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元宵節,等春暖花開,國泰民安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在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千年之前,歐陽修的一首《生查子》(另有一種說法,作者是朱淑真),寥寥數字就描繪出了元宵節的熱鬧和美好。

於是直到今天,中國人始終傳承著元宵節的風俗和情懷。

在這個日子裡,有我們期盼的團圓,也有我們祈禱的美好。

雖然2020年這個冬天有點長、有點難,但是一切美好終會如期而至,我們一定能等到春暖花開……

01.一入新正,燈火日盛

元宵就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它是多種文化匯聚而形成的傳統節日。

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說:“正月十五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此,元宵節又稱燈節或上元節 。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有一說是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歲時雜記》載是沿道教陳規。道教稱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即“上元天官節”、“中元地官節”、“下元水官節”。

另有一說是漢文帝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漢武帝時, “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日為滿日、望日,象徵團圓與美滿。 於是司馬遷在建議漢武帝修改曆法時,將元宵節被列為民間的重大節日。

自此,元宵佳節,就成了華人流傳幾千年的重要節日。

俗話說: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出了元宵節,春節才算徹底結束,才算“過完了年”,有名“上元節”的元宵節,被古人認為是新一年正式開始。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元宵節,等春暖花開,國泰民安

02.鬧元宵,度佳節,看燈火萬家

元宵節鬧元宵。

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為提倡佛教,於上元夜,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令士族和庶民家家張燈結綵,此後相沿成俗。每逢元宵節,必然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於是又有正月十五看花燈的說法。

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麟麟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

宋代的元宵節,無論大街小巷、茶坊酒肆,都是燈燭齊燃,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人們手持鑼鼓鐃鈸,沿街敲打,鼓點節奏明快,氣氛熱烈。

至今人口比較多的地方,元宵節期間,民間都自發組織鬧元宵,晚上舉行燈會燈展,場面都是人山人海,呼朋引伴,熱鬧非凡。

從節期長短來算,漢朝一天,唐朝三天,宋朝五天,明朝初八點燈到正月十七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到了清朝節期又縮短為四到五天。

“慶嘉節、當三五。列華燈、千門萬戶。遍九陌、羅綺香風微度。十里燃絳樹,鰲山聳、喧天蕭鼓。漸天如水,素月當午。”

柳永的《迎新春》,更是寫出了元宵節的煙火通明。而元宵節燃放煙火的習俗,也恰恰是從宋朝開始的。

元宵節當天的活動,除了看花燈,還有耍龍燈,踩高蹺,舞獅,劃旱船,逐鼠,迎紫姑等等。

因為燈與丁諧音,所以很多地方習俗是孃家在元宵節前,送花燈給新嫁的女兒家,以求添丁吉兆,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貴子。如果出嫁的女兒懷孕,除了要送大宮燈外,還要另外再送一兩對小燈籠,意思是期望女兒孕期平平安安。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元宵節,等春暖花開,國泰民安

03.元宵節吃元宵,願月圓人團圓

民以食為天,中國的每一個節日都有一種代表性的食物,正月十五當然是吃元宵。

元宵是一種吉祥的食品,起初人們把它叫做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圓或湯糰,這些名稱都與團圓相近,取的是團圓之意,希望生活團圓美滿、和睦幸福。

元宵其實是明朝的稱呼。在南宋時,還叫做乳糖圓子。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可以小似黃豆,可以煮著吃,也可以炸著吃、蒸著吃。元宵也有南北之分,北方的元宵多用簸籮籮滾手搖,南方的湯圓都用手工揉團。

元宵之所以又叫湯圓,據說是民國時代,袁世凱忌諱“元宵“”的諧音“袁消”,所以將“元宵”改名為“湯圓”。

劉若愚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具體做法:“其製作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兒,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但不管是北方的元宵,還是南方的湯圓。都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元宵節,等春暖花開,國泰民安

中國人的節日,飲料永遠離不開酒。

直到今天,浙江還有“元宵酒”的風俗,而與“元宵酒”風俗相對的,就是廣東省的“飲燈酒”。

無論是李商隱的“香車寶蓋隘通衢”呈現出的錦繡團簇,還是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裡的火樹銀花,都是人們對這個節日特殊情懷的寄託。

而蒲松齡的“雪籬深處人人酒”,更是將飲酒和上元佳節的溫馨團圓結合在了一起,做了恰如其分的點綴。

過節飲酒本來就是中國禮儀文化約定俗成的一部分,但是元宵節飲酒,更加體現了人們對“”團圓喜慶,祈求太平“的盼望和寄託”。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元宵節,等春暖花開,國泰民安

04.元宵賞燈,盼與意中人相會

古時,年輕女子平日裡不允許出門在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的時候,卻可以結伴出遊。

特別是元宵節,它不僅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更是一個充滿了浪漫氣息的節日。

辛棄疾的《青玉案》:“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以及《生查子》中的:“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描述的都是元宵夜裡男女相會的情景。

有的地方都是還設樂舞百戲的表演,人們在燈下載歌載舞,進行行歌、踏歌的活動。

因此每到元宵節,許多未婚男女借賞燈之機,悄悄地為自己留意一下意中人,再回家,含羞帶怯的告知自己的父母,定下姻緣……

元宵節裡除了愛情的寄託,還有一種民族的情結。浙江台州一帶的“間間亮”,是元宵節的一種特殊燃燈形式,它紀念的是抗倭將軍戚繼光。

相傳明代嘉靖年間,有一年農曆正月十四,戚繼光在海邊剿滅了一股入侵的倭寇,殘餘倭寇逃到黃岩縣時,躲進了橘林和民房。戚家軍和百姓一起點燈燃燭進行搜捕,頓時整個縣城內外,每片橘林、每間房屋,都燈火通明,最後倭寇被全部殲滅。當地的橘農為了紀念戚家軍和自己共同取得的勝利,每年正月十四夜晚,家家都要掛燈燃燭,橘籃燈、橘花燈,直照的每間房都是燈火通明,宛如白晝。並且在城外的每一片橘林中也燃起紅燭,遠遠看去整個黃岩源縣竟是萬燈競放!

這個美好的習俗更是寄託了中國人對和平與尊嚴的捍衛。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元宵節,等春暖花開,國泰民安

05.未來每一天,未來可期!

今年的元宵節,遇到了特殊的情況,我們不能賞花燈,不能所有親人圍坐一堂,共度佳節。因為還有無數人在一線,為我們負重前行,只為守護我們的平安和生命。

但是我相信一切苦難都會過去,所有的美好都會如期而來。

願我們未來,歲歲年年都可以點起彩燈萬盞,賞月祈禱許願,燃放好運煙火,共吃元宵迎福。

更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閤家團聚美滿,同慶佳節和美,團團圓圓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