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禮賢下士,勇於納諫者,勝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維克多·雨果 《悲慘世界》

這樣的句子讀起來無比動人,想起來無比正確,然而做起來卻無比艱難。

胸懷,這東西就像發酵充分的麵包,看似很大,自覺得也很大,其實遇到壓力擠一下,才發現小得超出想像。

在東漢末年的一場戰役中,其勝負成敗則生動地詮釋了交戰雙方領導者的胸懷大小,對諫言態度如何的重要意義。這場戰役就是官渡之戰。

閒言少敘,讓我們趕緊到那個刀光劍影,殺機重重的戰場上一探究竟吧!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風煙四起。以懂卓、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劉岱、張邈、張繡、馬超、韓遂以及曹操等為代表江湖各派力量,在中華大地上演著你方爭罷我登場的兼併戰爭。

朋友和敵人,只在一念之間。

合作與決鬥,眨眼瞬息萬變。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翻臉比翻書還要常見。

長期較量兼併的結果就是,在長江以北的北方,歷史性的出現了兩股較為強大的力量。

一是以天下盟主自居的袁紹。

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一山難容二虎,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縱然是小時候的玩伴,管他同為三公後代的官二代身份,也顧不得曾是西園八校尉時一起誅滅宦官的戰友之情,火拼的時刻還是如期而至。

戰役時間:公元200年。

戰役地點:官渡。

官渡位於黃河南岸,屬於曹操統治的地盤,是曹軍都城許的北大門。

孫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決定戰爭勝負是什麼?當然是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人才。

當然還有一個更更重要的因素,善於用人才。

在決戰之前,我們先分析一下雙方的實力對比。

首先經濟上來說:

袁紹一方 統治著全國十三州中的四個州,長子袁譚佔據著青州,次子袁熙佔據著幽州,外甥高幹統治著幷州,他自己和最寵愛的三兒子袁尚控制著被稱為天下之重資的冀州。地盤廣大,人口眾多,糧草豐足。

曹操一方 控制著兗州和豫州,相比袁軍,不但佔地面積小,而且這個地方是豪強徵戰多年的主戰場。百姓為了躲避戰亂能走的差不多都走了,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殘。田地荒蕪,上面除了戰馬蹄印,就是成片的衰草。

其次從兵力上來說:

袁紹一方 有軍隊數十萬人,驅使十萬精銳步兵和一萬騎兵來參加官渡之戰。

曹操一方 其總兵力大概不過幾萬人,投入本次戰鬥的兵力更少,《武帝紀》雲“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此處縱然有誇張之嫌,但曹操兵力遠遜於袁紹卻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從人才來說

袁紹一方 審配、逢紀主持大本營鄴城,田豐、荀諶和許攸充當謀士,顏良、文丑、沮授、張郃擔任前鋒將帥。

曹操一方 曹仁留守大本營許都,荀攸、荀彧和賈詡為謀士,張遼、除晃、曹洪為先鋒大將。

從實力雙比來看,雙方差距懸殊,戰鬥勝負好象一清二楚。袁紹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裡,計劃用十萬大軍將曹操摁在地上摩擦。

然而,真實的歷史比情節曲折的劇本更讓人驚訝!

當經濟,人口,糧草一定時,最大的變量是人,是能否用人。

下面,我們就從戰前準備階段、戰爭開始階段、相持階段和決戰階段,來看戰爭走勢是怎樣發生波詭雲橘般變化的。

戰前準備

公元199年底,袁紹集結大軍,準備渡過黃河。

曹操屯兵官渡,準備迎接挑戰。

北風肆虐,黃河凝固。這一片土地靜悄悄地等待著一場鮮血四溢的咆哮和廝殺。

此時,在黃河兩岸營帳裡,雙方將相正在緊張地做著戰前的最後準備:制定戰略方針。

戰場上,強勢的一方往往佔據著主動權。我們就先到袁軍營帳裡看一下,袁紹準備怎麼置曹操於死地。

是速戰速決還是穩紮穩打?兩種意見在袁軍將領中出現了紛爭。

掌門人袁紹怎麼都覺得自己勝過曹阿滿幾個重量級。從小一塊長大,曹操有幾斤幾兩,自己太清楚了,一個回合KO完全沒有問題。

但大將沮授持反對意見,他認為袁軍無論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是優勢一方,但曹操用兵也不可小覷,應該以逸待勞,採取持久戰,消耗對方。

對一個事物有不同的意見本身是正常的,但當爭論沾染上感情或者權利色彩時,這種紛爭就變成了鬥爭。

這不,袁紹身邊的將領郭圖不僅絕對支持袁紹的速決戰,而且在背後進讒言,把本來正常的意見分歧變成了得寵與失寵的權利鬥爭。

“沮授這小子不地道,他統領三軍,威望很大,如果不和大將軍您一條心,想想都可怕。下級服從上級才能政令暢通,下級指揮上級只會後患無窮。一個統兵的將領,有什麼資格參與戰略研究。”

