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青州」青州回族梨园

作者马传根


青州,被称为海岱重镇,是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东关真教寺碑文记载元代青州已经有大量穆斯林居住,并有一部分是官宦人家。

「谈青州」青州回族梨园


“梨园”是唐代专指乐工、宫女演习音乐,舞蹈的场所。其词盛行于元代的杂剧和散曲,给人们对音乐,舞蹈,戏曲留下了广袤的联想空间。为回族“梨园”铺设下了美好的话题。


元、明两代青州回族的梨园盛世,虽难见文字记载,但从青州回族民间流传下来的各种曲牌、打击乐谱却是载入史书的,尤其是由于青州旗城的建立,京剧很快传入北城(即旗城),又很快波及南城(青州回族聚居于此)。


清末,旗城的官府常请潍县的“四喜班”来北城演戏,演出时南北二城的京剧爱好者人山人海,蜂拥而至。青州南城回族多数经商,当时在北城开店铺做买卖的颇多,所以每逢北城演戏,总有一部分回族戏迷观看,因而青州回族多数是受当时京剧艺术的熏陶而爱好京剧,并相继出现了一大批京剧票友和琴师,其中较优秀者有回族名票马仲三,丁鹏生,马传禄,马厚玉,赵玉聚,马光溪,丁元臣,王兰昌,杨德重,张洁臣等。

「谈青州」青州回族梨园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八路军进驻南城,青州第一次解放。南城的回族京剧票友和北城的京剧票友联合在一起演戏慰问八路军战士,南城察院巷内租借场地,自筹木料,制作板凳,堆土台搭戏棚,建起了简易戏院,营业演出,创建了青州的南戏院子,(后来的大众剧场),当时的主要演员有满族赵淑敏,赵艳琴,回族马仲三,马传禄,马厚玉,赵玉聚,赵忠亭等。


在“南戏院子”主要演出剧目有京剧《群英会》《四郎探母》《法门寺》《打渔杀家》《甘露寺》等“南戏园子”,一时名声大振,回族名票马仲三还挑班在济南大同剧场挂头牌演出,一时唱红泉城。

「谈青州」青州回族梨园

1948年青州第二次解放。在益都县委书记黎民生,县长张福堂的关怀支持下,青州汉、回、满各族京剧爱好者成立了“业余评剧研究社”,评剧社的领导有政府派出,参加者近百人,其中回族有马仲三,马传禄,赵忠亭,赵玉聚,马厚玉等,他们白天生产上班,晚上集中排戏,一月间排除了大戏《打渔杀家》《问樵闹府》《李陵碑》《法门寺》等。马仲三还将自己的全部服装道具,借给平剧社。节目向市县领导汇报演出后于中秋节在城里戏院正式营业演出,观众踊跃,场场爆满。随后又排演了京剧《群英会》《四郎探母》,由马仲三、赵艳琴主演,连演几十场盛况不衰。

「谈青州」青州回族梨园


当时中共华东局领导住弥河闵家庄,市长冯毅之指示剧社排演京剧《逼上梁山》。

十月下旬有冯市长带队到闵家庄慰问,陈毅、饶漱石、张云逸等华东局领导同志和华野直属队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首长和演员们一一握手,马少波代表首长讲话,鼓励业余评剧社多排好戏为工农兵服务。


1949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评剧社的全体演员和昌潍特区司令部文工团在青州联合演出京剧《凤还巢》《孔雀东南飞》《龙凤呈祥》等,观众踊跃,盛况空前。

「谈青州」青州回族梨园


1953年秋,青州东关回族子弟班与城里回族京剧票友为青州市工商联合会慰问演出三天,观众达千人。演出剧目《将相和《捉放曹》等,主要演员有赵忠亭,丁元臣,马光杰,赵忠福,丁连生等,琴师王兰昌,黄增春。通过慰问演出,鼓舞了工商界人士的士气,促进了青州经济的发展。

「谈青州」青州回族梨园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州回族中又相继出现了以朱书亭,马春臻,马传根,马传盈,丁枢忠,朱德真,马静,为代表的一大批专业和业余京剧演员,他们为青州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谈青州」青州回族梨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