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則故事告訴你:衝你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的呵護

關注我,陪你一起做智慧父母!


這兩則故事告訴你:衝你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的呵護


前兩天兒子發給我一個小視頻,打開後,我痛心不已:


“我不是想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剛考上南大的女兒衝媽媽歇斯底里;


“我要考上好的高中,上好的大學,我要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像你和爸爸一樣,這些我都知道!我承認我自己不好,但是為什麼你們就是不相信我呢?”——女兒發自肺腑的質問,令爸爸無言以對;


“我為什麼要上課睡覺?因為我累!你們給我報一堆有的沒的閒七雜八的興趣班!我為什麼要打遊戲,因為我一個朋友都沒有,一個朋友都沒有!我為什麼要逃學?因為我做的所有的努力,你都看不見!一個你都看不見!我在你眼裡就是一個屁!”

——兒子的語無倫次,令媽媽目瞪口呆;


“你們除了會尊重分數還會尊重什麼?我在你們眼裡就是一個分數機器!”——面對女兒的指責,媽媽愣愣地站在原地,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這兩則故事告訴你:衝你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的呵護


類似的場景,往往令父母感到心力交瘁,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明明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有了好的學業,將來考上好大學,才能享受好的生活,自己這個做媽媽的也就安心了,孩子怎麼就是不理解呢?


NLP大師李中瑩老師在《重塑心靈》一書中說:“自信的基礎是能力。但是能力必須要經過肯定才能變成自信。


這就不難解釋孩子們為什麼通過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父母傳統觀念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的價值觀裡,大家往往用自貶的方式來表示謙遜,以達到推崇對方的目的。比如古代男子稱自己的妻子、孩子為“賤內”、“犬子”,便是這類思想的典型代表。


發展到現在,父母以“羞愧感”、“恐懼感”去推動孩子,便是受到了傳統觀念的影響。


這兩則故事告訴你:衝你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的呵護


比如“為了你的學習,媽媽付出了多少,你就這麼不爭氣?”“再這樣下去,你連二本都考不上,我看你將來怎麼辦!”


這樣做的結果,不僅無法激勵孩子,反而使孩子感到無力、虛弱,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被父母看到,內心升起對父母的恨意和不滿,更加不願意去努力了。


2.父母沒有幫孩子建立“自我”


木鈴在《男兒有淚》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鄰居田四毛比我大一個月,常常哭。我嫌他。我媽說按禮節我得叫他“四哥”。嘁!哭鼻子的怎配當“哥”?免禮了。


潛意識裡,“我”認為哭是不好的,男兒有淚不輕彈。這顯然源於父母的認識。哭是人類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正常的情緒本能。


這兩則故事告訴你:衝你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的呵護


當孩子被父母訓斥“不許哭,不可以發脾氣”時,孩子便會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久而久之,孩子只能壓抑、隱忍自己的負面情緒,到了實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壓抑的情緒便會通過發洩的方式表達出來。


試想,一個人連自己內心的感受都不能表達,拿它毫無辦法,他又如何建立真正“自我”呢?


3.父母不懂得肯定孩子


理想的情況下,一個人在成年之前便可以發展出足夠的自信。但是很多父母望子成龍,覺得孩子做得好是應該的,做不好的地方則需要批評。


假設一個人培養出足夠的自信需要5000次肯定,如果他直到成年,被肯定的次數只積累了3000次,那麼在他成年後,仍然會通過各種方式補回那必須的2000次肯定,才能有足夠的自信。

那麼,當一人被肯定的次數不足,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這兩則故事告訴你:衝你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的呵護


下面這兩則小故事,會告訴你答案:


故事一:


話說一個少年自幼跟隨師傅學習武藝,18歲時,他認為自己已經精通了師傅的所有技藝,是該下山一展身手的時候了。


來到一家酒吧,他順手把身上的佩劍“啪”地一聲放在了桌子上。眾人見了,驚異地望著他。看著大家恐懼又好奇的眼神,少年的內心洋溢著得意和滿足。


少年把佩劍放在桌子上,這個動作,是在告訴其他人,我有武功在身,你們大家都小心點兒。或者說,我是個很強大的、了不起的人,我的劍就證明了這一點。


這兩則故事告訴你:衝你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的呵護


十年以後,少年武功大有長進,已經成為當代武林大俠。然而他出門的時候,身邊卻不用佩戴任何兵器,因為他能運用身邊任何東西作戰。與他人相處時,他變得像普通人一樣溫和,不瞭解他的人,還以為他不懂武功呢。


