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东西为什么会让我们痛苦?经济学家告诉你。


断舍离、极简主义

扔东西为什么会让我们痛苦?经济学家告诉你。


关注

扔东西为什么让我们痛苦?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的“禀赋效应”找到答案

扔东西为什么会让我们痛苦?经济学家告诉你。


北京时间10月9日,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行为金融学奠基者,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

塞勒说:人不是完全理性的。

他拿到约合人民币735万奖金,记者问怎样花这些钱时,他调侃说,为了与他的研究成果保持一致,“我会尽可能非理性的花掉它。”

扔东西为什么会让我们痛苦?经济学家告诉你。


塞勒发现,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

禀赋效应:人们如果拥有某件东西,会比没有的时候更高估其价值。


塞勒和卡尼曼等人做过试验:让拥有咖啡杯的卖家和没有咖啡杯的买家分别给咖啡杯标价。

结果卖家的要价(中位数)是5.25美元,而买家的出价(中位数)是2.25-2.75美元,卖家要价几乎是买家的两倍。

这个实验揭示了“价值”的主观性:一件东西究竟值多少钱,更多取决于我们站在哪个位置上。

“禀赋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深远,随处可见。

为什么我们会在房子里堆满物品?

为什么收藏者不愿把收藏品交换或出售?

为什么散户炒股经常被套?

为什么我们总是做出错误决定?

为什么在拍卖现场会有“赢家的诅咒”?

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

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它的痛苦相比,哪一个更大?

用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解释:丢100块钱的痛苦大于你捡到100块钱的快乐。

为什么扔东西让我们如此痛苦?

为什么让我们舍弃比让我们囤积难的多?

一旦人们拥有了某物,那么再去舍弃它就很难了。中国古语的“敝帚自珍”也是同样的意思。

我看到北晚一则新闻,西二环一个房价高达13万/平米的小区,把人防通道里改成了一间间储藏室,每间4平米,每月租金400元。储藏室一经推出,马上供不应求,被居民抢订一空。

小区的张先生也为家里的闲置物品租了一间,他说:“家里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住人的空间根本不够,总得为这些东西找个地方吧。” 很快,家里的闲置物品就将4平米的空间从上到下堆的严严实实了。

1个月400元,一年就是4800元,为堆放这些不需要的闲置物品花销并不小。我甚至可以说,一年的房租足以把所有的这些东西都买下来。

能转让的为什么不肯转让呢?

不需要的为什么不捐赠呢?或者扔掉?

张先生说:他也在网上卖过闲置,比如全新的咖啡机,原价800元,可是只能卖300元,还不如自己留着。二手物品更卖不上价了,都没人要,还不如留着以后用。

“禀赋效应”在这里发挥作用了,它常常诱使我们做出非理性的决定。

张先生对自己的闲置物品估值过高,不舍得“舍弃”。却舍得一年花费4800块堆放。更没有考虑过这些现在用不上的东西,以后也不会用到,还不如便宜处理了更好。

我自己在网上处理闲置物品,收入了3万多元,我出手快就是因为价格很低,平均不到3折,有些还会直接赠送。

我的观点是:物品有人用就不是浪费。我不会为了让不需要、不合适、不喜欢的物品堆积在家中,占用我的空间,耗费我的精力,还影响我的心情。

囤积或许是人的本性,而舍弃正是与人的本性做斗争。

物质越来越丰富,但是也为我们增添了选购、维护、保存、整理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拥有”有时候反倒成为一种负担 。

“断舍离”一定会让你痛苦,但这个痛苦的过程是值得的,成长一定会有痛苦,痛苦恰恰是让你记住,买一定要慎重,节制。

就像人的痛感,其实恰恰是保护了我们,如果人没有痛感,将会多么可怕。

只有舍弃,才能更好的拥抱“拥有”。

扔东西为什么会让我们痛苦?经济学家告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