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 方顯“逆行者”英雄本色

疫情面前 方顯“逆行者”英雄本色

按照以往的慣例,春節本該是喜慶祥和、闔家團圓的,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卻讓每個人都感受了一次終身難忘的春節。作為普通市民,疫情防控期間長居家、不外出、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是我們新養成的習慣,多少有些不便。但當我們走近身處抗疫一線的這些白衣天使,他們生活的變化簡直是“翻天覆地”。

“一線”,絕非簡單9畫

疫情面前 方顯“逆行者”英雄本色

“一線”二字,只有9畫即可寫就,但其背後是沉甸甸的擔子。肅州區疾控中心的這些柔弱女性以其錚錚鐵骨,在真正的抗疫“一線”承受了其責任之重。

1月19日,肅州區疾控中心的每位工作人員收到辦公室下發的一份通知:“所有人員取消春節休假,正常上班。”此時,雖然抗疫的形勢還沒有在普通人中“草木皆兵”,她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也已安排好了外出的行程,有的甚至已經預定好了往返的機票。但此時此刻,她們沒有一個人提出任何要求,只是默默取消行程,無怨無悔地當起了人群中的“逆行者”,以最好的狀態投入戰鬥。

肅州區疾控中心本來人員就少,僅有幹部職工35名,女同志23名,佔了一多半。抗疫以來,流調小組、消殺小組、檢驗小組、信息小組、後勤保障小組,幾乎全部都是女同志。

疫情面前 方顯“逆行者”英雄本色

流調小組的王玉萍、張婧、翟莉、李娜、武娟、程燕琴除了對疑似病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外,還分別承擔全區密切接觸者人員的統計日報表、信息上報、衛生宣教等工作。病原取材與檢測小組是清一色的“娘子軍”,她們在科長王小英的帶領下,承擔全區所有疑似待排查病例的採樣送樣工作,她們是行走在“刀尖”上的防疫戰士。消殺小組的閆萍、張少犖擔任流調人員、採樣人員進入病區前通道的消殺。每次處置排查疑似病例,她們需要揹著30斤重的噴霧器箱子,體力消耗可想而知。為了節省時間,她們還要疾步行走在最前面,充當消殺病毒的“排頭兵”。後勤保障小組的魏莉、張瑛、楊瑛、薛佳伊、瀋海梅、米麗掌管中心防控物資的調配分發和建賬登記,由於物資極度匱乏,為了合理科學分配現有物資,每一次處置病例,她們都嚴把賬目關,及時查看物資儲備,提醒大家及時查看疫情處置箱,做到物盡其用,有力保證疫情防控人員的安全。

每天源源不斷收到的都是湖北傳來的多少名醫護人員感染的消息,而每天又直面的是這些極有可能帶有病毒的人和物,內心深處才真正體會到“一線”對疾控人意味著什麼。

然而,為了保住肅州人民的安全家園,她們挺身而出、毅然衝到疫情防控最前線,深入新冠肺炎隔離病區、每一個疑似病例病房、定點留觀賓館、監獄、定點醫療機構,一絲不苟地把工作做到極致。

疫情面前 方顯“逆行者”英雄本色

英雄隊伍裡的癌症患者

這個被旁人稱讚為“英雄”的集體中,有一名癌症患者,每天承擔的抗疫工作任務不但分毫不減,反而把工作做到讓大家都豎起大拇指。她,就是肅州區疾控中心衛生科科員米麗。

米麗是一位46歲的癌症患者,自化療之後這幾年一直在和病魔作鬥爭。此次抗疫中,她被分在後勤保障組,面對防護物資的缺乏,少量的N95口罩、防護眼罩和防護服要優先留給在最危險陣地的流調、採樣人員穿,剩下的人怎麼辦?

為保證疫情防控有序順利進行,為了不讓一線的工作人員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裸奔”,她不顧個人身體安危,帶領後勤保障組全體女同志在後勤保障組迅速成立了被同事們戲稱為“浣衣局”的後勤保障消毒處理小組,每天將處理疫情後的一堆堆防護服、膠靴、護目鏡、墊板等逐一消洗、晾曬以備用,確保外出處理疫情的同志每天都能用上乾淨、可靠的個人防護用品。平時看似嬌弱的她們,此刻全都變身為女漢子。

疫情面前 方顯“逆行者”英雄本色

無論流調組返回中心的時間有多晚,24小時隨時待命的後勤保障消毒處理小組總是在第一時間就位,對處理疫情回來後產生的需要消毒的物品進行徹底消毒。這一“消”就是47天。

記者問她:“你每天重複著這樣繁重單調的工作,每天充斥在消毒液、紫外燈刺鼻的氣味中,雙手浸泡在刺骨的冰水中,沒有考慮過自己的身體狀況嗎?”她只是淡然一笑:“還能怎麼辦?從黃毛丫頭幹到老婆子了,早已習慣了這份工作賦予的含義了!”

27年的時間,米麗在疾控中心經歷了非典、鼠疫、甲流、禽流感,她早已把“臨危不懼”“不辱使命”“無私奉獻”等等這些高調的讚美詞,內化為一名疾控人再平常不過的工作內容。

疫情面前 方顯“逆行者”英雄本色

難以彌補的欠子之愧

區疾控中心公衛科科員程燕琴是一位兩個孩子的母親,二孩寶寶只有11個月,還沒有斷奶。1月21日,單位把她確定在第三流調小組工作。作為一名工作了24年的老疾控,她深知這項工作意味著什麼——她需要每天奔赴流行病學調查一線與成百上千的外地來酒人員密切接觸,萬一發現陽性病例,自己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可怎麼辦呀?

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她沒有躊躇,更沒有退縮,一邊安撫好了著嗷嗷待哺的寶寶,一邊忍受著突然要斷乳的不適,毅然投入戰鬥。然而,她心裡明白,欠子之愧,恐怕永遠無法彌補了……

萬籟俱寂時,在桌前與燈火輝映的是他們忘我地撰寫流調報告和對疫情形勢的科學研判的身影;晨霧朦朧中,是她們作為一線流調人員踏上防疫征程的背影……這樣的疫情處置,數不勝數;這樣的場景,歷歷在目。

這就是默默守護的肅州疾控人,這就是默默奉獻的巾幗抗疫人。漆黑的夜晚、太累了,她們就趴在桌子上、蜷在沙發上稍事休憩;無數個凌晨,在空無一人的街道,她們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晨曦微露的早上,她們又邁著匆匆腳步再次出發去忙碌奔波……

她們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她們在家是妻子、在單位是骨幹。沒有掌聲,沒有鮮花,甚至許多人都不知道疾控這支隊伍究竟是做什麼的,但命令一下,她們義無反顧地把防控的責任扛上肩頭,以巾幗不讓鬚眉的擔當默默無聞地堅守,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大愛和無畏。(見習記者 易雅晨 通訊員 閆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