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鄄城縣鄉村振興暨脫貧攻堅會在田間地頭召開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7日訊 3月7日,鄄城縣鄉村振興暨脫貧攻堅工作現場會在田間地頭召開。務實的會議場景、大幅提升的鄉村顏值、脫貧致富的新動能,更是讓與會人員感到耳目一新,使鄄城人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零確診、零疑似的自豪中,又更多了一份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自信。

现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鄄城县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会在田间地头召开

這次會議不僅把主會場設置在最後一個觀摩點——觀音寺養殖基地,並且彙報內容簡短明快、“乾貨滿滿”。

“全鎮肉鴨養殖戶已達60餘家,主要集中在觀寺、冀莊、吳老家等村,存欄量從幾千只到幾萬只不等……” 彙報人張景朝不到3分鐘的發言,卻讓身處現場的與會人員瞭解到引導社會力量發展肉鴨養殖的方法、措施。

现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鄄城县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会在田间地头召开

大埝鎮未來農場2號基地

而在大埝鎮未來農場2號基地,不需介紹,智能養殖雲平臺上的鴨棚溫度、溼度、二氧化碳、負壓、死淘、存欄……各類閃爍的數據,清楚記載著各個棚舍的現狀。

無需多言,一個個真實的發展場景,讓身處現場的與會人員,深切感受到鄄城發展的現狀。而農業怎樣升級?農村怎樣進步?農民怎樣發展?這些長久以來縈繞在他們心頭的問題,在這裡得到了“鄄城答案”。

菏澤市委副書記、鄄城縣委書記張倫告訴記者:“以這種方式,讓廣大黨員幹部現場看、現場學,把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總書記要求,落實到田間地頭。”。

面貌新,鄉村顏值大幅提升

在舜耕歷山社區,一排排具有青瓦白牆、磚雕、五脊六獸等魯西南民俗特色的兩層合院正逐漸成型。這一個佔地258畝、建有600套兩層合院的村落,不僅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可複製、可推廣、可傳承新村建設模式,也紀錄下一段鄄城人防控疫情的篇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項目2月16日才復工復產,比原計劃晚了整整兩個星期。為確保群眾按時入住,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 260多名工人日夜戰鬥在工地上,輪番作業。

與舜耕社區一樣,以建設新型社區、改善人居環境為目的沈口社區,已有660戶搬入新居;新建中的土車劉社區,14棟5+1多層已開工,9棟近期封頂……

现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鄄城县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会在田间地头召开

張倫參觀大舜有機農業產業園

與新型社區配套而建的則是舜耕農業文化生態園、大舜果園等文旅與農業相結合的項目,這些均是圍繞新型社區建設節約出的土地而建,集高效農業、休閒農業、智慧農業和文化農業為一體,不僅講述出魯西南厚重的文化歷史底蘊,也為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提供了“鄄城模式”。

引擎新,三產融合增加效益

養殖實現了全自動化,加料、出糞、溫度調節等都可以自動調節。依靠科技,益客集團不僅實現了自身的快速高效發展,也成為帶動當地群眾發展新引擎。“按照益客集團的標準,我建設了10個全自動化養鴨大棚,現已建成6個、另外4個已開工建設,到時一個棚養28000—30000只肉鴨,一年出欄六七茬,與益客集團簽訂了回購協議,收入有保證,這幾百萬的投入,一年收回不成問題。”轉入養鴨行列的箕山鎮養殖大戶王常濤,談及未來充滿信心。

種植大戶陳安生去年在從新村建設節約的土地中,流轉3000餘畝,採用原生態種植模式,種植彩色有機小麥、宮藤富士蘋果、葡萄、油菜等,發展有機農業,前景十分廣闊……

在這次現場會中,記者不僅看到一個個動人發展場景,更重要的是還培育出了一批有闖勁、有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了一份“鄄城力量”。

閃電新聞記者 於興濤 鄄城臺 丁秋松 李博 張勳 菏澤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