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之間的關係

一、藝術性是電影的根本屬性

  電影,亦稱映畫、第七藝術,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畫面,是一門可以容納悲喜劇與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複製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電影的商業性往往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在拍攝手法上以視聽感官刺激為方向,而藝術電影以追求藝術的創新和表現為主,編導主要考慮的是實現自己對電影的思考和探索。一部電影的敘事方法、拍攝技巧、剪輯風格、攝影的畫面風格,還有佈景、服裝這些都可以稱之為電影的藝術性。從敘事策略上看,藝術片大多是為了突出藝術個性,它反對程式化和模式化,並運用獨創性的電影語言。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電影具有商品屬性和藝術屬性,商品屬性體現在交換價值,藝術屬性體現在使用價值。在商品的這兩種屬性中,使用價值是第一性的,而交換價值是第二性的,使用價值依託於交換價值。因而,藝術與商業並不是相對立的,電影商業性的實現要依靠於藝術性,同時商業性也是藝術性得以存在的基礎。  從現實上來看,世界上各大著名的電影節,評委對電影獲獎與否的評判都以藝術價值作為首要考量。  張藝謀導演的《一個都不能少》可以算是早期中國藝術影片中成功的一部,《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1999年的劇情片,該影片的演員都是非專業演員,影片中也保留了演員的真實姓名。雖然這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傳統、司空見慣甚至非常老套的電影,但卻在司空見慣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來。以簡單而動人的故事向我們敘述著農村教育所面臨的尷尬:貧窮與未來的衝突,而教育是不是該作為一種犧牲品而存在,從而引起人們的思考。這部影片因而獲得了國內外諸多大獎,曾獲第5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意大利《電影》雜誌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2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

  

二、商業性是電影的本質屬性  何謂“商業性”,大多數的觀點是,電影具有了“商業”這種經濟活動的一些“性質”即稱為“商業性”。最初電影只是在同雜耍一樣以“新奇”作為賣點,但是,僅僅依靠如同雜耍魔術一般的“新奇”感,電影是不足以走到今天的,事實是電影的商業性與一般商品有天壤之別。  首先,從商業性來說,是從電影誕生之日就具有的,19世紀,歐美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成熟時期,因而電影從發展之初就與資本主義商業扯上了關係。如今,雖然也有了所謂的“免費電影”“公益電影”的存在,但是它們並不是電影的主要經營形式,我們觀看電影必須通過買票去電影院觀看。因而電影從它誕生那天開始,它就與商業性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其次,電影從它產生之日,其製作過程就必須依賴於物質條件,這種物質依賴成就了它的商業性,同時也決定了電影是一門“昂貴的藝術”,電影的完成是需要經濟基礎的,從事電影活動的人是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的,從而也就決定了電影的商業性質。  電影的商業性是與生俱來的,中國早期受到經濟體制的影響,電影的生產活動被國家所統管,從而導致了電影商業性的暫時消失,發展較為緩慢。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電影的商業性也逐漸呈現出來。比如馮小剛的賀歲片引起了導演對於票房的關注,同時也促進了我國電影行業的發展。

 

 三、商業性與藝術性的對立統一  電影的藝術性與商業性是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這兩種屬性是影響電影的重要元素,二者直接關係到影片的質量與效果。過度追求商業性勢必有損藝術性,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可謂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有著高票房,但片中內容流於表面,所有的情節都與物質掛鉤,與實際生活不符,拜金主義充斥著整部影片,引來批評之聲。然而一味強調藝術性又會出現叫好不叫座的現象。姜文導演的《太陽照常升起》,藝術氣息太濃,人們大呼看不懂其內容,票房不盡如人意。因此,必須正確認識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的關係,它們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我們必須兼顧藝術性與商業性,使二者達到和諧統一。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電影開始關注商業性,電影業迅速發展,第五、六代導演也將商業性與藝術性相結合,拍出了一系列的優秀影片,不僅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票房也有著巨大的收益,比如《英雄》、《臥虎藏龍》、《唐山大地震》等。

早期將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結合比較成功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案例便是《英雄》,下面就結合《英雄》來談談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的關係。

  《英雄》是張藝謀轉型執導的首部武俠電影,由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章子怡及甄子丹主演,由王菲演唱電影主題曲,2002年12月14日上映。電影故事主要講述了戰國末期,三大俠客欲殺秦王的故事。《英雄》締造了國產電影的全球票房神話,內地票房達2.5億元人民幣(佔全年總票房四分之一,進入21世紀之後首部票房過億的國產電影),同時在北美、日本、韓國等地也票房登頂,全球票房共計1.77億美元(約合14億元人民幣)。影片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提名奧斯卡金像獎和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獲得多個國內外電影獎項。《英雄》的公映終結了內地電影市場近十年的低迷期,拉開了中國商業大片的帷幕,被認為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從藝術性方面來說,《英雄》以大片鋪陳的色彩,絢麗多姿的武打動作,氣勢恢宏的場面設計講敘了一段戰國後期秦王遇刺的故事。這段故事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刺秦王式的悲壯。但在電影的後面部分,在張藝謀的安排下,俠客無名放棄了刺殺秦王的計劃,轉而接受了通過戰爭以實現統一,拯救人民以戰止戰的觀念。這其中,有劍客長空的甘願自獻頭顱的豪氣,飛雪和婢女之間糾纏不清的恩怨情仇。影片中有大量山水寫意式的武打場景,意蘊悠長的古典樂器,冷兵器的細膩光澤,一襲白衣,二尺青峰,長袖揮動時的飄逸靈動,影像上呈現的一切都顯得超然、意蘊悠遠。  《英雄》上映之後所體現的票房號召力,及最後2.5億票房成績,如此巨大的經濟效益,在作為國內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大製作電影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而這些也正是體現出電影商業性的一面,該電影中體現藝術性的那些宏大的場面,色彩的極致運用,製作精良優美的畫面等等都是需要耗費大量資金才能完成的。  總之,中國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電影的製作生產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的作用,同時又不能忽視其藝術性的根本屬性,只有將藝術性與商業性緊密結合,使二者達到和諧統一,電影才會發展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