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曾提到唐玄宗“一日殺三王”,這究竟怎麼回事?

文史磚家


唐玄宗李隆基“一日殺三王”之事用史書上的說法是“一日棄三子”,李隆基所賜死的這三個兒子中有一人是皇太子,二人封王。

皇太子是李瑛,二王則是鄂王李瑛和光王李琚。

不過,讓人驚訝的卻是,李隆基之所以狠心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下死手,是因為他所寵愛的一個女人——武惠妃。

李隆基的一生,先後有過兩個最為寵愛的女人,一個自然是被史書狠狠批評的楊貴妃楊玉環,另一個便是致使李隆基“一日棄三子”的武惠妃,楊貴妃是在武惠妃死後得寵,更有趣的是楊貴妃曾是武惠妃的兒媳婦。

武惠妃是武攸止的女兒,在武攸止死後被送入宮中養育,後來成為了李隆基的女人。

李隆基自從廢了王皇后以後便沒有再立後,他也不是沒有想過立武惠妃為後,可是從武則天篡唐到武三思干政,武家人在朝堂上被人盯得緊緊的,李隆基想立武惠妃為後?顯然過不了朝堂這一關。

所以,李隆基為了讓武惠妃能夠享受到皇后的尊榮,在廢了王皇后之後便沒有再立皇后,一樣能夠讓武惠妃攝六宮之事。

武惠妃受寵之時正是李隆基春秋鼎盛之際,她也因此給李隆基生了四個兒子和三個女兒,雖然兩個兒子早夭,可是李瑁和李琦卻活了下來。

她作為最得皇帝寵愛的女人,又有兩個活著的兒子,自然想仗著皇帝的寵愛為自己的兒子爭一爭,爭什麼呢?

當然是儲君之位,將來的皇帝寶座。

這也是為什麼武惠妃和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無冤無仇,卻對他們下手的原因,她想讓自己的兒子李瑁取代李瑛,坐上皇太子的位置,將來好繼承皇位。

只有李瑛死了,儲君之位才能空出來,她的兒子李瑁才有機會。

李瑤和李琚的母親也曾頗受李隆基的寵愛,所以為了在打垮李瑛之後,讓李瑁能夠順利地當上太子,武惠妃將李瑤和李琚也列入了她要對付的人的名單。

為了對付李瑛、李瑤和李琚三人,武惠妃授意女婿楊洄收集李瑛三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汙點”,然後再利用這些“汙點”作為攻擊他們的武器。

她也不需要楊洄所收集到的證據一定是真,只要能夠在她的煽風點火之下發揮作用便可。

當武惠妃認為楊洄收集到的證據已經足夠的時候,她終於撕下了偽裝,對李瑛下手了,她跑到了李隆基的面前,哭哭啼啼地對他說:“皇上呀,您可要為我們母子作主呀!皇太子李瑛如今結黨營私,恐怕要對我們母子不利了!”

她一邊說一邊哭,哭得李隆基心都軟了,頓時一怒,拍著桌子說要召見宰相,商量廢了太子李瑛一事。

武惠妃見李隆基發怒,心中樂了。

此時張九齡任中書令一職,也是宰相,他一聽說玄宗要廢了,急忙勸道:“不能廢,不能廢呀!晉獻公因寵愛驪姬而至申生自縊,國家因此亂了;漢武帝時巫蠱之禍,致太子劉據自盡,悔之晚矣;晉惠帝司馬衷的太子司馬遹為賈南風所害,幾近亡國;隋文帝被獨孤皇后一忽悠,廢了太子楊勇而立楊廣,失了天下。如今太子李瑛沒有犯錯,你怎麼能廢了他?”

李隆基一聽張九齡口中這幾個血淋淋的教訓,也不禁一個哆嗦,放棄了廢掉太子李瑛的想法。

武惠妃的陰謀也在張九齡的三言兩語之下,被化解了。

但是,武惠妃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付李瑛的想法,張九齡也不可能永遠庇護李瑛。

737年,張九齡因為惹惱了李隆基,被貶出長安,李瑛因此在朝中失去了臂膀,李林甫則為了取得更多的政治利益和武惠妃勾結在了一起,武惠妃看準時機再一次將手伸向了李瑛。

這一次,武惠妃得到了李林甫的幫助,對付李瑛的手段更見狠辣。

她瞞著李隆基派人去對李瑛、李瑤和李琚三人說:“有賊人混入了皇宮中,為了皇上的安全,你們三人披甲執銳帶人入宮捉拿賊人。”

李瑛雖然心中也在害怕是武惠妃在故意給自己挖坑,可是,她畢竟是李隆基最寵愛的女人,之前他便已經因為她在李隆基說的一句話險些被廢,所以他雖然心中忐忑,卻還是不得不乖乖地披甲入了宮。

對於此事,李隆基當然是一無所知。

所以,李瑛、李瑤和李琚三人入宮後,武惠妃故作慌張驚恐地跑去見李隆基,顫巍巍地說:“皇上,不好啦,不好啦,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三個人反啦!他們披甲執銳入宮,恐怕要對您不利呀!”

