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從詩經中走出的美人兒


桃花--從詩經中走出的美人兒


說起桃花,我腦海中第一印象就是中學學過的《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一句印象尤為深刻,當然我還記得譬如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玉腕枕香腮,桃花藕上開”

所以從中學時代,我就知道碰到心儀的姑娘可以誇她長的真好看,就跟桃花一樣,但我的誇獎並不能幫助我遇見心儀的姑娘,所以這個詞語就很少出現在我的生活裡了,但這並不妨礙我對美女用桃花來誇讚,碰到了我還是會說的。

再讀《桃夭》,恍惚之間已經過去了好多年了,重讀這首經典,唯一感受就是一個字:美!千百年來,人們稱讚美女都愛用花兒來形容,但是詩經又是中國詩歌的源頭,歷代文人都受到了這部偉大作品的薰陶,所以寫過《詩經通論》的清代學者姚際恆說,此詩“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我也認為毫不過譽。

所以大家肯定會疑問,這首詩到底美在哪呢?

國風·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註釋:

夭夭:花朵怒放,美麗而繁華的樣子。
灼灼:花朵色彩鮮豔如火,明亮鮮豔的樣子。華:同“花”。
之子:這位姑娘。于歸: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歸宿,故稱“歸”。於:去,往。
宜:和順、親善。
蕡(fén):草木結實很多的樣子。此處指桃實肥厚肥大的樣子。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樣子,這裡形容桃葉茂盛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歌開篇就給我們展現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漫山的桃花開了,開的是那麼鮮豔繁榮,每一個花朵都是色彩鮮豔如火的,一位美麗的女子,長得像桃花一樣好看,皮膚白裡透紅,手指纖細如新嫩的桃枝,美麗的姑娘正值美麗的年華,今天可真是個高興的日子啊,因為她今天要出嫁了,而且她還是一位溫柔賢惠的姑娘啊,因為她可以讓一個家庭更加和睦,充滿生機啊。


桃花--從詩經中走出的美人兒

詩歌第二章緊接著就給我們描繪了桃花盛開後桃樹上掛滿了累累的果實,並且桃子又大又肥,暗示著姑娘嫁過去婆家後,生下了很多可愛又健壯的寶寶。由此可以看出,從先秦開始,人們就對家庭美好幸福和多子多孫的美好心願了。


桃花--從詩經中走出的美人兒


詩歌的第三章又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漫山的桃樹,其枝葉繁茂,一篇生機勃勃的景象,同樣也象徵著姑娘也給整個家庭帶來了無限的生機。整首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看似只變換了幾個字,但反覆詠唱,,不喝也可以把人給美醉了。

從桃花到桃實,再到桃葉,三次變換比興,勾勒出男婚女嫁一派興旺的景象。古人通過桃花似的外“美”,巧妙地和“宜”的內“善”結合起來,表達著人們對家庭和睦安居樂業生活的美好向往。但是這首詩真正偉大之處,是引發了一個問題是,什麼叫美?《桃夭》篇所表達的先秦人美的觀念是什麼樣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很美,豔如桃花,還不美嗎?但這還不行,“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還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這才完滿。至此這首《桃夭》可就真第一次把美和真善聯繫到一起了,至此真善美也就成為了中華文化中一朵嬌豔美麗且永不凋零的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