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how,Less why

壮了壮胆,写下这个题目。还是担心被各位看官拍砖,因为这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想迥然不同,有误人子弟之嫌。

传统教育中,孩子们总是被反复训练“不耻下问”,养成遇到问题先问为什么的习惯。以至于还有“7个为什么7Why”的著名理论。但这和今天要讨论的内容并不矛盾。

少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 | More how,Less why

首先,对于学习、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孩子们,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确是应该多问问为什么,因为他们要么是迅速获得前人的经验,要么就是作为一种职业。但是对于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司或单位,尤其在打开网页都嫌慢的互联网思维中,还是要“少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

桥待马岱,各位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旦开始研究“为什么”,人会着眼于现在去寻找过去,着眼于分析现状、探究问题的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犹豫不决、裹足不前,这将消耗你太多的能量,错失前行的机会;而大脑一开始探究怎么办,你就会发现:所有的思路和焦点都会着眼于现在看未来,这让你行动迅速、执行力更强,更加富有成效和以结果为导向。

举一个浅显的栗子,大众点评有蛋糕网店,你只需要知道,谁家好评多、谁家好吃我就去买谁的,你根本不会研究为什么好吃,你只需对比评价。消费者不是专家学者,只是体验者和用户,消费者只对体验有感受,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走开。

少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 | More how,Less why

在追求高效和争抢稍纵即逝机会的信息社会,别人都开始起跑了,你还在研究为什么,你怎么会赢呢?很多公司,傻傻分不清“怎么办”和“为什么”的关系,热衷于鼓励员工怀疑和探究成熟的业务流程为什么,而且将此视为一种能力,这是舍本逐末。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方法和措施已经非常成熟,工农业生产的工艺流程也日臻完善,这些都是科学。探究为什么不能对科学道理无端质疑,更不能在改革的幌子下外行指导内行。火都要烧到眉毛了,你还在研究火为什么会着起来,研究谁应该承担受到何种处罚,俺们济南称这种人为“搅屎棍子”。

这位看官你会说,你这不是“实用主义”吗?有啥高明之处?

其实不然,社会化大分工对各行各业都有门槛要求,这种门槛要求会日趋细化和优胜劣汰。就拿刚才说的做蛋糕的网店来说,他们负责研究蛋糕为什么好吃,这也就成了他自己的“怎么办”。再比如,菜刀怎么才更快,这是工程师要研究的问题,他要去问为什么来决定他怎么办;消费者关注菜刀的切菜功能,购买依据是要刀快,不会care它为什么快。

很多人开始做事的时候,其行为模式往往是:调研->规划->完善->调整->实施。但每次真正开始前,总是反复推敲每一个环节,非要找出问题来,即便已经很周密。他们总会认为:“没有风险才是最大风险,会出更大的问题”、“隐藏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陷入始终研究为什么,始终不想怎么办,也就始终裹足不前。

少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 | More how,Less why

其实,搞清楚试错的代价,分析事情最好的结果,最坏的可能和要付出的代价就能够判断了,如把各项指标能量化,更有指导意义。

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20年前初涉职场时,孙总培训销售人员的第一个问题:“日本鬼子冲上来了,你是先挖战壕还是先开枪?” 道理不言自明,我至今记忆犹新。

所以,少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大家就明白了吧,So easy。【N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