李隆基聽了她的話,心中疑惑,李瑛他們真有這狗膽?為了印證武惠妃的說法,李隆基派人去探查,果然如武惠妃所言,李瑛三人皆是披甲入宮。

李隆基又怒了,所以又召見宰相們商議此事,李林甫心中雖然得意,可是嘴上卻說:“這是皇上家事,臣不敢摻和,您自己決定便是。”

這事換作張九齡的話自然是勸李隆基了,可是李林甫卻讓李隆基自己決定,在氣頭上的李隆基能作什麼明智的決定?

於是,李隆基很快便作了決定:“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三人罪不可恕,從今天起,將他們貶為庶人!”

李隆基原本打算將李瑛三人發配,可是還沒走幾步,武惠妃又吹起了枕邊風,李隆基被她這麼一吹,頓時又改變了主意,直接賜死了李瑛三人,這便是李隆基“一日棄三子”之事。

只可惜,武惠妃千算萬算,卻沒有算到自己在打垮了李瑛之後,也很快一命嗚呼了,竟然還沒有來得及將兒子李瑁扶上太子的寶座,反倒便宜了站在一旁看戲看得戰戰兢兢的李亨,讓李亨撿了個太子當。

李隆基對武惠妃的寵愛已經到了偏聽偏信的程度,後來他對楊貴妃的寵愛更甚,以致於引來了一場安史之亂和一場馬嵬兵變,從而丟了皇位。

所以,說唐玄宗李隆基是因女人而誤國、失國確實不為過。


流浪的侯爵


武惠妃(武則天侄孫女)入宮前,較為受寵的妃嬪有三人:趙麗妃生太子李瑛,皇甫德儀生鄂王李瑤,劉才人生光王李琚;母親都得寵時,這三個兒子倍受玄宗疼愛,武惠妃進來獨寵後宮時,這三個嬪妃已是昨日黃花,早年老色衰了!三個皇子也失去了寵溺;從小頤指氣使、養尊處優的三位公子哥,失落感頓生,經常聚在一起,議論父親的喜新厭舊與殘酷無情。


楊洄身為附馬,是武惠妃與玄宗的女婿,他知悉三人的怨言內容後,立即彙報給了丈母孃武惠妃,武惠妃秉承了武則天的聰明伶俐,立即到玄宗面前梨花帶雨:說三王想置自己母子於死地;玄宗勃然大怒就要發作,幸虧名相張九齡據理力爭,三王才逃過一劫;長袖善舞的武惠妃知其原委後,居然私下派人告訴張九齡,只要支持自己廢舊立新,相位就能長保,張九齡將此言輕告給了玄宗,玄宗知道後宮干政,就不再談廢太子的事了。


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在與張九齡的明爭暗鬥中獲勝,出任右相,他暗示武惠妃,將全力幫助李瑁(武惠妃的兒子)做太子,楊洄又一次偵知了三王的“不臣之言”,捏造事實說太子與其大舅子薛鏽企圖聯合發動叛亂;玄宗是通過自己聯手姑媽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才上位的,所以對叛亂很敏感,即召宰相李林甫議罪,陰險狡詐的李林甫不動地色:“此陛下家事!”,運用李勣支持高宗擁立武則天立後的方法,一下讓玄宗醍醐灌頂、大徹大悟了!玄宗下詔,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全部廢為庶人,事隔不久,又一道詔書,將三個皇子全部賜死。


這就是“一日殺三王”的典故。


希望星晨58298869


長安十二時辰裡,太子李璵(李亨)在聖人面前表現的戰戰兢兢、唯唯諾諾。

當然了,歷史上的李亨就不是啥硬實人,但把一朝太子憋屈成這樣,主要是因為李隆基有殺兒子的黑賬單,而且還是一天殺了仨。

所以,劇中何監(賀知章)、李必(李泌)都曾用過這個典故,來暗示太子地位的兇險。

今天我們來說說,李隆基的“一日殺三王”和楊玉環的婆婆武惠妃。

1、楊玉環之前的“網紅”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的《長恨歌》將楊玉環徹底捧成了“網紅”,讓大家都知道,李隆基最寵幸的女人是誰。

但在楊玉環之前,李隆基眼裡還有另一個網紅。要不是她死的早了點,有沒有楊玉環什麼事兒,還真沒準兒!

這個霸佔了唐玄宗前半生的女人就是——武惠妃。

武惠妃(699年-737年)是武則天的侄孫女,其父為恆安王武攸止,母為鄭國夫人楊氏。她因父親早逝,得到武則天庇廕,自幼長於宮中。

713年(唐睿宗先天二年),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弄死了太平公主及其黨羽,成功登上皇帝寶座。

這時的武氏(尚未受封惠妃)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

少女時代的武氏,性情乖巧伶俐、善於逢迎,很快就博得唐玄宗的歡心。

李隆基將她納入後宮,封為“婕妤”,倍加寵愛。

武婕妤的肚子也真爭氣,咣咣一頓生,連生四子三女。分別是李一(皇九子,夏悼王)、李敏(皇十五子,懷哀王)、李瑁(皇十八子,壽王)、李琦(皇二十一子,盛王)、上仙公主、咸宜公主、太華公主。

2、武惠妃與太子李瑛的上半場

開元十年(722年),武婕妤正式升職為惠妃,據其母楊氏神道碑記載“榮寵比後”。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隆基的結髮妻子王皇后,因擔心武惠妃恩寵太甚,且自己又無子嗣,便求助於巫蠱之術。

她請哥哥王守一刻玄宗名諱於木牌上,隨身佩帶以求得子。

不想,此事被人告發,李隆基查獲後將王皇后廢為庶人,這便是“符厭之禍”事件。

搬掉了頭上的大石頭,武惠妃一心惦記著再進一步。

可惜,她沒趕上好時候。

武則天代唐立周的陰影太大了,朝中大臣一聽武氏倆字就迷糊。武惠妃做為武三思的侄女,自然有人擔心她成了第二個武后。

當玄宗稍稍露出提拔武惠妃的意思,群臣激烈反對。

御史潘好禮上疏稱,“武惠妃的叔叔武三思和武延秀,都不是啥好鳥!”

