。在相貌上,都是黑大漢,滿臉鬍鬚,動不動怒目圓睜,喊聲如雷。在性格上,兩人都是火爆脾氣,愛憎分明,嫉惡如仇。在思想上,兩人都十分忠義,李逵忠於宋江,忠於粱山事業;張飛忠於劉備,忠於蜀漢政權。這兩個人都很可愛。

現在有些人以現在的道德標準,指責李逵的一些錯誤,把李逵塗抹得一團漆黑,這是不大正確的。李逵因為一名民女被假宋江欺負,而大鬧忠義堂,砍倒杏黃旗,完全置生命於不顧,如果不是真心愛人民,充滿了正義感,這樣的事情是做不出來的。梁山每次作戰,李逵總是衝在最前面,後來他喝毒酒,義無反顧地陪宋江去死,這些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出來的。李逵是個應該肯定的英雄。

但要說比聰明智慧,李逵顯然不如張飛。李逵可以算是有勇無謀的猛將,而張飛卻是智勇兼備的名將。


張飛之智,集中表現在三件事上。

一,當陽橋卻敵。當時,劉備全軍大敗,躲藏於當陽橋一側林後。趙雲七進七出曹營,大戰長坂坡,救出甘夫人等蜀軍將士多人,過當陽橋去會劉備。曹操率大軍追擊到當陽橋邊。張飛單槍匹馬,立於橋上,厲聲大喝:”誰敢與我大戰三百合!”聲若巨雷,當時嚇死曹將一名,嚇得曹操和其他將士回身狼狽逃竄。

曹操是身經百戰,雄才大略之人,他之蒼皇敗逃,一是因為他素聞張飛之威名,先已存三分膽怯,更重要的,是他看見張飛身後的樹林中有煙塵揚起,懷疑那裡有伏兵。其實那裡只有幾個士兵騎著馬來往拖動樹枝揚塵,是張飛故意設下的疑兵之計。張飛之聰明,於此初露鋒芒。

二,義釋嚴顏。劉備取川,先以龐統為軍師,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守荊州。龐統在落鳳坡戰死。劉備不得己,從荊州調來諸葛亮和張飛。諸葛亮計劃二路入川,一路自己走水路,另一路張飛走旱路。後來,張飛先諸葛亮達到成都。諸葛亮大吃一驚。因為旱路有很多關隘,遠比水路困難。一問,才知道是張飛用計謀收降了嚴顏,嚴顏又招降了沿路的守軍,所以才得先到達成都。諸葛亮對此稱讚不已。

嚴顏是蜀中名將,鎮守巴郡,是張飛入川的第一道關隘。嚴顏採部下之計,深溝高壘,拒不出戰。張飛連攻多日,不能攻下,暴跳如雷。忽然思得一計。

當時張飛軍遠道而來,糧草最重要。一旦糧草斷絕,不戰自敗。嚴顏拒不出戰,也是算計漢軍糧草不能持久。張飛之計,就出在這糧草上。

這天夜裡,張飛領著運糧草車隊過境,故意讓嚴顏得知。嚴顏暗喜,若劫得或燒燬糧草,漢軍必撤。便領軍出城埋伏,先放過張飛走遠,才發兵劫糧。不料,張飛突然殺出來,嚴顏措手不及,被張飛活擒。原來前邊過去的張飛是士兵假扮的。

嚴顏被擒後,剛強不屈,視死如歸,感動了張飛。張飛義釋嚴顏。嚴顏也感念張飛的俠義之舉,主動招降沿途關隘守軍。因這些守軍都是嚴顏部下,一招就降,所以一路暢行無阻,先到成都。

三,智敗張郃。張郃是曹魏後期第一名將,武力不弱於張飛。這二人較量,堪稱是棋逢敵手,將遇良才。

但結果是張郃敗得很慘。

開始,張郃引三萬人馬,在閬中立矇頭寨等三寨,留一半人馬守寨,引一半人馬來戰張飛,被張飛和雷銅用埋伏計殺敗。張郃便拒住山寨,無論蜀軍如何叫罵,就是不出戰。張郃還在山上飲酒,氣張飛。張飛果然被氣得發狂,每天喝得爛醉,坐在地上大罵張郃,還動不動就鞭打士卒。張郃一見有機可乘,便於一天夜裡,引兵下山來劫寨。他騎馬殺進張飛大營,看見燈光下,張飛仍在喝酒,便一槍刺去,卻原來是個稻卓人。張郃急退。張飛軍四下殺來,連奪三寨。

