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省是河南的兄弟省,為什麼?

gfdd428


這個問題很有點意思!

在筆者這個非河南人看來,兄弟可以同時有很多個,不能厚此薄彼;可現實是即便是親兄弟,還是有個親疏分別的。

魯豫可能相對更近一點,儘管這個答案,有人可能不滿。

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

大凡評價,先有標準。

我看從地緣,語言,地理氣候,歷史文化傳承等四個不同角度分析,更加靠譜一點。

🙏

第一,先說地緣因素。

與河南做鄰居的六個省都有資格,按順時針方向,分別是河北,山東,安徽,湖北,陝西,山西六個。

甚至不算遠江蘇,四川,重慶,以及沿著絲路的甘肅新疆也沾上點關係。

🙏

第二,再談語言關係。

講中原官話的地區,河南人自然會覺得比較親切吧;其次是中原官話的過度毗鄰區,語言也基本無障礙。

這包括,冀南的邯鄲及毗鄰區的千萬多人,山東魯西南及毗鄰區的四千多萬人,蘇北的一千五百萬人,皖西皖北的三千多萬人,鄂北的近千萬多人,陝西的兩千多萬人,晉南的千萬人,甘肅的千萬多人及南疆的幾百萬人。

這個兩億大幾千萬人口,曾經有個共愛的超級巨星常香玉,都聽得懂豫劇。

🙏

第三,自然地理,氣候特徵,降水植被及飲食習慣相似度因素。

與河南最相似的前三名,山東絕對第一,其次是安徽,陝西,相似度也都能大於五成以上。

其他省只有小眾的部分毗鄰地區較相似。

🙏

第四,歷史文化傳承因素。

歷史淵源上,黃淮流域都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發祥地。

豫北地區是三國分晉的魏國,豫東地區是宋國,其餘大部分地區小國林立,最終多歸屬於楚國,但又非楚國核心區;西北東分別毗鄰秦韓趙魯齊等國。

從文化傳承交流上,前三名肯定也是山東陝西安徽組合密切,山西湖北並列第四吧。

中國是儒釋道文化,儒源於魯,道源於豫,釋源於印度,卻在陝西安大乘。

還有現代政治中的一個幾十年存在,濟南軍區只包括山東河南兩省。

🙏

綜合上述四類各個因素,河南及其對方能夠普遍接受認同的兄弟省份,當然都是相對程度。

😊

在河南人大部分心中,山東排第一,估計異議不會太大~

山東人心中,按人口比例算,河南也大抵能排第一,儘管也有很多人不同意:畢竟膠東地區更認同一樣講膠遼官話的遼寧大連丹東;濟南德州等地更認同講冀魯官話的河北~

😊

陝西與安徽誰排第二倒有一爭,因為大半個陝西地盤上人口都與河南較相似,而安徽淮河平原上的相似人口總量卻超過陝西。

但從反向思考,貌似陝西能略勝一籌。

當然這兩家反向第一認同的省份也都不是河南。

😊

陝西第一認同的省份,秦嶺以北更認同秦晉之好的山西,秦嶺以南更認同四川一些,西部認同甘肅,但說陝西的第二認同是河南,恐怕沒太大毛病,至少是第三認同。

😊

安徽第一認同的省份,非曾同為江南省的江蘇莫屬;安徽第二認同能排上河南嗎?似乎有點懸!那第三認同呢?也不太好說。

畢竟安徽還有浙江,江西,湖北,山東等鄰省,而且安徽省內被長江淮河分成三個獨立文化區,差異巨大,皖南是吳語區,徽語也是吳語近親,自然親近吳語的江浙,皖中及沿江的淮揚官話區自然親近蘇中淮揚南京,當然靠近河南的阜陽亳州等中原官話區會更認同河南一些。

至於其他的兄弟省,恐怕也沒有一個省會把河南作為第一認同省份,甚至作為第二認同省份也都有點色難吧。

🙏

一家之言,不當之處,歡迎雅正!


木魚石精解女排


作為河南人,我去過山西和山東,都待了半年以上,個人感覺山東更像點,而且在山東待得更舒服。為啥?

