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商船|大明王朝“海關”衙門“市舶司”與日本倭寇

1523年,從日本出發的兩支商船隊,先後到達當時中國在東方最大的貿易港口寧波,明王朝在這裡設置了直接管轄中日海上貿易的衙門“市舶司”。這兩支商船隊將在這裡勘驗貨品和報稅,看起來一切應該像以往一樣順利。

但不同以往的是,由於這次與市舶司的報關核稅,卻間接導致和引發了大明王朝海上倭寇的再次大規模侵犯。


消失的商船|大明王朝“海關”衙門“市舶司”與日本倭寇


導語:

中國古代的海上貿易,事實上遠比想象來得久遠和昌盛。各朝各代為管理海上國際貿易,均設置相關的衙門,便如同現在的“海關”,當時稱之為“市舶司”。市舶司產生於唐,發展在宋、元、及明初。

但縱觀整個明朝時期,東南沿海便多次受到倭寇的侵犯。市舶司也隨著海禁的執行和開放起起伏伏。

令人不可理喻的是,倭寇曾經平息過一段時期,然後卻再次氾濫,這其中有著相當大的原因是因為明王朝的腐敗。基層官吏結合紳商對與中國海上貿易的商船隊強行收受賄賂,隨意改變規則。而市舶司作為專管部門,難辭其咎。


消失的商船|大明王朝“海關”衙門“市舶司”與日本倭寇

中國海上貿易發展和市舶司的產生

中國海上貿易可追溯到公元2世紀的166年,當時羅馬帝國的一位使臣,去到日南(越南東河),聲稱受羅馬皇帝安東尼的差遣,向中國皇帝致敬,並送象牙、犀牛角等禮物。

公元3世紀的226年,羅馬帝國的商人乘船到交趾郡(越南河內),後來到東吳建康覲見孫權。

這兩次由西方國家來到中國的使者或者商人,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和中國進行海上貿易。

但直到中國唐朝的8世紀,國際間的定向航道才開始確定,中國門戶大開。這個時期,中國逐步出現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港口城市,如交州(越南河內)、廣州、泉州、明州(浙江寧波)等。

這些港口城市的興起,完全是因為與西洋、東洋海上貿易的發展。比如廣州港內就停滿了阿拉伯船舶,還有大量南海商船(馬來亞半島)、波斯商船(屬於阿拉伯帝國屬地)、崑崙商船(非洲東海岸)、獅子國商船(錫蘭島)、婆羅門商船(印度)。


消失的商船|大明王朝“海關”衙門“市舶司”與日本倭寇

為了辦理這些商船的供應,以及這些商船人員、貨物的進出交易管理,唐朝在廣州設立了一個專門機構,名“市舶司”,領導市舶司工作的官員稱“市舶司使”。隨後由廣州逐步發展出了其他貿易港口的市舶司專管衙門。

所以市舶司自打出現,其目的就是中國設立在各海港對外貿易的官府,可以算得上是中國古代的海關。

到了宋朝,海上貿易顯得更為重要。特別是南宋時期,國家稅收將近三分之一是由海上貿易所得,市舶司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可見是有多麼重要。

元朝時期,同樣重視海上貿易,僅在東征日本時關閉對日貿易,但很快恢復。至元十四年,元朝在上海、杭州、慶元(寧波)和泉州建立市舶提舉司,其中北方的三個市舶司主要用來管理與日本的貿易。


消失的商船|大明王朝“海關”衙門“市舶司”與日本倭寇


明朝海盜的產生髮展

到了明朝,起初市舶司依然發揮重要作用,但隨著海上倭寇的泛濫,迫使明朝做出一系列禁海動作。市舶司也隨著海禁的政策起伏關閉。

倭寇對明朝的傷害,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十四世紀末到十五世紀三十年代,日本海盜結合明王朝的一些流民對中國沿海侵犯。

第二個階段,是十六世紀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這個階段的倭寇興起,則是中國明王朝政府官員貪汙和市舶司腐敗所直接造成的後果。