而且,當時的太子李瑛,也不是武惠妃所生。如果將武惠妃立為皇后,難免儲位不安,於國不利。

李隆基在群臣反對下,沒提拔惠妃為皇后,武惠妃與太子李瑛的第一次隔空交手結束。

(《新唐書》將遂立皇后,御史潘好禮上疏曰:"妃再從叔三思也,從父延秀也,皆幹紀亂常,天下共疾。今太子非惠妃所生,而妃有子,若一儷宸極,則儲位將不安。"遂不果立。)

3、武惠妃與太子李瑛的下半場

雖然玄宗沒把武惠妃弄成皇后,但對她的寵幸一點沒減少。

皇帝再猛也是個活人,恩寵資源就這麼點。武惠妃冠蓋群芳,別人自然就少了。

時任太子的生母趙麗妃,是李隆基在潛邸時的寵妃。

據說她雖然出身低賤,本是潞州的歌伎,但容貌豔麗、能歌善舞。李隆基出任潞州別駕時,對她一見傾心,納為側室,極為寵愛。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瑛母趙麗妃,本伎人,有才貌,善歌舞,玄宗在潞州得幸。”

但問題是玄宗和她的“保鮮期”已過,現在李隆基眼裡只有武惠妃一人。

趙麗妃能歌善舞,可惜過了“保鮮期”

心情失落的趙麗妃和皇甫德儀、劉才人(分別是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的生母),沒事兒就聚在一起發牢騷。

武惠妃的女婿楊洄(咸宜公主的駙馬)是個善於鑽營之人,急丈母孃之所急,想急丈母孃之所想。

挖門盜洞的收集太子李瑛的黑材料,結果沒找到李瑛的短處,把李瑛他媽挖了出來。

武惠妃以此向李隆基哭訴,太子李瑛因目前沒有冊封皇后心懷不滿,結黨營私要謀害她們母子。

唐玄宗震怒,當時便想廢掉太子李瑛。

好在當時他身邊還有明白人,時任宰相張九齡力勸盛怒之中的玄宗,“陛下踐祚垂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下奈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

表明態度後,張九齡還給李隆基上了一堂歷史課,把“驪姬、江充、賈南風與獨孤皇后”的故事,又給皇帝講了一遍。

3、武惠妃的點球決勝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因受周子諒案件的牽連,被降職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新上來的貨名叫李林甫,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覺得備受寵幸的武惠妃是個結盟的好選擇,便不斷向壽王李瑁(武惠妃第三子)示好。

737年四月,武惠妃的女婿楊洄再次構陷三位親王,說他們與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鏽共謀異事。

這次,武惠妃沒直接去找李隆基哭訴,而是準備給太子來個“鐵證如山”。

她派人召三王入宮,聲稱宮中有賊,想請他們幫忙。

等到三王回去,準備帶人“抓賊”時,武惠妃跑到李隆基面前誣告:“太子、二王謀反,甲而來。”

玄宗派人察看,果真如此,這下“鐵證如山”。

等玄宗找宰相李林甫商議時,李林甫悠悠說道:“這是陛下的家務事,不是臣等應該干預的。”

(帝使中人視之,如言,遽召宰相林甫議,答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

玄宗立刻下令將三王逮捕,上午下詔廢為庶人,下午便各賜一條白綾。

(瑛、瑤、琚尋遇害,天下冤之,號“三庶人”。)

長安十二時辰林九郎

弄死三王子後,武惠妃也沒得好。

她晚上一閉眼,就見三位王子來跟她嘮嗑。

為了消解,武惠妃各種招數都用上了,“請法師做法”、“給他們改葬”、“用死人陪葬”,可惜全都沒用,王子還是每夜按點來談人生。

沒過多久,武惠妃就把自己嚇死了,年僅38歲。

你說你,沒有武則天那倆下子,搞什麼飛機?不折騰,說不定還能多活幾年。

(“歲中,惠妃數見庶人為祟,因大病。夜召巫祈之,請改葬,且射行刑者瘞之,訖不解。妃死,崇亡。”)

武惠妃香消玉殞,李隆基就閒下來了,他第一次感到了“六宮粉黛無顏色”。

這時有人跟他說,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能歌善舞、通曉音律,是個質地優良的老孃們。

(《新唐書》卷七十六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後廷無當帝意者。或言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

李隆基招來一看,確實很對心思。

但直接搶兒子的媳婦,還真有點不好意思。

這時候,又有人幫皇帝著急了,給他出了個“曲線娶兒子媳婦”的招。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李隆基以給母親竇太后祈福的名義,下敕書命楊玉華做了女道士,道號“太真”。