首先,語言這一關就是個大問題,山西的方言,我的天,我朋友打電話半個小時,我能聽懂的不超過十個字,山東就好多了,有些地方方言,不仔細聽,都分不出來河南還是山東。我曾去山東的網吧上網,眾人聊天的聲音我還以為會回老家了。

其次,風俗,河南山東都是產糧大省,農民的那種樸素,還整體保持的相近,山西有晉商這麼回事,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有時候做事想法會有些不一樣。

最後,態度,說句有些得罪人的話,山西人遇上河南人,有莫名的優越感,我也不知道咋來的,也可能只是我遇到的一些人,反正給我的感覺是整體上,山西人對河南人不感冒,當然也有能談的來的,有些朋友也能談天說地,這是個比例問題。但相比而言,在山東不會有這種奇怪的感覺,整體更大氣一點。

如果是選擇題的話,作為河南人,我選山東是兄弟省份。


書僮聊歷史


山東

山東和河南是兄弟,源於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第一、地理位置接近,很多方言都是類似的,豫東平原和魯西地區的人說話基本一樣,在南方很多人都搞不清究竟是河南的,還是山東的。

第二兩省都是人口大省、糧食大省,山東也有一億人口,糧食產量排在全國第三,河南之後,並且都是勞務輸出大省。

第三兩省在風土人情、生活習慣上也很接近,都是以平原為主,具有鮮明的農業特徵,氣候溫度、植被類型幾乎一樣。

陝西

陝西和河南是兄弟,源於歷史上頻繁的相互往來。

第一、兩省也是近鄰,豫西山地和關中山區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像洛陽盆地就被稱為迷你版的關中平原;並且像周朝、唐朝、漢朝等西安和洛陽都同樣是都城,早在舊石器時代黃河金三角就有先民居住,這也是兩地悠久的歷史淵源。

第二、兩省有著頻繁的往來。從歷史上看,陝西和河南建都時間都很長,像都城更換、戰爭等也會造成很多人的遷徙;就拿近代來講,1927年陝西大旱造成40多萬出逃,進入河南的也不計其數;1938年河南黃河決堤造成黃泛區也有災民前往陝西;最明顯的是1942年受旱災和兵災影響,河南300萬人流離失所,沿著隴海線進入陝西的也有百萬之多,現在寶雞市還被稱為“小河南”。

總之,我認為山東和陝西都是河南的兄弟,三省也不分大小、先後,特別是身在外地的人相信也是深有感觸。

我是河南這些事兒,持續更新更多河南本地問答,喜歡請加關注,歡迎評論點贊,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先看一下這張圖,這是一張中原官話圖。中原官話是以河南為中心覆及390個縣市共有十多個片區。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至遲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息和繁衍,一個河南史就是半個中國史。

特別是近代以來,在抗日戰爭時期河南人沿隴海鐵路的西北大移民,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人口大遷徙。

當時河南省有3000萬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災荒而死亡者,據官方統計竟達300萬之多。多災多難的中原人民輾轉洛陽,或扒火車,或步行,沿隴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後方”的。

據估計,豫、皖、蘇三省共有390萬人,其中以河南人佔絕大多數,背井離鄉,他們一路乞討,遠的一直逃到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從中原到西北,漫延著一幅長長的餓殍圖。

即使到現在,沿隴海鐵路的西北城鎮,河南人都佔了很大比例,渭南、西安。

說著中原官話的人們應該都是河南的兄弟,畢竟根就在河南!


豫說不休


要看哪個省會在河南尋求幫助時,來幫自己,當你需要幫助時,別人幫你,那是對你的情分,當你不需要幫助時,別人幫你,他只是閒的沒事幹,想找點事幹,既沒起到實質性作用,你還得承他的人情。這次幫忙他獲得了一個人情。你獲得了什麼?還有一種更不喜歡的模式,你找別人幫忙,那個人也願意幫,中間插一個人,你得承兩個人的情,中間人得到一個人情,付出一個人情,幫忙的人得到雙份人情,這樣還是坑到了被幫的人,並且他還得很感謝別人。


叫我啊啊啊


河南的兄弟省,從名字看應該是河北省,豫北地處黃河以北,常常被黃河以南的人稱豫北人為河北人,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切大多系山西洪洞移民,又無大山大河阻隔,生活習俗不盡相同,貧富差距不大,相互並不排斥,往來交流順暢,豫北冀南,趙張兩姓分佈甚廣,趙姓發源於趙國,張姓發源於河北清河,同宗同祖,緣源流長。

河南與山西不能以兄弟相稱,山西是河南人的老家,稱舊山西人為先人不為過,應心存感恩,胸懷敬畏!