通過這則故事,我們大家可以看出,一個人內心力量不足的時候,會使用各種方式證明自己是有力量的,與別人相處的時候,他帶給別人的是一種壓抑、控制的感受,令別人想要逃離。


而真正有力量的人,卻無需常常展示自己的力量。與人相處的時候,他給人一種親切、包容、接納的感覺。


如果我們是父母,當我們發現自己經常挑剔、否定孩子時,意味著我們內在的力量不足了,意味著我們需要成長自己了。


這兩則故事告訴你:衝你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的呵護


故事二:


另外一個故事,講的是同時學武的兩位師兄妹。話說那一年,天下饑荒,所有的門派都無法維持生存,只好令門徒們下山,自謀生路。


師傅把5歲的小師妹,交給16歲的少俠照顧。少俠平時精於修煉,習得一身好武藝。小師妹活潑可愛,平時也深得少俠喜歡。


可是,這年頭,自己一個人要想填飽肚子都並非易事,帶著小師妹,如何生存呢?少俠犯了難。


來到山下,少俠看到很多習武之人都在通過賣藝賺錢。吆喝聲、鼓掌聲、混雜成一片,少俠和小師妹從人群外面硬著頭皮擠進去,發現看熱鬧的人多,真正掏錢的人,少之又少。


少俠想,大家都在通過展示自己的武藝賺錢,如果自己也和他們一樣武刀弄槍,肯定沒什麼收入,必須另闢蹊徑。


這兩則故事告訴你:衝你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的呵護


少俠在山上的時候,跟著師傅練過梅花樁,在幾根木頭樁上跳來跳去,練習劍法,而且已經有一定的造詣。所以,少俠準備用梅花樁作為自己的招牌。


確實不錯,第一天開始表演,他的表演就吸引了不少觀眾,可是那個頑皮的小師妹每次都把木樁搬來搬去,常常讓他心驚膽顫。好在少俠藝高人膽大,每次都有驚無險。


收工之後,少俠會在只有他們兩個人的時候大罵小師妹:“我這麼辛苦還不都是為了養活我們兩個,你怎麼能這麼頑皮,萬一要是把我摔下來,我有個閃失,以後誰照顧你?”


小師妹每次也都被少俠批評的淚如雨下,表示以後再也不調皮了。可是第二天,依舊如此。


少俠實在沒辦法,只好繼續苦練武藝。五年後,他已經練成了草上飛的絕技。落腳之處,即使沒有木頭,他也可以在刀刃或者玻璃尖上輕輕一觸便再次跳起。這時,他已經絕對不會在乎小師妹把木頭搬來搬去了。


這兩則故事告訴你:衝你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的呵護


通過這則故事,我們可以明白,

當一個人力量不足的時候,他會要求其他人按照一定的規則行事。如果別人的行為與他的規則不符,他便會大發雷霆。


當一個人有了足夠的自信,他就不會在乎外在的事物如何變遷了。


那麼,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究竟該怎麼做呢?


1. 學會反思:激怒孩子的,到底是什麼?


讓孩子發脾氣的,往往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小孩子因為媽媽不給自己買玩具,就坐在超市的過道里哇哇大哭的場景,很多父母都並不陌生。


其實令孩子大哭不止的,並不是得不到玩具這件事,而是自己對玩具的渴望,沒有被媽媽理解。


這兩則故事告訴你:衝你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的呵護


智慧的媽媽不會立刻用“不買”兩個字來控制孩子的慾望,而是和孩子商量:“

孩子,你想要新的玩具,媽媽明白。如果你想要玩具,媽媽就得給你買,這會讓媽媽非常的為難。但是如果你有需要,媽媽不給你買,你會覺得媽媽不愛你,是不是?