這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嚴太真”稱呼的來歷。

然後,天寶四載(745年),李隆基又給兒子壽王李瑁,另立了韋昭訓的女兒為壽王妃。

既然已經給兒子另找了媳婦,自己娶兒子曾經的媳婦就沒那麼“不好意思”了。

是年,唐玄宗正式冊立楊玉環為貴妃。

武惠妃點球決勝,弄死了太子,結果被親兒媳婦撿走了桃子。

其實,要不是武惠妃這麼折騰,以她專寵後宮的態勢,未必有兒媳婦的機會。

別忘了,楊玉環最猛的時候,李隆基還瞞著她,跟梅妃聊“人生理想”。

不過,就算是沒有楊玉環,最多也就是不會有楊國忠,安史之亂一樣會爆發。

天寶年間的根子已經爛了,就是不掉下來安祿山這個爛蘋果,也會是張祿山、李祿山、王祿山。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歡迎關注“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一部大型歷史懸疑反恐劇《長安十二時辰》,連續火爆一個月,昨晚迎來了大結局,口碑爆炸似乎也難逃結局爛尾啊!

我認為這部劇最優秀的地方在於不斷的解釋唐朝時期的歷史,今天就來講講,劇中李必曾提到過唐玄宗“一日殺三王”,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李隆基與武惠妃之間的那點事

李泌提到聖人一日殺三王,這個聖人就是李隆基,三王其實就是他的三個兒子,其中一個是太子,以及鄂王李瑤、光王李琚。

哪有皇帝一天殺掉自己三個兒子的事情,在別的朝代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在唐朝,李隆基做得出來。

李隆基年輕的時候剛剛登上寶座的李隆基的確做了幾年的好皇帝,勵精圖治、任用賢臣,逐漸使唐朝走上了正軌,進入了開元盛世。

但是開創了盛世的李隆基並沒有能夠持之以恆,到了晚年開始沉迷於享樂,張九齡一類正直的官員也相繼被罷免。

我們都知道李隆基寵愛楊貴妃,其實,李隆基在寵愛楊貴妃之前,最寵愛的女人不是楊貴妃,而是武惠妃,一看這名,估計大家就知道必然跟武則天有什麼瓜葛,實際上她就是武則天的侄孫女,也算是武家的後人。

李隆基原來有一個王皇后,在李隆基最落魄的時候,不斷幫助李隆基,但是上位之後的李隆基嫌棄這個王氏沒有文化,家族又不顯赫,於是廢了王皇后。

當時李隆基想要立武惠妃為皇后,但是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原因是因為她姓武,在唐朝可以出現一個武則天,絕對不允許出現第二個。尤其是當時的已有太子李瑛,武惠妃又有自己的兒子,皇后的兒子不是太子,必然會產生變故,因此大臣都極力反對李隆基立武氏為後。

開元十二年,李隆基廢掉了當時的王皇后,特封武氏為惠妃,基本上等同於皇后了。

沒有被封為皇后的武惠妃,只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自己的兒子李瑁身上,想要讓他繼承皇位。

李隆基為何一日之間殺掉自己三個孩子?

本來李瑁是沒有任何機會的,因為太子李瑛在位多年,並沒有過錯,想要廢起來相當困難。

這個時候外廷的李林甫為了獲得武惠妃的支持,表示願意扶李瑁登基,前提是武惠妃要幫助他。

於是這個邪惡的聯盟就成立了,有了外援之後,武惠妃不斷向李隆基哭訴,說太子李瑛結黨營私,並且對自己不滿,常有怨懟之言。

其實,這哥三還真就有事沒事湊在一起喝悶酒,抱怨幾句,畢竟他們的母親在後宮遭受李隆基的冷落,又遭受武惠妃的打壓,酒後吐真言,抱怨幾句也很正常。

武惠妃並沒有就此收手,在做了很多鋪墊之後,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之女咸宜公主的駙馬楊洄向武惠妃構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共謀異事。

武惠妃為了最後實錘,以後宮出現賊人為名,召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帶兵進宮擒賊,據說這哥三也沒有懷疑,就帶著兵甲進宮了,正好被李隆基逮個正著。

武惠妃則向玄宗說“太子與兩位親王要謀逆,已經帶兵進宮來了。”李隆基最恨的就是有人惦記他的皇帝寶座,而武惠妃也正是因為深知這一點,採用這個理由構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

李隆基當時想要廢這三個兒子為庶人,遭到當時宰相張九齡的極力阻止,但是李林甫卻表示:“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開元二十五年,李隆基將三人貶為庶人,最後流放,不久又賜死。

其實上,《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說一日殺三王是不對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是一個太子,兩個王爺,也不是一日就殺了,而是哥三犯事在開元二十三年,被賜死的時候是在開元二十五年,兩年之久。

李隆基是如何從一個皇族混子晉升為大唐皇帝的?

