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疫情期间最大的心理创伤:亲生的娃,怎么越陪伴越心烦?



有人问我:“这次疫情可能会对青少年或儿童产生怎么样的心理影响?”

我的回答是:

首先,青少年尤其是儿童对疫情的恐慌,大多是来自父母焦虑恐慌的情绪传染。

因为我们都知道,初生牛犊是不怕虎的。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目中,是存在个人神化的。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是命运之子,是天选之人,在面对灾难性的负性事件、死亡、伤害时,他们更倾向于认为“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能应付一切”、“我会得救”。

但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孩子都天赋的一个本能就是:觉察父母的情绪。如果父母风声鹤唳、如临大敌,那么这个情绪是会传染的。尤其是像现在,他们不得不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时,紧张情绪往往会一个带动一片。

其次,很多人都会以为孩子比大人更胆小,更容易被疫情吓到。但其实真正对孩子的情绪、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的,反而是父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陪伴”和“关心”。

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他们来说,父母的“苛政”猛于虎。

我有另一位学生读者给我留言说:“我爸爸要求只要是他能看见的时刻,我就必须待在书桌前学习……我还没被疫情搞崩溃,就先被我爸搞崩溃了。”

自我隔离在家,当然不能乱了生活节奏,所以父母需要花很多时间陪在孩子身边,指导孩子规律地生活、作息、学习。但是过犹不及,上学还有课间休息呢,密不透风的关注和陪伴,会让孩子窒息,也会让父母自己崩溃。

如果父母是焦虑型父母,时刻监督孩子的一举一动、指挥孩子的一言一行,孩子必然是崩溃的。——如果你是这种父母,那我建议你放过孩子。

如果孩子是高需求儿童,总要父母从早到晚地陪着玩耍、互动、辅导学习,那父母必然也是会崩溃的。——如果你有这种孩子,我建议你放过自己。

父母不应该完全占据孩子的时间,孩子也不应该完全占据父母的时间,一定要让孩子和父母留有各自独处的时间。比如在父母做家务、远程工作甚至享有自己的休闲时光时,可以和孩子约定好,多长时间之后可以再次一起互动(做游戏、辅导学习、拥抱亲昵)。在这个时间段内,让孩子自己去读绘本、堆乐高、做手工、上网课(大孩子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正好给孩子培养一下独立安排生活的好习惯,也给亲子双方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时刻黏在一起导致情绪崩溃、吵架、爆发。

崩溃!疫情期间最大的心理创伤:亲生的娃,怎么越陪伴越心烦?

过度陪伴会伤害亲密关系


其实,不光是对待孩子和对待父母、情侣之间、夫妻之间,都要留出让彼此独处的空间,防止过度陪伴的情况发生。

独处对于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不仅是要让对方独处,同样,你自己也需要独处。

人需要学会独处、享受独处,才能获得生命力量的源泉。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一个悖论:虽然孤独能带来抑郁等令人不悦的结果,但它也能使我们更好地观察身边的世界。研究表明,体验过孤独后,人的洞察力、创造力、思维能力也会加强,且人的“再交往动机”会出现。

反之,无法体验孤独,则无法产生“更愿意和他人连结”的心理。因此,适当的独处不仅是生活的一种调剂,更可以说是生而为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如今大家在物理空间中不得不长时间共处,那么就更要刻意提醒自己,在精神上互相给对方留有余地。要允许孩子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半天不知道在干嘛”,要允许伴侣、家人“好不容易待在家里也不说会儿话”。

有张有弛,才能长治久安,否则在这种自我封闭快要憋出病的情绪下,相看两生厌、摩擦起矛盾的概率会更大。


更多心理学相关知识请关注Dr.昕理学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