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青州」青州回族梨園

作者馬傳根


青州,被稱為海岱重鎮,是古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東關真教寺碑文記載元代青州已經有大量穆斯林居住,並有一部分是官宦人家。

「談青州」青州回族梨園


“梨園”是唐代專指樂工、宮女演習音樂,舞蹈的場所。其詞盛行於元代的雜劇和散曲,給人們對音樂,舞蹈,戲曲留下了廣袤的聯想空間。為回族“梨園”鋪設下了美好的話題。


元、明兩代青州回族的梨園盛世,雖難見文字記載,但從青州回族民間流傳下來的各種曲牌、打擊樂譜卻是載入史書的,尤其是由於青州旗城的建立,京劇很快傳入北城(即旗城),又很快波及南城(青州回族聚居於此)。


清末,旗城的官府常請濰縣的“四喜班”來北城演戲,演出時南北二城的京劇愛好者人山人海,蜂擁而至。青州南城回族多數經商,當時在北城開店鋪做買賣的頗多,所以每逢北城演戲,總有一部分回族戲迷觀看,因而青州回族多數是受當時京劇藝術的薰陶而愛好京劇,並相繼出現了一大批京劇票友和琴師,其中較優秀者有回族名票馬仲三,丁鵬生,馬傳祿,馬厚玉,趙玉聚,馬光溪,丁元臣,王蘭昌,楊德重,張潔臣等。

「談青州」青州回族梨園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八路軍進駐南城,青州第一次解放。南城的回族京劇票友和北城的京劇票友聯合在一起演戲慰問八路軍戰士,南城察院巷內租借場地,自籌木料,製作板凳,堆土臺搭戲棚,建起了簡易戲院,營業演出,創建了青州的南戲院子,(後來的大眾劇場),當時的主要演員有滿族趙淑敏,趙豔琴,回族馬仲三,馬傳祿,馬厚玉,趙玉聚,趙忠亭等。


在“南戲院子”主要演出劇目有京劇《群英會》《四郎探母》《法門寺》《打漁殺家》《甘露寺》等“南戲園子”,一時名聲大振,回族名票馬仲三還挑班在濟南大同劇場掛頭牌演出,一時唱紅泉城。

「談青州」青州回族梨園

1948年青州第二次解放。在益都縣委書記黎民生,縣長張福堂的關懷支持下,青州漢、回、滿各族京劇愛好者成立了“業餘評劇研究社”,評劇社的領導有政府派出,參加者近百人,其中回族有馬仲三,馬傳祿,趙忠亭,趙玉聚,馬厚玉等,他們白天生產上班,晚上集中排戲,一月間排除了大戲《打漁殺家》《問樵鬧府》《李陵碑》《法門寺》等。馬仲三還將自己的全部服裝道具,借給平劇社。節目向市縣領導彙報演出後於中秋節在城裡戲院正式營業演出,觀眾踴躍,場場爆滿。隨後又排演了京劇《群英會》《四郎探母》,由馬仲三、趙豔琴主演,連演幾十場盛況不衰。

「談青州」青州回族梨園


當時中共華東局領導住彌河閔家莊,市長馮毅之指示劇社排演京劇《逼上梁山》。

十月下旬有馮市長帶隊到閔家莊慰問,陳毅、饒漱石、張雲逸等華東局領導同志和華野直屬隊觀看了演出。演出結束後首長和演員們一一握手,馬少波代表首長講話,鼓勵業餘評劇社多排好戲為工農兵服務。


1949年10月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評劇社的全體演員和昌濰特區司令部文工團在青州聯合演出京劇《鳳還巢》《孔雀東南飛》《龍鳳呈祥》等,觀眾踴躍,盛況空前。

「談青州」青州回族梨園


1953年秋,青州東關回族子弟班與城裡回族京劇票友為青州市工商聯合會慰問演出三天,觀眾達千人。演出劇目《將相和《捉放曹》等,主要演員有趙忠亭,丁元臣,馬光傑,趙忠福,丁連生等,琴師王蘭昌,黃增春。通過慰問演出,鼓舞了工商界人士的士氣,促進了青州經濟的發展。

「談青州」青州回族梨園

新中國成立以來青州回族中又相繼出現了以朱書亭,馬春臻,馬傳根,馬傳盈,丁樞忠,朱德真,馬靜,為代表的一大批專業和業餘京劇演員,他們為青州京劇的傳承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談青州」青州回族梨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