張郃退守瓦口隘。之後,出戰,以埋伏計斬了蜀將雷銅。又以埋伏計引誘張飛。張飛將計就計,與魏延合作,破了張郃的埋伏,大敗張郃。

張郃退回瓦口關死守,再不出戰。張飛連日打關不下。把軍退二十里,自己和魏延去山上查看。卻見一些山民沿小路行走。張飛將那些山民引回營中,仔細詢問。得知有一條小路可通瓦口關後。張飛令魏延引軍去關前挑戰,自己帶一支人馬沿小路去關後埋伏。

張郃數日不見蜀軍動靜,心裡很是疑感。這日忽聽人報魏延在關前挑戰,張郃披掛上馬,正要出戰,忽報關後火起,有人馬殺到。張郃急引軍迎戰,正撞見張飛。張郃大驚,急棄馬往小路而逃,僅逃得十餘人。

張飛於此役,連續用計,三戰三捷,大敗名將張郃,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彰顯了他的聰明智慧。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我感覺張飛更聰明點,說實話,李逵給我的感覺就只有一個字那就是莽 只會匹夫之勇 遇事從不過腦子 動不動就是打打殺殺 甚至不分青紅皂白 舉例子來說 就說他單憑別人一己之詞就敢去上聚義堂去想打死他的老大宋江宋大哥來看 他是真的沒一點腦子

而張飛能我感覺他是有智慧的 畢竟再怎麼說在三國裡他是個將 而且也算是名將了 沒有一點腦子 劉備敢讓他帶兵 從他只帶幾十騎兵故作疑兵 當陽橋喝斷曹操大軍來看 他絕對是有智慧的 至於平常別人感覺到他沒腦子 我認為這不是他不聰明 倒不如說他太狂了 他瞧不起不如他的人 比如說龐統剛來時 張飛以為就是個吃人情飯的破書生 很看不起他 後來發現了他的才能 對他就有了180度大轉彎 甚至主動在劉備面前說好話 從這一點來看就能看出張飛絕對不傻 因為傻子是不會這樣做的,至於張飛的死,我認為也是因為他的狂導致的而不是不聰明,他不是沒有認識到他打罵這兩個小將會導致他們不滿 他想到了 只不過他很狂 認為就算這樣 他們也不敢對他怎樣 所以因為狂 他很悲劇的就被兩個無名之輩給幹掉了!


趣說古今事


個人認為張飛要比李逵聰明很多,同樣是莽撞大漢,性格暴躁,一言不合就要手底下見真章,相比之下,張飛要有頭腦的多,算的上是有謀略的粗漢子。

每個人什麼時候最著急,最無助?又能同時提現個人的鎮定自若,顧全大局?

那就要看他在乎的人受到傷害的時候,他是怎麼處理的,並且是怎麼行動的。

有個很典型的例子,李逵背母上梁山和張飛當陽橋嚇退曹兵。

李逵揹著雙目失明的老母親奔梁山而去,途中路過沂嶺,他放下母親去接水。回來後,發現母親已經被老虎吃掉了。

試問,他真的不知道周圍有老虎嗎?他就那麼蠢,單獨當下老母親嗎?

把親人放於危難之間,本就是不孝加愚蠢的行為。

再看張飛,當時劉備敗兵當陽,匆匆忙忙的大逃亡,身邊所帶人馬很少。

張飛果斷勇敢的站出來負責善後,他並沒有馬上和曹兵決一死戰,而是放迷霧陣,威嚴恫嚇,足可見粗中有細,不慌不亂,鎮定自若。

所以我認為張飛要比李逵聰明很多。




孤崖青松


李逵就是個莽夫,愣頭青,無謀無智,讓宋江耍的團團轉,最後宋江死還拉著他墊背。再說李逵濫殺無辜,武藝一般。他怎能和張飛相比呢?



