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疫情期間最大的心理創傷:親生的娃,怎麼越陪伴越心煩?



有人問我:“這次疫情可能會對青少年或兒童產生怎麼樣的心理影響?”

我的回答是:

首先,青少年尤其是兒童對疫情的恐慌,大多是來自父母焦慮恐慌的情緒傳染。

因為我們都知道,初生牛犢是不怕虎的。在兒童和青少年心目中,是存在個人神化的。他們會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是命運之子,是天選之人,在面對災難性的負性事件、死亡、傷害時,他們更傾向於認為“那種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我能應付一切”、“我會得救”。

但與此同時,幾乎所有孩子都天賦的一個本能就是:覺察父母的情緒。如果父母風聲鶴唳、如臨大敵,那麼這個情緒是會傳染的。尤其是像現在,他們不得不生活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時,緊張情緒往往會一個帶動一片。

其次,很多人都會以為孩子比大人更膽小,更容易被疫情嚇到。但其實真正對孩子的情緒、心理造成負面影響的,反而是父母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陪伴”和“關心”。

初生牛犢不怕虎,對他們來說,父母的“苛政”猛於虎。

我有另一位學生讀者給我留言說:“我爸爸要求只要是他能看見的時刻,我就必須待在書桌前學習……我還沒被疫情搞崩潰,就先被我爸搞崩潰了。”

自我隔離在家,當然不能亂了生活節奏,所以父母需要花很多時間陪在孩子身邊,指導孩子規律地生活、作息、學習。但是過猶不及,上學還有課間休息呢,密不透風的關注和陪伴,會讓孩子窒息,也會讓父母自己崩潰。

如果父母是焦慮型父母,時刻監督孩子的一舉一動、指揮孩子的一言一行,孩子必然是崩潰的。——如果你是這種父母,那我建議你放過孩子。

如果孩子是高需求兒童,總要父母從早到晚地陪著玩耍、互動、輔導學習,那父母必然也是會崩潰的。——如果你有這種孩子,我建議你放過自己。

父母不應該完全佔據孩子的時間,孩子也不應該完全佔據父母的時間,一定要讓孩子和父母留有各自獨處的時間。比如在父母做家務、遠程工作甚至享有自己的休閒時光時,可以和孩子約定好,多長時間之後可以再次一起互動(做遊戲、輔導學習、擁抱親暱)。在這個時間段內,讓孩子自己去讀繪本、堆樂高、做手工、上網課(大孩子還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正好給孩子培養一下獨立安排生活的好習慣,也給親子雙方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時刻黏在一起導致情緒崩潰、吵架、爆發。

崩潰!疫情期間最大的心理創傷:親生的娃,怎麼越陪伴越心煩?

過度陪伴會傷害親密關係


其實,不光是對待孩子和對待父母、情侶之間、夫妻之間,都要留出讓彼此獨處的空間,防止過度陪伴的情況發生。

獨處對於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不僅是要讓對方獨處,同樣,你自己也需要獨處。

人需要學會獨處、享受獨處,才能獲得生命力量的源泉。學術界一直存在著一個悖論:雖然孤獨能帶來抑鬱等令人不悅的結果,但它也能使我們更好地觀察身邊的世界。研究表明,體驗過孤獨後,人的洞察力、創造力、思維能力也會加強,且人的“再交往動機”會出現。

反之,無法體驗孤獨,則無法產生“更願意和他人連結”的心理。因此,適當的獨處不僅是生活的一種調劑,更可以說是生而為人的一種心理需要。

如今大家在物理空間中不得不長時間共處,那麼就更要刻意提醒自己,在精神上互相給對方留有餘地。要允許孩子待在自己的小房間裡“半天不知道在幹嘛”,要允許伴侶、家人“好不容易待在家裡也不說會兒話”。

有張有弛,才能長治久安,否則在這種自我封閉快要憋出病的情緒下,相看兩生厭、摩擦起矛盾的概率會更大。


更多心理學相關知識請關注Dr.昕理學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