話說“虎毒尚不食子”,而李隆基竟然能一日之內處死三個兒子,也跟李隆基的上位史有著極大的關係。

李隆基能夠當皇帝,那是相當不容易的,我前面說李隆基的王皇后在他落魄的時候幫助過他,是因為最慘的時候,李隆基連飯都有點吃不上了,經常到老丈人家裡蹭吃蹭喝。

李隆基的爺爺是皇帝,奶奶是皇帝,叔叔是皇帝,父親是皇帝,按照道理應該是挺牛逼的身份了,但是事實上,因為這個緣故,李隆基沒當皇帝的時候備受打壓。

在武后稱帝期間,李隆基身為李家子孫受盡打壓,最終能夠平安長大成人可謂是一路坎坷、頗為不易,等武則天老的時候,在當時太子李顯的主持下,聯合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父親李旦,發動神龍政變,最終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

李隆基本以為苦盡甘來,結果李顯跟他爹李治一個模樣,差點就讓自己的媳婦韋皇后把持朝政,想要做武則天第二,正好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相當“太皇女”(女版太子),母女倆一合計,毒死李顯(一說李顯是病死的,唐朝的歷史就是這樣撲朔迷離)。

韋氏集團的勢力日益強大,引起了李家人的不滿,唐隆元年六月,李隆基便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聯手,殺了韋氏和安樂公主,剿滅了韋氏集團,由此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成為皇帝,李隆基成為皇太子,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的勢力也更加強大。

然而幹掉了韋皇后,太平公主又有點相當皇帝了,真是一山放過一山攔,為了爭權,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鬥智鬥勇,姑侄大戰,最後太平公主被李隆基打敗,被賜死。

李隆基在逼迫李旦退位後,自己登基當了皇帝,這才算是政治穩定,建立了一個穩定的政權。

一路走上,李隆基先後參加多次政變,扳倒自己的奶奶(武則天),父親(李旦),大娘(韋皇后),姑姑(太平公主)才登上皇位,可謂艱難了。

正因為李隆基一路過關斬將,好不容易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因此他最忌憚的,就是有人想要謀權篡位。他的寵妃武惠妃也就是抓住了他這一心理,才有了後來的“一日殺三子”。

唐朝的政治生態也就是這樣,於皇帝而言:防火防盜防太子;於太子而言:只有把爹幹倒了才有機會登基!


史論縱橫


知道唐玄宗的人很多,但是知道唐玄宗太子李瑛的人卻很少。李必所說的唐玄宗“一日殺三王”指的是開元二十五年四月甲子,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而次日,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被貶為庶人,並賜死。

我們知道唐朝的皇室權力鬥爭一直都是非常的激烈。眾所周知唐太宗是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逼迫自己的父皇李淵,這才做了皇帝。

可以說唐朝的太子處境都是非常尷尬,皇位繼承充滿了變數。唐朝二十六位太子中沒有繼承皇位的共計十二位,比例相當之高。

特別是早期唐玄宗之前的太子,絕大部分都是繼承不了皇位的。

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被殺。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像自己的父親李世民一樣造反,兵敗被廢。

唐高宗的太子李忠被廢,被囚禁於前太子李承乾的古宅,隨後被武則天賜死。

唐高宗的太子李弘沒有被廢,也沒有造反,只是莫名其妙就死了,據說他是被自己的母親武則天所殺。

唐高宗的太子李賢以謀逆罪被廢為庶人,隨後被逼自盡。

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發動兵變,被阻於玄武門,在逃往終南山的途中被部下所殺。

唐睿宗的太子李憲考慮到前面的太子都悲劇了,加上自身實在是能力有限,所以他主動把自己的太子位讓給了弟弟唐玄宗李隆基,成功了活到了六十三歲,所以他的諡號就是“讓皇帝”。

所以唐朝中前期的太子真是大家一起手拉手,誰做皇帝誰是狗。

唐玄宗的太子李瑛被殺就毫不意外了。李瑛被廢的套路在歷史上非常常見,類似於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

當然,唐朝的宮鬥,大家可能不熟悉,大部分人更熟悉清朝的一些皇帝。唐玄宗的太子李瑛大概相當於康熙的太子胤礽。

他們這些人都是很小的時候就被立為了太子,並且都是做了很長時間的太子。李瑛做了22年的太子,而胤礽可謂是當代的查爾斯,做了近四十年的太子。

與其說他們不能繼位是因為個人問題,還不如說他們運氣不好,父皇實在是待機時間比較長,否則正常情況下他們都是可以繼位的。

說到底這就是古代權力的爭鬥。太子年紀大了,慢慢有了自己的勢力。對於大臣來說,自然太子的投資價值更高,而這往往會讓老皇帝處境艱難。

特別是做了很長時間的太子,老皇帝處境就非常微妙了,雙方自然而然就會有矛盾。所以老皇帝得刻意壓制太子,比方說康熙之於胤礽。為什麼諸子奪嫡,還不是康熙有意維持權力的平衡,否則幾十年的儲君,哪個皇子敢惹。

唐玄宗殺太子李瑛實際上亦是如此,說到底是權力的鬥爭。前面提到過,唐朝皇位繼承一直都是充滿著血雨腥風,政變起家的唐玄宗自然懂這個道理。

太子李瑛被殺以前,實際上是飽受打擊的。開元十三年以前,太子李瑛在政治事務中沒有任何作為,甚至唐玄宗不讓太子李瑛居住在東宮,這相當於變相撤銷太子的政治舞臺。

在唐玄宗之前,東宮體制非常完備,它能夠讓皇太子早日熟悉如何治理天下,並且與朝廷構成了極為密切的關係。

不僅太子,其餘皇子亦是如此。唐玄宗設立十王宅,諸位皇子不得出閣。十王宅一個重要的作用便是監視諸位皇子,使得他們處於皇帝的嚴格控制之下。

即使如此,開元二十五年四月,唐玄宗廢黜在位20餘年的皇太子李瑛依然是震動天下。至於說唐玄宗為什麼要廢黜李瑛,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是壽王母親受寵,李林甫為了討好壽王的母妃,故意陷害太子、鄂王、光王。

可問題在於唐玄宗既然聽信李林甫廢黜李瑛的太子之位,為什麼不按照他的意思立壽王為太子呢?