河南與陝西充其量只能算鄰居,雖然沒有兄弟相親,但有時遠親不如近鄰,即鄰居,互不服氣,你有西周,我有東周,你有西漢,我有東漢,你有大唐盛事,但也落得洛陽橋客走它鄉。我雖有大宋繁華,最後也不得不暖風吹得遊人醉,只把杭州當卞梁的尷尬境地,你大秦曾經橫掃中原,平魏滅韓,最後也落得無名無份,永遠落下個小城陝縣以西的名份,大秦一去不返,但是,每當災難來臨之即,河南人總想著投奔陝西不記前嫌的鄰居,得一口活命糧,有一塊生存地。

毫不誇張的說,湖北,安微,山東在河南面前也只能以小弟稱,湖北江漢平原的漢江上游的白河,發源於河南境內伏牛山,流經安微的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境內的桐柏山,流經山東的衛河發源於河南太行山,湖北的襄陽,十堰,棗陽,隨州,安微北部,山東西部統糸中原語糸,滿口河南腔,豫劇也十分普及。安微的包丞,曹操,,山東的岳飛,焦於錄,湖北的劉秀等名人,也都曾經為河南省這片熱土上流過血,撒過汗,努力奮鬥過,河南人永記在心,永世不望。


單目1


讓河南人自己說,安徽人是不是和河南省是兄弟省


相聲迷俱樂部


都是中國人,都是炎黃孫,都是親兄弟,何必再分分。如果真想分,豫皖一家親,一條淮河水,流出兩地春,一座大別山,連接兩地人。鄭州與合肥,不論伯和仲,城建大發展,房價往前衝,交通很強勢,高鐵真得勁。兩省老百姓,脾氣很相近,說話比較直,做事最認真,在外若相識,相互吐真誠。豫皖都不富,多數是農民,別看是農民,人窮志不窮,想黑咱名聲,咋個都不中。偌個大中國,豫皖是弟兄,兄弟一條心,黃土變成金,緊跟新時代,協力又同心。


流廣深


是這樣的,以鄭州為中心:

向北漸與河北人一致,向東北漸與山東人一致,向東漸與安徽人一致,向東南及南和西南漸與湖北一致,向西北漸與山西人一致。

反過來說則是由那裡遷入河南的。原河南人成客家人,遷入蘇杭福建廣州及入海去印度尼西亞了。

事實上各省也有一個自中心,漸向八方一致互遷入的。

但語音上可直接溝通相互聽明白的,仍是大禹定下的九州。

只不過現東北三省由山西河北山東河南人闖關東遷入的多些,才同九州互聽懂的,過湖北再南及東南西南就都聽不懂了,但漢字可統一識得,其他非漢字者民族才歸少數民族的。

中是必爭之地,因其民先向西南遷,唐以後向東南遷。河南現在都是新遷入者,且有墓碑記有祖籍地的。

真實中,僅西南西北與蒙古居原地較多,其它各地混居達分不清了。包括越人在內。

因此羌胡狄戎夷蠻越等入九州是史實。

這就大溶合,並把鬼方.胡.羌.突厥.匈奴.女真.越.契丹.遼.金.滿等溶得幾乎消失了。而遷入西南的中塬人被當地人溶合分不清了,僅遷入東南的及南的中原人自保成客居者,才獨存的致今的。

因而現較純的民族都是西南.西.西北.北的人群,即西南各少數民族.藏族.維吾爾等白種人.蒙古族,其他人群都亂遷入遷出九州而溶合比例多。

言溶合是大禹定九州造成的,沒定九州時黃種人種本就是自族不婚,與他族互通婚。憑鼎居九州後,無鼎人群被排除我們人群外,這才引發爭駐中塬的。文字記成胡人侵中塬了,因而秦始皇修直道連長城的。

但,秦漢唐宋明都僅修向北長城,防牧業者南入,不修防南長城,且南不向北進的。可見富裕在南。讀史不明此白讀了。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如果說河南的兄弟省,只有河北和山西。從三皇五帝開始活動的區域就在這三個省之間徘徊。

夏主要的活動範圍是在河南,而山東西部安徽江蘇北部是經過商的不斷征伐擴張才逐步征服的。而周則完成了對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湖北全境的控制。所以從時間上看作為河南的兄弟只能是河北和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湖北陝西都是通過周分封制才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