這樣的方式裡,媽媽既看到了孩子的需要,又表達了自己的需要,孩子自然不會大哭大鬧。接下來,媽媽需要鼓勵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那麼,我們一起想一想,用什麼樣的辦法,媽媽既不會為難,你也會得到新玩具?”


父母學會將孩子的問題變成孩子思考的機會,孩子便不需要通過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同時,孩子還從媽媽這裡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本事,何樂而不為?


2. 感受比道理更重要:孩子,你的感受,我在意


這兩則故事告訴你:衝你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的呵護


前面我們提到,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裡,有負面情緒是不好的。父母不懂得去體會自己的感受,自然也無法體會孩子的感受。


很多時候,當孩子的感受被父母體會到了,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有一次大兒子約我一起做飯,他負責燒火,我負責炒菜。大兒子按照約定時間坐在了灶臺旁,我也如約開始洗菜。


突然,我想想二兒子的老師當天要求下載一個網絡課程軟件,很快到了兒子上課的時間,我擔心影響孩子上課,所以放下了手中的菜,跑去幫二兒子安裝軟件了。


半個小時過去了,軟件安裝終於完成了,當我再次回到廚房時,大兒子已經不見了蹤影。


兒子感覺自己被忽略了,我體會到了。


這兩則故事告訴你:衝你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的呵護


所以,當兒子再一次回到廚房時,我真誠地表達自己:“兒子,對不起,你已經按照約定及時來燒火了,但是媽媽因為其他事,冷落了你這麼久,真的很抱歉。即使我臨時有事,也應該跟你說一聲,而不是扭頭就走。下次遇到類似情況,媽媽會跟你打個招呼。”


兒子臉上的陰雲逐步散去,繼續和我一起燒火。


孩子的表達能力、體會感受的能力並沒有父母這麼強,很多時候,他們並不清楚自己為什麼不高興了,為什麼有情緒了,這就需要父母留意他們的感受,一旦他們的感受被父母體會到了,他們就會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愛。


3. 情緒是用來表達的,而不是用來發洩的


一位單親媽媽剛剛丟了工作。孩子的教育經費、生活開支、每個月的貸款令她壓力重重,精神幾度崩潰。


這兩則故事告訴你:衝你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的呵護


回到家,看到了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的兒子,媽媽大發雷霆,一把奪過孩子的手機摔到了地上:“我叫你玩,媽媽都快愁死了,你整天就知道玩。”


面對媽媽突出其來的情緒,孩子又氣又怕,轉身摔門而去。


媽媽的焦慮不僅沒有解決,反而增加了擔心和懊悔。


情緒是每個人的情感本能,情緒本身不是壞事,但是我們作為父母,需要學著正確的管理情緒,表達情緒。


如果這位媽媽懂得表達情緒,下班後看到孩子玩手機,她可能會對孩子說:“孩子,告訴你個不好的消息,媽媽今天丟了工作。想到你的成長費用、家庭開支還有每個月的貸款,媽媽感覺特別焦慮,媽媽現在需要你的幫助,以後我們的日子該怎麼過,你能幫幫媽媽嗎?”


這兩則故事告訴你:衝你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的呵護

此時的孩子,聽到媽媽這樣說,感受到的不是媽媽對自己的批評,而是對自己的需要。責任心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也許媽媽的求助,會在孩子這裡得到一些靈感,或者一些鼓勵。母子二人的難關,會因為親子攜手而更快地渡過去。


總結:

在家庭教育界,有這樣一句話:“父母的情緒是教育最大的死敵。”其實,有問題的不是情緒本身,而是父母處理情緒的方式。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傑出,成人成材。但是教育孩子,就像農夫精心呵護幼苗一樣,不能只依靠一個遙遠的期待來完成,而是需要精修自己,提升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和教育水平,給孩子塑造一個適合成長的環境。


如此,就像那位照顧小師妹的少俠一樣,自己的水平提升了,不論孩子的現狀如何變化,父母都能夠應對自如。


這兩則故事告訴你:衝你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的呵護


溫馨提示:我是孟孟,三個男孩的媽媽,也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如果您喜歡本文,可以轉發分享哦,想要獲得更多精彩內容,就關注我!私信“智慧”,免費贈送家庭教育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