《舊唐書》的記載則是武惠妃得寵,而皇太子母妃失寵,他對唐玄宗心生怨恨,最後唐玄宗廢黜了他們。不過這種說法是存在問題的,因為當時李瑛的生母已經去世。

從李瑛被廢的過程來看,成敗的關鍵並不是李瑛有無過失,而是唐玄宗能夠牢牢的控制權力。唐玄宗廢黜皇太子李瑛也不是簡單的事情,當時中書令張九齡反對唐玄宗,他說:

“太子年長並沒有過失,而是兩位王子又非常賢明”。

為此,唐玄宗默默無語,只能暫時放棄自己的想法。

為什麼中書令張九齡如此厲害?這就不得不說一下唐朝的權力結構。唐朝是以三省為主體的宰相制度,三省的長官是宰相,所以三省機構相當於宰相機構。

中書令以中書省首長的身份而任宰輔,它只是三省分職授政的一個環節。唐朝在確立三省制之初,中書令的權力和政治地位並沒有特殊之處。

不過在實際運行中,經過百年的發展,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的時候,中書令實際上成為了真正的宰相,中書門下體制取代了三省制,所以中書令在唐玄宗時期政治事務的作用和影響空前擴大。這這就是為什麼唐玄宗在廢黜的問題上為什麼如此重視中書令張九齡的意見了。

不過唐玄宗也不是省油的燈,他藉機更換了中書令,以李林甫取代了張九齡,最終太子李瑛被廢。

最終唐玄宗選擇了忠王作為自己的繼承人。為什麼要選擇忠王呢?原因在於忠王沒有自己的政治勢力,不可能威脅到皇權。

所以李亨成了太子以後,戰戰兢兢,非常符合唐玄宗的政治需求,這也使得他沒有重蹈李瑛的覆轍。不過他等到了安史之亂,最後他把唐玄宗變成了太上皇。


歷史是什麼


唐玄宗“一日殺三王“實有其事。

話題還要從楊玉環的正牌婆婆說起。


起初,楊玉環嫁給壽王李瑁,而李瑁的生母正是武惠妃——武則天的侄孫女,李隆基的寵妃。

武惠妃,父恆安王武攸止,母楊氏,武惠妃長大後姿色豔美,能歌善舞。她遺傳了祖姑母武則天的美麗、聰明、但也繼承了她的多疑與陰狠。

開元初年,由於王皇后無子,而李瑛的母親趙麗妃正被玄宗寵幸,因而李瑛就被立為太子。與趙麗妃同時被寵幸的還有鄂王李瑤之母皇甫德儀、光王李琚之母劉才人。

武惠妃寵傾後宮後,欲立己子壽王瑁。三位王子的母妃漸漸失寵,皇太子李瑛也因母親的失寵漸被皇上疏遠,太子地位岌岌可危。

當年還是個黃門侍郎的李林甫探知內情,乘機通過宦官向武惠妃表露:“願護壽王為萬歲計。”武惠妃就在玄宗那裡多次提及李林甫的優長好處,使玄宗漸漸對他關注起來。

李林甫多次與武惠妃勾結,陰謀除掉太子,讓壽王李瑁取而代之。太子李瑛和鄂王、光王在諸王宅相見後,談及父皇對武惠妃的偏寵,不禁口出怨言。此事正好被楊洄(武惠妃女咸宜公主駙馬)得知,馬上報告給了武惠妃。

武惠妃就在玄宗面前哭訴,稱太子拉幫結派,謀害她們母子。此言正中玄宗的心病。

唐玄宗李隆基身經多次政變,對於拉幫結派甚是忌諱。聞言之下,立派宦官宣制於宮中,廢瑛、瑤、琚為庶人。因此這件事又稱為“三庶人事件”,15天后,兄弟三人被賜死於長安城東的驛站之內。

一日殺三子的悲劇,有武惠妃的不斷陷害,也是玄宗自己多疑的性格造成的。在武惠妃多 次陷害太子時,朝堂重臣多次力保,而玄宗依然痛下殺手。是否太子已在位二十多年,羽翼已成,這不得不讓玄宗警惕太子有謀反奪位之心!