十四世紀末頁,浙江反抗蒙古人的領袖方國珍,無力抵抗朱元璋的勢力,終於被吞併。但他的一些下屬卻勾結日本海上流浪武士,在沿海一帶劫掠。

朱元璋下令禁海,禁止漁民出海捕魚,並全部被編入軍籍。這種“堅壁清野”的方式卻嚴重傷害了民生,反而迫使一些漁民加入倭寇的行列。另外,日本南北朝混戰結束後,一些不願意服從北朝的臣僚,也加入海盜行列,此時的倭寇聲勢浩大。

朱棣執政後,改變閉關政策,他一方面准許日本和中國進行正式貿易,一方面加封日本大將軍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請他加強對日本海盜的打擊。足利義滿當然不會接受日本國王的稱號,但因為朱棣的善意,所以對中國稱之為倭寇的日本海盜,嚴厲剿捕。此時中國沿海秩序漸漸恢復正常。


消失的商船|大明王朝“海關”衙門“市舶司”與日本倭寇


日本商船的委屈

中國沿海地區保持了八十年的正常秩序後,進入了倭寇侵犯的第二個階段。而這個引發第二次倭寇的始作俑者,便是中國海關市舶司。

市舶司在唐朝初設時,長官是由地區節度使兼任。但隨著市舶司在運行當中,為國家獲得的稅收大幅增加,逐步開始由朝廷派出的宦官來擔任長官。這樣看起來便於由國家直接掌控這個部門。

到了明朝,國內主要經濟體實質上的長官全部都是宦官擔任。市舶司是個絕對富庶的衙門,更是滋生主管宦官貪腐的“寶地”。

1523年,從日本出發兩個商船隊,目的地是中國東方最大的港口寧波。這裡的市舶司也是主要負責日本貿易的主管部門。

日本船隊其中一支是由宗設率領,另一隻船隊是由瑞佐率領。宗設的這支商船隊比瑞佐率領的這支商船隊要早一些到達港口,這意味著按照慣例,宗設要先於瑞佐進行貨物勘驗和報稅。時間對於海上貿易的商船隊來說至關重要,特別是這種大型海上商船隊,時間的延長就是貿易成本的增加。

但正如同我們前文所述,當時的明王朝已經是個貪汙氾濫的國家,在市舶司這種衙門裡,貪汙行為更是無微不至。以往日本商船到達港口,無不對主管衙門市舶司的各層官員關懷備至,以用來方便行事。習慣成自然,大家對此並無抱怨。


消失的商船|大明王朝“海關”衙門“市舶司”與日本倭寇

這一次,宗設依照慣例前來參加市舶司的招待宴會,卻發生了一件事情,讓這位背景不簡單的日本商人大發雷霆。

依照中國明王朝的規定,先到港的商船先檢查,並且在市舶司宴會上坐上座,後到的後檢查,排後座,以此類推。

瑞佐後到,當然應該排在宗設的後面和坐在宗設下邊。但瑞佐的一箇中方翻譯人員宋素卿,暗自送重賄給到市舶司的主管官員太監賴恩。以前各商隊也都會送上賄賂,基本上會按照法定的秩序辦理事項。

可能瑞佐的賄賂金額實在很大,市舶司的掌管太監賴恩這次就先安排檢查瑞佐的商船,並且把瑞佐在宴會上的座位安排在宗設前面。

日本人和中國人一樣要面子,私底下的安排不被旁人所知,宗設還能強忍。但市舶司安排的招待宴會是官面上的事情,這讓宗設下不來臺,於是宗設大怒要打瑞佐。

市舶司因為接受瑞佐的賄賂較高,所以袒護瑞佐,並暗中幫助他準備武器。宗設的委屈本就來自市舶司,這時更無處申訴,因為他在中國的主管就只有市舶司,其它衙門沒有任何責任對他負責。

氣急敗壞下的宗設,召集手下船員攻擊瑞佐下榻的旅社,瑞佐的武力不如宗設,便向寧波城外逃去。宗設追擊,事情開始變化。宗設的船員中原本就有一些流浪武士,性情殘忍,這時便沿途燒殺,一直殺到港口,登上船隻回國。


