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丨中科院企業緣何為AI研製出“高通量計算”

科Sir從孵化自中科院計算所的智能計算領域創業公司“中科睿芯”獲悉,美國當地時間11月8日,該公司研製的

高通量人工智能一體機在高通Centriq™ 2400 產品發佈會上正式亮相。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科睿芯董事長範東睿稱,該一體機也是全球首款基於ARM架構的高通量AI一體機。

科Sir對計算機體系架構所知有限,但長年跑超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芯片這些領域,多少對計算技術有點了解,遇到眼生的東西就挺打眼。這次中科睿芯發佈的“基於ARM架構”的“高通量人工智能一體機”,正在此列。

“人工智能一體機”這部分就不詳細說了,但凡“一體機”,大多是提供一整套的解決方案。什麼開發套件啊、服務器啊、軟件等等,全一站式解決。用戶你也不用去到處採購組裝了,選擇一體機,即買即用。用範東睿的話說,AI一體機就是想通過提供成熟的AI整體解決方案,讓用戶“像使用手機一樣簡單地接入AI”。

重點說說ARM架構和“高通量”。

先說ARM架構。一直以來,x86架構都是服務器領域的霸主,市場上也先後出現過基於x86架構的大數據或人工智能一體機。然而,基於ARM架構服務器的大數據/AI一體機一直是個空白,就是因為ARM架構從來都不是服務器市場的主流。

而中科睿芯此次發佈的“高通量AI一體機”採用了高通公司當天最新發布的ARM架構芯片“Centriq™ 2400”。可以猜想:睿芯正是看中了ARM架構芯片低功耗、低成本、具備架構彈性等優勢,與人工智能計算“高併發”“不規則”的應用場景更契合。所以才銳意突破,研發ARM架構的AI一體機。

對此睿芯方面也給出了肯定的答覆。不過範東睿表示,睿芯還有更長遠的打算:

ARM平臺統治著智能時代的終端設備,在未來,端與雲會有更深層次的融通,如果端與雲都能統一在ARM架構上,一定能有效提升全系統效率。”

範東睿說,這也是中科睿芯與高通深度合作、研發世界首款基於ARM架構的高通量AI一體機的初衷。

果然做老闆的總是想得更長遠。

話說回來,高通比較出名的芯片是“驍龍”,但科Sir還是第一次看到高通發佈和供應ARM芯片。睿芯在高通首次發佈、供貨就推相關產品,可見睿芯跟高通的合作應該是由來已久;且在ARM架構的服務器研發上,雙方應該是協作推進的。

再說下“高通量”。這個是科Sir最感興趣的部分。此前我們接觸很多“高性能”計算,這個“高通量”該作何解釋?而且字面上來看,“高通量AI一體機”就是將AI應用在高效的“高通量計算”模式上實現。具體如何實現?範東睿告訴科Sir,與“高性能計算”不同,“高通量計算”在數據處理效率上,另有一套“高招

解析丨中科院企業緣何為AI研製出“高通量計算”

數據流:流過即計算(設計圖)

“高通量計算引入了數據流的思想,講究的是‘流過即計算’。”範東睿解釋道,在大數據時代,數據處理效率是系統最關鍵的指標。高通量計算能夠做到“數據在計算設備中流動的過程中就被全部處理完”,這種處理機制可有效避免反覆訪存在效率與能耗上的損失。

科Sir在今年的高性能計算學術年會上,曾有幸獨家專訪2017年度“羅摩克里希納·勞獎”獲得者高光榮教授,他對數據流思想的開創、發展及應用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曾告訴科Sir,數據流“善於並行處理不規則的事情”,幾乎天然地支持人工智能“不規則的”或“非既定的”計算需求。因此,他也不遺餘力地推動數據流思想在中國開花結果,中科睿芯就是這麼一枝。

解析丨中科院企業緣何為AI研製出“高通量計算”

左:範東睿,右:高光榮

範東睿認為,高通量計算“無疑給AI應用打開了一道高效、低耗之門”,可以視作AI計算的一次變革。同時,他還看好高通量計算在未來對AI無監督學習的支持。

“當前的AI應用多采用監督學習的方式,還只能傾向於讓機器去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而未來我們更希望AI化身‘千手觀音’,可以同時解決成千上萬的問題,並且可以自主的去學習。”

範東睿說,以前受限於計算能力不足和數據量少,現在運用高通量計算平臺,AI變身“千手觀音”正變得觸手可及。他還表示,睿芯目前正在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通量AI核心處理芯片,通過堅持輸出高通量解決方案,來構建高通量計算的產業鏈條。

說點題外話。我挺希望範東睿博士的這些部署能夠一一落地成真,因為真的很需要。看看現狀吧:目前,90%以上的企業或機構都傾向於或已採用AI技術來豐富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手段,然而儘管已有大量的AI算法被開發、被投放於各個應用場景,但目前用於支撐AI計算的基礎架構仍十分匱乏。在中國,支撐AI計算的基礎架構幾乎全部依靠進口昂貴的GPU來支撐。所以諸如中科睿芯、寒武紀科技、華為海思、地平線、深鑑科技、比特大陸等等這樣致力於AI計算基礎架構的企業,不妨多一些,再多一些。如果說NVDIA、Intel是計算芯片領域的“大老虎”的話,那我們這些自主品牌就是“群狼”。當然現在還只是“狼崽兒”,還鬥不過老虎;但是等這些狼崽子都長大了,群狼面對老虎,勝負還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