錢多多讀文史


目前火爆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即將收尾,劇中所提到的唐玄宗“一日殺三王。是確有其事得的 ,這件事唐玄宗時期第一個重大政治事件。此事也導致了唐玄宗由盛轉衰的開始。唐玄宗一天之內殺了三個親生兒子,可見是多麼的殘忍。

無情最是帝王家,由於皇權的唯一性,排他性,皇帝屬於贏者通吃和和他巨大的“利益”。使得擁有帝位的人懷疑所有的人,擔心一切有資格奪取帝位的人。而且越是至親越是擔心。歷朝歷代史書不絕。而唐代尤為嚴重,關鍵是唐太宗得位不正,造成後世有樣學樣,自李世民開始,除了 唐高宗之外,都是政變上臺。包括李隆基。

由於自己李隆基是“政變”上位,他就更擔心有人學,所以在此事上防範的極為嚴密。對於任何覬覦皇權和帝位的人,必須消滅在萌芽裡。李瑛(706年—737年),唐玄宗李隆基次子,在11歲時候被立為太子。其母是趙麗妃。在李瑛31歲的時候受到武惠妃和駙馬楊洄的構陷,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都是趙麗妃所生)一起坐罪賜死。後平反昭雪,復太子稱號。

李瑛為何被殺?歷史記載是,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說,玄宗說三兄弟已經發動兵變,準備與薛鏽(李瑛小舅子)入宮殺父自立。李隆基震怒,立刻將三兄弟和薛鏽處死。首先要說的是武惠妃為何要構陷太子,很簡單,這個女子要做皇后,要立自己的兒子李瑁為太子(楊貴妃老公),但李瑛的存在就是巨大的障礙和絆腳石。所以展開了一系列的“迫害”太子李瑛的計劃。

實際上,武惠妃的構陷就是一個藉口,實際上就是李隆基想換太子。當李隆基將想換太子的想法對宰相張九齡提出以後,遭到張九齡強烈反對,而且不少大臣都在保太子,如果說,在此之前。李隆基只是有一個意向的話,現在就是一定要換太子,也就是說,保太子越多越強,李隆基越害怕,進而產生巨大的恐懼:太子的穩固,就是對他,對皇權的巨大的威脅。

而武惠妃此時和李林甫達成利益共同體,二人連手陷害張九齡,導致張九齡被罷相,李林甫取而代之。而李林甫必須要全力把李瑁扶上太子之位,就是李林甫那句話“願護壽王為萬歲計”。所以李林甫給武惠妃出主意、以宮中有賊的名義讓太子李瑛與三王帶兵入宮,回頭就告訴李隆基說太子造反。一下子就把李瑛打入萬劫不復之地。但實際上,武惠妃就是把刀,李隆基就是想換太子,已經當了20年太子李瑛必然存在利益集團,太子李瑛再低調,再內斂,再含蓄也必然有一大群“貪圖富貴”的利益共同體,這也必然和李隆基的“集團”發生利益衝突,處於李隆基的想法和地位而言,為了自己安全必然要處死太子,當了快四十年皇帝的李隆基難道不知道武惠妃是構陷?他不知道李林甫陷害張九齡是為了當宰相?二人不過是“相互利用”而已。

虎毒不食子,而在帝王之家,人性已經泯滅。李隆基被稱為最冷血的帝王。不是帝王冷血,而是權力讓人性喪失了溫情。只剩下赤裸裸的慾望。天家無情,天家無義。李隆基殺子,李世民殺兄屠弟都是最有利的證明。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李隆基的皇后乃王皇后,王后乃是太原王氏一族。唐玄宗最喜歡的女人武惠妃,是武則天的侄孫女。

(1)宮鬥必然導致太子之爭、帝位之爭

王皇后家族支脈龐大,武惠妃也有唐初第一外戚家族的榮耀。兩強兩美相遇,一山不能有兩虎。後宮內頓時血雨腥風,宮鬥頻頻。最終,武惠妃獲勝,王皇后被廢。

唐玄宗萬千雨露獨給武惠妃,可武惠妃不會做人非要萬千榮寵只她一人。權力永遠是越享受越喜歡,不久,武惠妃就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太子之位,到時候即使群臣反對她做皇后,她也是太后了。

由此,她就必須殺害太子。

(2)皇帝與太子,一把手和二把手,儲君也就是繼承人歷來不好當。無數的哥哥弟弟,無邊的人的慾望,兇狠的父皇

唐朝的皇族間父慈子孝的情況比較少,這不是啥壞事兒。動動才健康。最終成功的人,雖然智力、運氣、才能非最佳,但可以說不然是最恰當,綜合素質最高的。

李亨的成功就是如此,二哥、五弟、八弟被殺,對於他的打擊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再加上對唐朝歷史的瞭解。李亨學到了隱忍,而忍耐是玩政治的人的必學功課。

太子要忍主要是皇帝兒子太多。皇后皇妃如果生得太少,很可能跟沒生一樣。因此,皇子之間必然有各種組合。

皇二子敗就敗在結黨,過早的被人看清了勢力。武惠妃生了四個兒子可惜前兩個都沒長大,武惠妃的三子壽王很受喜愛但可惜,連自己的妃子都給了爹都沒成太子。

可見,為了當太子所有的皇子都是很拼的。作為皇子的母親也是什麼都做得出來的。

(3)三王無罪一日被貶,同日被殺。武惠妃為了兒子,與李林甫共同陷害之

武惠妃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為太子,謊稱宮內有賊人,三王立刻率兵進入,進入後才發現是詭計,武惠妃藉機現言,帶兵要做啥?李林甫也說,皇家的事兒,做臣的不敢說。