所謂諫言,無非分為描述事實的真言,為利驅使的讒言,還有就是別有用心的謠言。只是這種分類和定義,不是由歷史來決斷的,而是由掌握權力者來定義的。

權力的可悲之處,就是你擁有天下,卻不容易聽不到真話。更令人失望的是,掌握權力的高層與聽到真話相比,更樂意接受與自己一致的意見,無論真假。

因此,袁紹把沮授統領的軍隊分成三部分,其中兩部分別交給了郭圖和淳于瓊。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我們再來看一看弱勢一方的曹操在謀劃什麼?

欲要前方爭戰,必先排除後患。曹操分析著,我們要與袁決戰,就必須先把身後隱患排除,防止有人背後下黑手。

能有機會背後下黑的者是誰?

左後方的張繡已經在一個月以前歸順了曹軍,這個問題已經解決。

右後方的劉備剛剛背叛了曹操,現在佔據著除州。

必須先消滅劉備。曹操下定決心。

諸將提出了不同意見:老大,與你爭天下的是袁紹。現在袁紹已經攜大軍壓境,我們卻轉身把矛頭指向無足輕重的劉備?這讓人看不懂啊。

曹操說道,你們的意見是為我好,但大家有所不知,劉備才是真正的人傑,是我們後患。袁紹雖有大志,但對問題認識慢半拍,他抓不住這樣的戰機的。

在正常的爭論中,曹軍將領統一了思想認識:攘前必先安後,打劉備。

在曹操轉身面向劉備之時,袁紹出兵的時機來到了。其謀士田豐告訴袁紹,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啊,曹操現在背對著我們,他的整個後方都是破綻,我們可以一鼓作氣吃掉他。

摁下葫蘆起來瓢,怎麼不同的意見這麼多。袁紹有些不悅,回應田豐,孩子有病,沒有心思打仗。

田豐氣得一咬牙,轉身離開了。在回去的路上,他自言自語。沒戲了!千載難逢的時機就這樣在眼前溜走了,可惜,可悲,可嘆啊!

大將軍,有人散步謠言,詆譭您的英明。

當權者身邊最容易滋生的就是讒言,更何況當喜歡聽這個時,必然更甚。這樣的話比生著翅膀的鳥飛得還快,傳到袁紹的耳朵裡。

袁紹惱羞成怒,從此疏遠田豐。

在袁紹內部紛爭之際,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敗劉備,並活捉劉備妻兒。因為受到無比的尊重,關羽臨時投靠曹操。劉備則投靠袁紹。

一方在爭論中統一了認識,形成了合力。

一方則打擊爭論,反而在表面的統一中暗生出分歧。

官渡之戰:禮賢下士,勇於納諫者,勝


戰爭初始

劉備投誠,袁紹更加驕傲,自信心爆棚。偉大勝利非我莫屬!時代英雄捨我其誰!

公元200年二月,袁紹派顏良為先鋒,渡過黃河,包圍了白馬城。袁紹親自率軍在黎陽安營紮寨,準備渡河直指曹操大本營許都,落實速決戰計劃。

這時,因意見分歧而不受待見的田豐又來到袁紹面前,獻計策。

大將軍啊,劉備都來投誠了,我們與速戰速決的時機已經錯過了。現在曹操已經轉回身來到官渡,許都也不就有了屏障。曹操是亂世梟雄,善於用兵,不能小視啊。不如依沮授之計,作長久打算,用我們雄厚的實力襲擾消耗他。等敵人睏乏時,再一舉消滅之。如果放棄這個穩妥的策略,畢其功於一役,只能增加了偶然性。若是失敗,悔之晚矣!

謠言惑眾,動搖人心。袁紹一生氣,把田豐關進了牢獄。

此時,曹操準備親自率軍,從官渡出發去解白馬之圍。

不可。謀士荀攸站了出來。主公,我方兵力較少,如果支援白馬,袁紹趁機渡過黃河,我們非被敵人夾成三明治不可。

有道理,我們應該怎麼辦?曹操問道。

採用聲東擊西,分而戰之的策略才有取勝的機會。

曹操會心地笑了,勝利是我們的了。

曹操帶兵到延津南的黃河南岸,拉開渡過黃河的架勢,佯攻黎陽西邊的延津。

袁紹果然上當,從黎陽出兵延津。

此時,曹操當機立斷,以最快的速度馳援白馬,裡應外合打敗袁軍。顏良抬頭髮現曹操援軍來到面前,驚訝得來不及閉上嘴,就被張遼和關羽斬於馬下,白馬之圍遂解。

曹操率領軍馬,護送著白馬城的民眾,以及從白馬撤出的輜重,沿著黃河南岸向官渡轉移。

出師不利的袁紹沒有冷靜下來總結反思,反而惱羞成怒,派駐紮在黎陽的大將文丑和劉備渡過黃河追擊曹操。

因為屢諫而被嫌棄的沮授抱著再試一試的想法,再一次站了出來。

大將軍,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戰機變化之快常出人預料,這更需要我們作好周密計劃。現在孤注一擲,大軍全部過河,而我們對前方的敵情並不熟悉,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閉嘴,再造謠生事動搖軍心直接砍頭。袁紹咆哮著。

