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應制詩冠軍——張說


唐朝應制詩冠軍——張說


在中國曆朝歷代都有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宮廷文學,唐代應制詩就是這一現象的反映。應制詩是應皇帝之命而作,唐玄宗開元期間,是應制詩最繁榮最成熟時期,張說位居全唐應制詩榜首。

張說(公元667年-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河南洛陽人。他是少年天才,參加制科考試才策論天下第一,授任太子校書,後任左補闕。

武則天晚年,女皇男寵張昌宗看耿直的御史大夫魏元忠不順眼,就誣陷他,並脅迫張說當證人。武則天親自審問此案,張說當廷反水,揭露張昌宗逼他誣陷魏元忠的真相。再審,張說咬死不變,保住了魏元忠老命,張說卻因此觸怒了張宗昌被流放到欽州。

睿宗即位,張說任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受命處理譙王李重福(中宗長子)反叛事件,乾淨利落,深受睿宗嘉許,讓他做太子李隆基侍讀,備受禮敬。太平公主離間挑撥睿宗與太子關係,張說據理力爭,睿宗十分贊同,不久主動讓位給太子。在謀劃剷除太平公主的過程中,張說從洛陽遣人向玄宗獻上佩刀,以示忠心,並暗示他要先發制人。隨後將太平公主黨羽一網打盡,張說進為中書令。


張說鎮邊數年,主張對周邊少數民族實行安撫和睦政策,多次圓滿解決唐與周邊的糾紛。720年秋,朔方節度使因懷疑轄區內突厥部族謀反,誘殺了他們,相鄰的張說轄區內其他部族惶恐不安。張說就帶了20個騎兵,住進這些部族首領的牙帳裡,給他們講朝廷政策,做思想工作。留守的副手急忙寫信勸他不要輕信這些異族。張說回答說,情況危急,正是我報效朝廷的時候,豈能迴避?那幾個部族很感動,就安定下來了。

721年4月,有六七萬胡人造反,張說帶領一萬多騎兵殺了過去,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一些胡人頭目見大勢已去,掉過頭去打叛亂的胡人去了,戴罪立功。對於這些人,有人主張殺掉,張說一聽就火了:“我們是王者之師,討伐叛逆應該用懷柔政策,怎麼能殺前來投降的人呢!”那些人很感激,就安定下來了。後來,餘黨反叛,張說率兵討伐,擒獲叛首,俘敵三千。


725年,玄宗封禪東嶽,張說為封禪使,藉機把他的女婿鄭鎰從九品提到五品。玄宗大宴群臣,見鄭鎰官升得太快很好奇,問他原因,鄭鎰無言以對,戲子黃幡綽開玩笑說:“此泰山之力也。”後來,人們就把岳父稱作“泰山”了。


張說文能經國,武能安邦,不但可以出將入相,還有一個引以豪的文人身份。好大喜功的唐玄宗需要粉飾文治,特置麗正書院,以張說為修書使總領其事。張說聚集文士,或修書,或侍講,把書院辦得紅紅火火,成了文人最嚮往的地方,他實際成為盛唐前期文壇的領袖人物。

有人問張說,高官與學士,哪個更讓人羨慕?張說答道,高貴職位雖然人人欽慕,但它不像學士那樣需要具有超人的文才,還是學士更值得人羨慕。

長期的宮廷生活,張說寫了大量的宮廷題材作品,僅祭祀樂章與應制奉和之作就多達129首。張說“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為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的大述作多出之其手,天下詞人紛紛吟誦。風雅皇帝唐玄宗作詩也一定要讓張說先看看草稿,稱讚他“道合忠孝,文成典禮,當朝師表,一代詞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