最後,兒子多的、帝位第一的兇狠父親李隆基殺害了三子。

然而,後面的事情就很難理解了。武惠妃被三王的鬼魂嚇死了。三王被殺後半年(開元二十五年,即737年四月到十月)也死了。其中,有三種考慮。

其一:宮中有三王同情者假借三王名義。

其二:李隆基想明白後暗害之。

其三:武惠妃良心發現,三王被殺甚至矯詔而為,三王的死狀非歷史記載。

綜上所述,皇家是無情的,鬥爭是複雜的。


坐古談今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日殺三王”意思就是說,唐玄宗一天殺了三個兒子。怎麼可能!虎毒尚且不食子呢,李隆基竟然下得去手?可事實就是事實。

那麼這當中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聽我慢慢道來。

這裡面的東西離不開兩個人,一個是李林甫,一個是武惠妃。

李林甫,咱們都知道,當李隆基的宰相,當得最久的一個,口蜜腹劍,形容就是李林甫。那麼武惠妃呢?說起來她和武家人頗有關係,她父親就是武則天的堂侄武攸止。因為父親死得早,所以被送到宮中撫養,後來武家覆滅,她得以倖存,李隆基登基以後,一眼就看上了她,並十分倍受寵幸。



開元十二年,李隆基封她為惠妃,雖然貴為妃子,但因為深受李隆基寵幸和偏愛,所以很多人都給她極大面子,將她等同於後宮皇后。

但武惠妃這人野心大得很,她要做的是那種有名有實的大唐皇后。

可是即使李隆基願意,朝中大臣可不幹了。因為她是武家的人,她的幾個叔叔和伯父都不是什麼好鳥,言外之意,這個武惠妃也不是什麼好鳥,武家人在當年犯下了多少眾怒的大罪,她武惠妃沒資格成為母儀天下的大唐皇后,所以陛下立她為妃,我們不服!望陛下收回成命!

這下子就讓李隆基打消了念頭。不過武惠妃並沒有放棄,既然你們不讓我當皇后,我就我讓我兒子當太子!

可是要讓自己的兒子當上太子,就得搞掉現在的太子李瑛。而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他們三個的母親早已經失去了李隆基的寵信,武惠妃想,這三個可憐蟲難保不會有怨言,於是準備抓他們一個把柄,給他們一個誣告。

開元二十四年,駙馬楊洄向武惠妃舉報,說他們三個最近相往甚密,經常在一起說陛下的壞話。這下武惠妃可樂壞了,於是立馬就在李隆基面前進讒言。本來就失寵的太子,這下子讓李隆基大為光火,於是想要立即廢掉太子,可是遭到了當時的宰相張九齡的反對。

一個反對罷了,重要的是,力保太子的大臣有一大群,這讓本來就多疑的李隆基更下定了決心:廢太子。

這個時候,李林甫抓住了機會,他暗中與武惠妃勾結,摸透了李隆基心思的李林甫趁機進獻讒言,導致張九齡被罷相,自己取而代之。這下子好了,張九齡倒臺了,廢太子一事再也沒有阻力了。

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設了一計,派人告訴這三人宮中有賊,請他們幫助抓賊。這三個傻小子傻乎乎地就去了,不知道有詐,就答應了,還帶了武器前去。

而這時,武惠妃趁機向李隆基進言,說太子他們正準備帶著兵器準備入宮造反。李隆基派人前去,正巧碰上了這三人帶兵器入宮,這下子有理也說不清了。而這時,李林甫也捅了一刀:李隆基詢問他如何解決?李林甫說這是陛下的家事,臣等外臣無權干預,言下之意,就是陛下你自己看著辦吧。

人贓並獲,李隆基當下決定就廢了太子李瑛三人為庶人。半個月後,三人被賜死在長安東德一家驛站裡。

還是那句話說得好,最是無情帝王家。古人誠不欺我也!


青史回聲


確有一日殺三子這件事,三子分別是太子李瑛以及兩個兄弟李瑤和李琚。


事情其實還是非常好理解的。導致這件事情發生總共以下三個因素。

1,唐玄宗自己

歸根結底,這件事是唐玄宗自己的問題。當時唐玄宗在位已經很長時間了,國家得到了比較好的發展,自然而然就有了一定的驕傲情緒。開元25年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由於之前王皇后沒有兒子,也就是沒有嫡子,大兒子又被抓破臉,所以二兒子就成了太子。

可是後來有一個武惠妃,唐玄宗非常寵愛。惠妃呢也生了4個兒子和3個女兒,其中就有我們知道的李瑁。

這種情形,勢必就會給未來的糾紛埋下伏筆。



2,武惠妃和李林甫

武惠妃這個人的野心就是比較大,一心想讓自己孩子當皇帝,所以經常吹枕邊風,好在原來有各個大臣制約,還好一點。

不過在李林甫上臺以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他的名聲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他就和武惠妃站到了一起,合謀來做這件事,而且朝中大臣敢說話的都被弄了,當朝太子失去保護。

3,三兄弟自己

這哥仨其實不是一個媽生的,但是三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母親都失寵了,於是三個人都心生怨恨。

問題是哥仨比較傻,不懂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道理,表現的過於早。也太不懂得防人之心不可無的道理,被武惠妃輕易哄騙,哥仨穿著甲就進宮了,有口難辯。

好在武惠妃結局也不太好,30多歲就去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