沮授知道過河凶多吉少,便推脫身體有病不想過河。氣急敗壞的袁紹直接奪了沮授全部兵權,交給與自己意見高度一致的郭圖,同時安排士兵壓著沮授,強迫其一同過河。

在延津南面,文丑和劉備中了曹操的騎兵埋伏,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文丑被斬殺。曹軍回到官渡。

兩戰,袁紹折損兩員戰將。

戰爭相持

轉眼之間到了這年八月,袁紹依沙堆為屏障,連營向官渡推進,最終在陽武紮下營寨。與近在咫尺,只有一射之地的曹軍對壘。

兩軍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飛箭如雨,射向對方軍營。在雙方相持的一百多天裡,戰爭的形勢越來越有利於人力物力雄厚的袁軍一方。

處在戰場中央的老百姓深受戰爭之害,困苦不堪,盼望著戰爭早一天結束。於是很多人背叛曹軍,響應袁軍。同時曹軍兵力少,去一線作戰的頻率高,輪休時間短,出現了疲乏的狀態。再加糧食儲備出了問題,眼見就要糧倉見底。

處在困境中的曹操徵求荀彧的意見,我實在撐不住了,計劃撤軍到都城許。

撤,向哪裡撤?主公沒看見袁紹是抱著有你沒我,一決雌雄的決心來的嗎?這次,你如果不能制服了他,那就被他制卑服了。袁紹表面上看著強大,他聚集了人才卻不讓人說話,不能利用人才,誰還有積極性。而主公你本就神武,再加上一幫將相,還有什麼事不能做成呢?

曹操看著從天而降的羽箭,雖有一百個不願意,還是聽從了這個意見。是啊,自己確實無處可撤。

我們手裡沒有糧食了,難道我們不能讓敵人也嚐嚐喝西北風的滋味嗎?謀士荀攸獻出計策。

對啊,曹操派出大將徐晃偷襲成功,在半路上攔截了袁紹的運糧車。

於是曹操擺出笑臉,笑呵呵對自己的運糧部隊說道,弟兄們辛苦了,再過半個月我們就能打敗袁紹了,到那時大家就可以痛快地慶功了。

勝利,就是在你不能堅持時再堅持一下。

這不,本來形勢一片大好的袁紹卻急轉直下。而本來越來越陷入困境的曹操卻迎來轉機。

戰爭轉機

吃一塹,長一智。然而,有些智卻不能靠教訓得來,因為有些失敗太徹底,它不給你重新來過的機會。

這年十月,吃過運糧車被偷襲的虧後,袁紹派大將淳于瓊帶領萬餘人向北迎接運糧車,並把糧車護送到離袁軍大營有四十里之遙的烏巢。

那不受袁紹待見,卻不說不痛快的沮授又又一次站了出來,向袁紹進自己的肺腑之言。相信就是塊石頭,我也用自己的一片真誠把你捂熱了。

大將軍,你可聽我一句吧。曹軍現在餓得臉色發綠,眼睛發紅。咱可得保護好自己的糧車啊,那可是咱持久戰取勝的法寶啊。我覺得應該再派一支軍馬,在淳于瓊將軍的外側建立一道屏障,以防萬一。

有些硬的,未必是石頭,可能是冰。他可以最終釋為水,消散了,卻哪有熱的時候?

