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才女友》之女人的戰爭

#我的天才女友#觀感之亂七八糟(剛剛看完第二季,想到哪就寫到哪,沒有順序可言,但是良心推薦這部劇,特別是對於女性而言有一種巨大的吸引力)

打動我的細節:(其實還有很多,雖然看得壓抑但是卻沉迷其中。這就是部神劇)

畫面:兩個小女孩一起前後相擁著看《小婦人》,這裡開始女性意識的覺醒。


但是比起《小婦人》,單純的中產階級的真善美而言,這部劇的現實意義和衝擊力就更大了。

小學開始,萊農就在莉拉身上感受到的強烈的衝擊,不論是莉拉的高智商,還是她過人的膽識。莉拉為了讀初中,執拗的與父親頂撞,竟然被父親重重的扔出窗外,我看得心都顫了一下。後面每次她在劇裡跟男性角色抗爭的時候,我似乎都是這種心情。


兩個小女孩的演技太牛了,童年的刻畫也正是日後性格的走向鋪墊,在小學的一次課堂問答中就交代了幾個主要人物的個性。看到後面的時候又想回看前面,去找這些人物個性在最早的原生家庭中和社會環境的受到的深遠影響或是一生的烙印。

兩個孩子在一起第一次討論到大海時的憧憬的眼神,還有面對殘酷現實的時候那種空洞和絕望,讓人一陣陣的心痛

小女孩之間的親密,距離、小心思,以及對未知的探索和彼此之間莫名的追隨、崇拜

萊農的母親看似粗暴無理,卻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從心底支持女兒的求學之路,女兒拿回的字典的她聞到書香氣後突然痛哭,女兒在學校生病了連夜趕來照顧,天微亮離開時看到背影我竟然不自覺掉淚了,要知道我前面並不喜歡這位母親的角色個性,怎麼就被打動了。

女孩們第一次來月經,因為不懂而產生的無助和對自己身體的厭惡,類似這樣很多細節刻畫都很具備代表性。

劇裡著重刻畫了約莫四位女孩媽媽們的形象,既麻木蠻橫,又脆弱盲從,更多的是貧窮給她們帶來的恐懼和不安,莉拉的母親面部表情從來沒有一刻是舒展開的,哪怕在笑著的時候

莉拉聰明激進,時時刻刻都在燃燒自己,耀眼奪目,卻又被世俗不斷的束縛狠狠的打壓,每次看到她激烈反抗的時候,我都有一種透不過氣的感覺,這種勇氣我不具備,也不喜歡她違背時代意願的特立獨行,這是我的侷限。但是最終會被她的這種執著打動,我覺得萊農真正嫉妒莉亞的是她永遠知道該做什麼,並且一直堅定信念,哪怕付出巨大的代價也依然堅定的走下去不回頭。

劇中有六位同街區的男士都在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愛著莉亞並且不是因為美貌,而是真的被她的聰明和特立獨行所吸引這種吸引甚至是致命的。而她目前為止真的只愛過尼諾吧,她嫁給斯特凡諾是因為從小一直維護她的哥哥,那次放新年焰火時,她的哥哥近乎瘋狂的舉動,讓莉拉陷入了深深的絕望與歉疚之中。

兩位女主的情感線倒似乎在劇中被莫名的淡化了,但是萊農為什麼會同意和尼諾的爸爸做愛,這段看著真的很扭曲,而萊農卻表現出不同尋常的淡定和不屑,讓人覺得有些不堪卻又似乎是理所當然,為了諷刺他還是因為受到尼諾和莉拉在一起的刺激,總之這段看得我覺得挺彆扭的,並沒有報復的快感。還有尼諾的媽媽面對丈夫不堪行為的縱容,明明知道卻又總是欲言又止、壓抑自己的神態描寫,不得不為劇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和完美演繹點贊。

拍攝過程中那不勒斯的黯淡破舊的灰色,偶爾還會有街頭巷尾那些最底層人物的特寫,與他們度假時伊斯基亞海灘的開闊海景又有著鮮明的對比,以及在海灘上發生的許多或浪漫或細膩或違揹人倫的感情戲,和迷人的海景相比這裡面沒有一段感情是讓人感到愉悅或者放鬆的或者是享受的,每一個人的愛都不是純粹的,而是或多或少的都在滿足個體的私慾。

從頭至尾能讓人感到輕鬆的一些瞬間莫過於兩個女孩兒和平而有默契相處的時候,或者說是劇中女性角色在一起相處的時候,反倒會展現許多的閃光之處。兩個女孩兒一起用娃娃去換書的時候,一起在鞋店換掉封面婚紗畫的時候,一起學語法的時候,莉拉結婚那天萊農幫她沐浴的時候,這些瞬間讓你有種錯覺,兩位女友彼此相愛相殺,愛在明處,嫉妒也在明處,傷害還是。萊農笑起來很可愛帶著一絲羞澀,莉拉則總是帶有一絲狡黠的微笑,挺有戲劇性的。


看這部劇,時常會讓你和萊農一樣深刻的意識到自己的不自信,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平凡、普通與懦弱。

而看完覺得這部劇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觀劇的時候彷彿自己也擁有了這股力量,變得自省、獨立又特別。但其實我們的教育似乎從來沒有教會我們如何獨立,距離劇中的“天才女友”還很遙遠,很快又陷入對自我平庸的清醒認知。並且,你並不想成為莉拉,也不想成為萊農,你只是想要通過更理性的方式清醒的認知自我,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條獨一無二的小路。

片中提到許多著作的書名,以及課堂上關於黨派和宗教的爭論,中學就有這樣深刻的批判文學課堂,從二戰後的背景而言,感受到我們這一部分教育的缺失和差距。

明天開始追原著,迫切想知道後續的進展和結局。《那不勒斯四部曲》,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