張飛勇冠三軍,敢和第一猛將呂布叫板單挑,和馬超戰三百餘合不分勝負,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如同探囊取物,有“萬人敵”之稱。智謀上,張飛義釋嚴顏,用謀打張郃,長坂橋吼退曹操大軍,又在樹林裡設馬拉樹枝揚塵,讓曹操生疑,這都是他的智謀。

無論從武藝上還是智謀上,李逵沒法和張飛比,李逵只能單打獨鬥,讓他指揮大軍,完全都完蛋了。而張飛就不同了,張飛有勇有謀,他還能粗中有細,指揮大軍有方,能威震一方的大員。從功績上講張飛為劉備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最後封為侯爺。





李逵算什麼,功績沒有什麼,功名沒什麼,拿什麼跟張飛比啊,都叫跟班,李逵跟著宋江送死。張飛跟著劉備出將入相。所以李逵和張飛就不是一個層面的人。按書中所敘兩人脾氣相似點,其他的沒法比,論聰明張飛千分倍完勝李逵。


七星印月


張飛是蜀漢名將,在歷史上是存在的真實人物。李逵不過是宋江養的一條狗,人渣。

張飛跟隨劉備,在三國亂世,為蜀漢政權創立,立下汗馬功勞。後因功封為桓候。

張飛在三囯時期是劉備軍事集團中,獨擋一面的大將。一聲喝退曹操了軍隊三十里,曹操在他的衣襟上,記栽當時名將,就有張飛的名字。張飛在曹操心中最是劉備手下最誰對付的一員大將。

在劉備集團進軍四川成都時,張飛義釋四川名將嚴顏,從而取得取四川的功勞第一。在成都和三國中的名將了馬超大戰三日三夜之分勝負用計收復馬超後。張飛為蜀漢政權把守漢中一線多年,萬無一失。張飛武藝在三國中名列前矛,和三國第一名將呂布有得一拼,獨自和呂布鬥五十餘回不落下風。在蜀漢政權五虎將中位列第二名。

李逵不過是宋江養的一條狗,在宋江的指揮下,叫咬誰就咬誰。是一個欺弱怕硬的人渣,在正義的武松屁面前都不敢放一個。梁山為收朱仝上山,人家一個好好的小少爺,無緣無故被李逵一斧子兩半。這樣一個不分青白殺人不問緣門的渣子,能和張飛相比嗎?







畫詩人生


沒有可比性,小時候看水滸,覺得李逵是個英雄。年齡大了,再看李逵,哪有英雄氣節,完全是個殺人放火的強盜而已,看宋江有錢就去巴結,給他錢不去做事就是賭博,殺人不分好壞,不分男女老幼,所以對他只能說是強盜,配不上英雄二字。 張飛是蜀國五虎將之一,而且首先是"義"字當頭,對劉備忠心不二,而且有武功,也有謀略,長板橋頭退曹兵,不僅能打,也會使些小計謀。取西川,收嚴顏,也能禮賢下士,說明張飛是個懂得謀略的人。而關羽大義失荊州,他也是為報仇,犯了錯誤,打自己的屬下,最後被害,也是義字。所以怎麼看他都是強李逵萬倍,這是本人的拙見。有異議者也可理解,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的。


我是達斡爾族人


當然張飛勝李逵百倍!張飛在後漢三國年間,與關羽並稱“萬人敵”,無論是曹操一方,還是孫權一方,都是公認的——可見張飛的軍事指揮能力很強!張郃,魏之名將,五子良將之一,也是河北四庭柱之一,可見本領不俗,但還是慘敗於張飛之手——可見張飛善於用智。反觀李逵,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恃勇鬥狠,毫無謀略,甚至於濫殺無辜,而且還耍無賴——個人覺得他還稱為英雄好漢!據野史記載,張飛還工書善畫,至今留存“立馬銘”的隸書樣本,可見頭腦簡單的人可學不會這樣的才藝。另外張飛在蜀漢朝庭還曾官拜司隸校尉,這是監察文武百官的重要官職,絕不是普通之人所能勝任的!如果換成李逵,還不亂成一鍋粥?


漢唐雄風14


杯酒談笑間,腦洞闡史觀。

看了大家的回答,基本都說是張飛要比李逵聰明,闡史君偏偏要開一個腦洞,說李逵比張飛聰明,反正也是個腦洞題,自圓其說就好。

且聽我自圓其說,李逵更聰明。

一,對待領導上:張飛對大哥大事盲從;李逵敢直言領導之非,彌補領導之過。

李逵與張飛有很多共同點,比如脾氣暴躁等,但其實最大的共同點是兩個人都選對了領導,並且死心塌地的跟隨。

(一)先說張飛,在大事上張飛對劉備很盲從。比如關羽死後,劉備發到了夷陵之戰,當時趙雲提出了可貴的反對意見:曹魏才是我們的敵人,孫權應該放在後面,不能本末倒置。這個意見從結果來看,很中肯。可是張飛呢?並沒有記載他提出過反對意見。