還他媽的提這持久戰,別在這裡嚇唬人了。就是因為你囉裡囉嗦,把戰機都貽誤了。袁紹直接把沮授趕了出來。

這時謀士許攸來到帳內。許攸從年輕時就與袁紹、曹操結交甚好,並極力促成二者聯盟,一起討伐董卓。後來,袁曹分道揚鑣,許攸跟隨袁紹成為其謀士。

大將軍,現在曹軍傾巢而出,許都必須空虛,我們可以派騎兵襲擊許都。然後,我們把漢天子控制起來,以天子的名義討伐曹操,必須事半而功倍。許攸獻計。

袁紹看了一眼許攸,不屑地應道,勝利就在眼前,何必多此一舉。我們以前也試過,但沒有成功。現在如果把兵力分散了,勝利更不容易。你不過是為了邀功,所以信口開河。

簡直不可理喻,許攸揺著頭離開了。歷史有時比人為設計還要巧合。剛好,許攸族中人在袁軍都城鄴城犯法被抓了起來。

許攸一氣之下,投奔了曹操。

戰爭決戰

聽說許攸來了,曹操高興地光著腳丫迎了出來,把許攸請入帳內。

你這軍糧還能撐多長時間?許攸直奔主題。

差不多一年吧!曹操應道。

有這麼多?看來不相信我。許攸反問。

半年是有的。曹操急忙改口。

看來你不想早一點結束戰鬥啊。不能以誠相待,算了,我還是走吧。許攸有些咄咄逼人。

我給你開玩笑呢,能支撐這個月就不錯了。曹操有些羞愧。

許攸回身坐下,嘆道,老兄,您既無援軍,又無餘糧,危險啊!

曹操沒有拍案而起,責怪許攸動搖軍心,反而虛心請教。

頓了一下,許攸接著說道,現在袁紹的糧車駐紮在烏巢,疏於防範,只要燒其糧草,袁軍自然潰敗。

護糧與燒糧,是同一個計策,只不過對象不同而已。與袁紹的剛愎自用不同,曹操虛心接受,並立即落實,親自帶兵前去襲擊袁紹糧車。

糧草就是軍隊的生命力和戰鬥力。曹操親自帶兵出營,這說明他要孤注一擲,置之死地而後生。袁紹大將張郃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建議派主力部隊去救援淳于瓊,保護糧車安全。

然而,摸準了袁紹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性格,並且因進讒言而屢得好處的郭圖又一次在關鍵時刻站在了權力一邊,一幅成竹在胸的模樣,曹操都出動了,這不正是我們攻破曹軍大營的機會嗎?速戰速決的時機終於來了。

袁紹於是只派小股兵力去救糧車,而派大部隊進攻官渡。

戰鬥的結局就是,曹操燒掉糧車返回到官渡時,袁紹還沒有攻破曹洪把守的官渡之城。大將張郃心灰意冷,直接投降曹操。袁紹大敗,逃回北方鄴城,不久病死。

不是結局的結局

有人說,實踐加反思就是成功。

錯。有個前提,反思的邏輯必須是科學的。

袁紹經過官渡之戰,元氣大傷,跌跌撞撞地逃回到黃河以北。這時,大家都以為,因為進言還被袁紹關在鄴城監獄裡的田豐,將會受到重用,迎來仕途的春天。

然而事情發展卻再一次讓人跌破眼睛。

正如田豐所說,如果袁紹勝利,自己會被安全釋放。相反,自己必死。袁紹回到鄴城就把田豐殺了。

袁紹的理由是:自己當初沒有聽田豐之言,失敗了,今後肯定會被笑話。

是啊,這樣今後不會被笑話了。殺人誅心,人心已死,誰還進言。

曹操大獲全勝,不僅斬殺袁軍,而且獲得了袁軍的輜重圖書等全部物資。這其中還包括,雙方交戰過程中,一些立場不堅定的曹軍將領寫給袁紹的投誠信。

這些將領惴惴不安,嚇得魂飛魄散,惶惶不可終日地正不知受到怎樣的處罰。

歷史再一次讓人驚掉下巴。曹操點起一把火,將這些信件化為灰燼,這把火也讓人心安定下來,團結起來。

曹操的理由是,當初袁紹力量比我們強大得多,能不能自保,我自己心裡也沒數,何況跟著我的這些弟兄!

後來,曹操親自率軍北征烏桓。出發前,有很多將相勸阻他。等他凱旋而歸後,他詢問都是誰反對他北征的。當初提反對意見的人都很害怕。令他們意外的是,他們非旦沒有受到懲罰,反而被獎賞。

正當眾人疑惑不解時,曹操心平氣和地給了這樣的解釋:本次出征,雖然取得勝利,但有很大的僥倖。你們當初勸阻我,也是為了我們取得勝利。以後不管我聽從與否,大家仍然要一如既往地知無不言,提出建議。

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有海納百川的的胸懷,實際上卻連一句不中聽的話都容不下,那怕這句話是真話,是實話,是善意的話。

善於仰望星空的古人早就想到人性的這一毛病。為此,無論是廟堂之上,還是地方諸侯,都專門養著一批靠嘴吃飯的諫官謀士,允許他們滿嘴跑火車。

諫,形聲字,從言,從柬。“柬”意為“分類挑選”。“言”與“柬”聯合起來表示,在眾多的言論中推敲出一種最佳選擇加以實施。

當然,前提是先要有眾多的言論擺出來,才有挑選的可能。如果大家眾口一詞,只能專挑愛聽的進言,那諫言還有什麼意義,選擇還有什麼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