消失的商船|大明王朝“海關”衙門“市舶司”與日本倭寇


市舶司的委屈

市舶司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個程度,主管太監賴恩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脫罪。而用倭寇來做他的擋箭牌最合適不過。於是這一起日本商船之間的貿易糾紛,被定性為日本倭寇的侵犯。

明王朝對這件事情的處理結果,不是檢討市舶司的主管官員,而是認為這些罪過都是由於貿易,於是國家所有市舶司都被關閉撤銷。龐大的中國海關係統再一次遭受打擊。

這件事情看似偶然發生,其實是必然結果。因為市舶司在明王朝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貪汙系統,甚至已經遠遠超出鹽礦和織造。所不同的是市舶司牽扯到明王朝最為敏感的神經-倭寇,所以才會首當其衝的被撤銷。


消失的商船|大明王朝“海關”衙門“市舶司”與日本倭寇


消失的商船|官商勾結下產生的倭寇

市舶司衙門被撤銷,但市舶司的“陰魂”卻沒有散去。官方主持的貿易被迫停止,但民間對貿易的需求卻無法停止。這貿易便由官方轉到了民間。

日本商船到達港口後,改由當地的貿易商行出面招待,並代行貿易之事。最初雙方合作愉快,久而久之,中國貿易商行欠日本商船的貨款增加。日本人不斷催討,那些貿易商行的富商老闆一拖再拖,催的急了,便展開消失大法,人影無蹤。

這些貿易商行的富商,大都是明王朝的士紳階層。士紳階層的構成又大多是官員家屬、親戚,以及退休官員本身。所以日本人是啞巴吃黃連,欠款基本上得不到解決。

日本人得不到貨款,回不了國,於是開始聚集在沿海島嶼等待。

此時欠款的士紳們為抵賴貨款,向官府報告說沿海出現倭寇。官府當然明白事情的由來,但卻和這幫士紳富商勾結,出動軍隊準備圍剿。

士紳富商們此時卻又來做好人,他們暗自通報日本人,說官府要來圍剿海盜,要命的趕緊走。

日本商船於是感激他們的消息通報,欠款也不急著要了,趕緊回國。這樣一來二去,日本商船依然還保持著與中國貿易商行的生意,但欠款卻越來越高。

1546年,日本商船的忍耐達到了巔峰,他們既無法獲得貿易欠款,又無法再次面對國內追討。他們佔據了中國沿海一些島嶼,準備要不到欠款就絕對不回國,明朝要是用圍剿的方式對待他們,他們就用武力對抗。


消失的商船|大明王朝“海關”衙門“市舶司”與日本倭寇

中國富商士紳們再一次祭出倭寇的法寶,嚮明王朝申請圍剿。明王朝於是真的向日本商船隊攻擊,日本人正式開始對抗。留在島嶼上的力量顯然不夠,於是派人回國尋找支援。當日本國內武裝部隊和日本商船匯合後,即開始登陸作戰。

明王朝沿海軍隊不堪一擊,追債的日本人跟在明朝潰軍之後,攻城掠地。戰爭波及到浙江、福建、江蘇三省。日本原本正當的跨國貿易商人,此時性質已經完全轉變,他們很容易就嚐到了由搶掠所帶來的豐厚財富滋味,於是成為了真正的倭寇。同時他們對明王朝的官府衙門,以及富商士紳恨之入骨,就將憤怒轉加到所有無辜的中國人身上。


消失的商船|大明王朝“海關”衙門“市舶司”與日本倭寇


結語

日本倭寇第二次大規模的侵犯明王朝,當然有其他們自身貪婪殘暴的性格使然,但原本這份殘暴曾經被封印在明王朝合理的對外政策中,卻又因為明王朝那些腐敗衙門和貪官奸商被釋放。

這一次的倭寇災難,歷時十九年,一直到1564年,抗倭名將戚繼光把最後一支倭寇,消滅在福建仙遊。但中國沿海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富庶地區,已經全部殘破不堪。

尋蹤溯源,明王朝大規模發生的倭寇事件,有其外因。但主要的內因卻是明王朝各個角落的腐敗,大明王朝的海關衙門市舶司在這場浩劫中,扮演著那麼可悲的角色,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