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態度決定一切”是偽命題?


為什麼說“態度決定一切”是偽命題?

有句話叫:態度決定一切!

這句話是基於這樣的假設:我們個人的信念和感受決定了我們的公開行為,如果我們希望改變行為,那麼首先需要做的是改變我們的心智。

但實際上,心理學家發現:改變人們的態度並不能改變他們的行為,態度和行為的關係以其他方式運作。

一、態度對行為的預測

1.態度的定義:個體對人或事物的積極或消極的評價性反應,它通常根植於個體的信念,表現於個體的感受或行為傾向中。

2. 態度很難預測人們的行為,人們經常言行不一致。

3. 外顯態度(受控制的,有意識的)和內隱態度(習慣性的、無意識的)共同來預測行為比單獨使用其中一種更準確。

4.任何場合下,引導我們作出反應的不僅僅是我們內在的態度,同時還有我們面對的情境;社會影響的效力非常大——大到能夠誘使人們違揹他們最深層的信念。

5. 計劃行為理論:個體的態度、知覺到的社會規範(標準、榜樣)和控制感共同決定了個體的動機,從而指導行為。

6.當態度是由某種經驗而建立的,而不只是道聽途說,通常就更穩定、更能引發行為。

二、行為對態度的影響

1. 不僅態度影響行為,行為也會影響態度,行為和態度是相互支持的。

2. 當我們做事時,我們往往會誇大事情的重要性,特別是我們為該事負責時。社會角色規定的行為鑄造了角色扮演者的態度。

3. 我們所說所寫會強烈地影響我們隨後所持的態度。

4. 登門檻現象:對一個小行為的承諾可以讓人們更願意做一件更大的事。

5. 行為也影響我們的道德態度,我們傾向於將自己的行為解釋為正確的。

三、行為影響態度的原因

1. 自我表露理論:人們會適當調整自己的態度以使其看起來與行為一。

2. 認知失調理論:當我們的行為與態度相反或者很難做決定時,我們會感到緊張。為了緩解這種情緒,我們會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如選擇性接觸)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從而改變態度。

3. 自我知覺理論:當我們的態度不是很堅定時,我們就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及其環境來推斷我們的態度

4. 過度合理化效應:付給人們報酬讓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能將他們的這種樂事轉化為苦差(如果這些報酬是他們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報酬)。

小結:

1.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其實是符合心理學原理的,即行為影響態度;

2.態度不能改變一切,還要有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才有可能轉化為行為;

3.關注一個人的態度,更關注對方的態度是怎麼來的,如果是來自自身經歷則相對可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