(二)再看李逵。李逵也聽從宋江的話,但是他卻並不盲從,而往往也起到幫助宋江的作用。比如三打祝家莊,宋江已經交代了不能屠殺扈家莊,可是李逵卻偏偏違抗宋江的命令,除了扈成跑了,其他人全殺了。

李逵為什麼要違抗宋江“不殺扈家”的將令呢?真的是因為李逵說的“我殺痛快了”。當然不是,更深一層看,宋江“不殺扈家”的將令是有問題的。眾好漢三打祝家莊,吃了扈家,尤其是扈三娘不少虧,如果因為一己之私放過扈家,會不會讓眾好漢心寒心呢?更何況,此時宋江才剛剛上了梁山,這時候寒了好漢的心,將會影響了宋江在山上的威望和前程啊!李逵一頓胡鬧,既不寒好漢之心,也插科打諢混了過去,實在是高啊。



而且,在後來的詔安事件中,李逵反對詔安,並且敢於直言宋江之非。話說那天宋江寫了首《滿江紅》,其中有一句“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先是武松拍案而起:“今日詔安,明日也詔安,卻不怕寒了兄弟們的心。”武松言罷,李逵緊接著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李逵也跟著附和道:“招安招安!招個甚麼鳥安!”抬起一腳便把桌子踢翻。

李逵這一表現有兩點目的:一、敢於表達自己的反對的觀點;二、救武松,李逵的反應越過,就能反襯武松的輕——當然救下武松其實是保全宋江的威名,萬一宋江一怒之下處罰了武松,豈不是更加寒了兄弟的心?而事實也正如李逵所料,宋江只說要處罰李逵,卻不再說武松的過失了。

李逵不盲從,敢於表達反對的觀點,同時也能彌補領導之過失,這樣的人不比張飛聰明多了?

二、性格上:張飛有致命缺點而不改;李逵卻善於團結兄弟

(一)說來也怪,張飛大事很盲從,那麼小事呢,他卻不聽劉備的。比如說,劉備曾經就告誡他說:“你老是鞭打你士卒,當心他們趁你不備弄你,別老是打他們了,聽哥一句話行不?”可是張飛卻將忠言逆耳當成了耳旁風。在劉備伐吳之前,沒想到被兩個小卒砍下來腦袋——因小事失去性命,實在不智!



(二)再看李逵,雖然暴躁,愛殺無辜的人。但是有一點,他善於團結兄弟。對待領導,李逵忠心耿耿,成為宋江的絕對心腹;對待好漢,上面咱們說了李逵殺扈家全家、以及表達反對詔安的觀點保護武松,這都是團結同志的例子。

而最大的體現是,李逵對待朱仝的故事,眾所周知為比朱仝上山,李逵殺了小衙內,絕了朱仝後路。朱仝一心想殺了李逵,出口惡氣。可是面對來勢洶洶的朱仝,李逵怎麼做的呢?李逵第一步是打招呼:“從側首出來,唱個大喏。”這大喏中應該是飽含歉意和尊敬的。

第二步,解釋。見朱仝還不依不饒,只聽李逵說道:“晁、宋二位哥哥將令,幹我屁事!”

第三步,躲。躲開你讓你冷靜冷靜,於是李逵就在柴進的莊子裡住上了段日子,後來引出了“打死殷天錫、柴進進監獄”的故事,這是後話。要知道,躲事可不是李逵的性格啊,但人李逵還就躲了,毫無怨言的躲了,這說明,李逵在內心裡是渴望團結同事的,不惜違背自己的性格!

不善待士卒導致身死的張飛,與渴望並擅於團結同事的李逵比,誰更聰明不言自明啊,當然是李逵了。



腦洞題,只要自圓其說就好,冷靜,冷靜……


腦洞闡史觀


雖然張飛和李逵都有勇猛的共同點,綜合考慮張飛比李逵厲害。



李逵充其量只能做先鋒,只是憑藉著自己勇猛的一面,帶著自己的獨立團衝鋒陷陣,為水泊梁山確實立下了很大功勞。



張飛則不但可以做先鋒,張飛更具有著做元帥的能力。作為蜀漢的大軍區司令,他獨當一面,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