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討思浩古村,變化和傳承結合,不一樣的是天倉節依然傳承

青瓦白牆的農家小院,一條條平坦寬闊的馬路穿村而過,呼和浩特市新城區討思浩村用變化和傳承,在諸多村落裡,顯得異常顯眼。生長在這個村的兩棵古榆樹,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見證了古村落的變遷。

走近討思浩古村,變化和傳承結合,不一樣的是天倉節依然傳承

古榆參天

走進該村,全國文明生態村村標印入眼簾,走進村史館你會親眼見證這個村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

走近討思浩古村,變化和傳承結合,不一樣的是天倉節依然傳承

討思浩村口標牌

據祖輩居住於此的村民介紹,"討思浩"為蒙古語,意為"接待處"。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萬戶首領阿拉坦汗在此修建接待站,是迎接京都官吏的地方。周邊各地進京朝貢獻禮的隊伍,所趕牛羊途經這裡,在此歇息休養,以防掉膘,然後繼續前行。

清代以後,蒙古族祖先來此定居,這裡逐漸形成村落,以"討思浩"為村名。後有山西"走西口"的劉、陳、楊姓人家遷來租地定居,形成村落後仍以"討思浩"命名,這充分體現了討思浩村的區位優勢。

抗日戰爭時期,老一代革命家王建功、楊植霖曾在這裡活動,建名言小學,宣傳革命思想。

據村裡人介紹:討思浩村溫室大棚採摘園共有250座,佔地面積約500餘畝,種植的蔬果有桃、葡萄、西瓜、西紅柿、黃瓜;經濟作物有花卉、藥材,特別是"寒冬草莓"在土默川平原享有美名。近幾年來,討思浩村的採摘園和觀光農業項目發展勢頭強勁,這裡已經成為城裡人體驗鄉風民意的首選之地。

走近討思浩古村,變化和傳承結合,不一樣的是天倉節依然傳承

討思浩的大棚種植

村民還利用自家的小院發展庭院經濟,種植黃瓜、西紅柿、豆角等蔬菜能自給自足,建設美麗庭院,為打造"農家樂"打下堅實基礎。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快速發展,觀光旅遊人群也逐漸增多,該村農家飯店一條街伴隨採摘搞得紅紅火火、生意興隆、座無虛席、收入可觀。

走近討思浩古村,變化和傳承結合,不一樣的是天倉節依然傳承

天倉節的五穀豐登

在這裡,需要特別介紹的是,討思浩村每年春節要舉行一個民間傳統節日——象徵五穀豐登的填倉節。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糧倉。在古代,填倉節是一個隆重的節日,這一天,親朋都要往來聚餐,有客來者必備佳餚盛宴,大家醉飽方歸。因"填"與"天"諧音,亦稱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曆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

走近討思浩古村,變化和傳承結合,不一樣的是天倉節依然傳承

天倉節舞獅活動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畢竟而去,名曰填倉。"

這個民間傳統節日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很久以前,北方曾大旱3年,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可是皇帝不顧百姓死活,照樣強徵皇糧。給皇家看守糧倉的倉官於心不忍,開倉救民,然後在正月二十五這天放火燒倉,自己也在大火中殉倉而死。後人為了紀念這名倉官,在每年這一天清晨,用草木灰撒成圓圓的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在糧囤中撒上五穀,表達對倉官的懷念。

走近討思浩古村,變化和傳承結合,不一樣的是天倉節依然傳承

討思浩天倉節文藝演出

隨著時代變遷,這個節日在很多地方銷聲匿跡。而討思浩村至今還保留著過天倉節的習俗。對這裡的村民來說,過完天倉節,春節才算劃上了句號。天倉節在討思浩村傳承了200多年,已形成獨特的傳統節日文化。

討思浩村先後被內蒙古自治區列入生態文明建設試點村,被中央文明辦評為全國先進村鎮。這個古老的村莊正煥發出勃勃生機,迎來新的春天。

走近討思浩古村,變化和傳承結合,不一樣的是天倉節依然傳承

天倉節踩高蹺活動

呼和浩特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秀美豐沃的土地上,孕育了眾多璀璨奪目的非遺項目,十分值得現代人好好珍惜。

遺址遺蹟和傳統節日文化如果不加以保護、修繕和傳承,將會逐漸消失。我們要關注傳統文化,為傳統節日的傳承與發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