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應元:一生清廉堪比佛的漳浦山哈

藍應元(1718—1788),字資仲,號春圃,又號古蘿。漳浦赤嶺人,畲族。歷官翰林院檢討加一級、掌雲南道監察御史、吏科給事中、通政司參議、太常寺少卿、光祿寺卿、大理寺卿、禮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


藍應元:一生清廉堪比佛的漳浦山哈

漳浦縣藍氏宗祠種玉堂 藍亞傑 攝


“三月。禮部侍郎藍應元、因病乞休。允之。”——《乾隆朝實錄》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初春,禮部侍郎藍應元乞休獲准,並獲乾隆賞賜一件一丈八長的“寶貝”。當同僚好友聞訊趕來相送時才得知,藍應元已趁夜命人把“寶貝”悄無聲息地運回漳浦。人們不禁讚歎:不愧為一生清廉的“藍佛”!


藍應元獲賜珍寶連夜運回,為何又會引來朋友圈瘋狂點贊呢?

哆呢山出丈八楹

藍應元:一生清廉堪比佛的漳浦山哈

漳浦縣藍氏宗祠種玉堂 藍亞傑 攝


“七月半,哆呢黑一半;八月半,哆呢黑滿山;九月九,哆呢掉落草!”

——閩南童謠

哆呢(閩南語,又稱桃金娘),為閩南山野間極為常見的一種常綠矮小灌木,果實形似番石榴,如櫻桃般大小,吃起來甜美可口。200多年前,滿山長滿哆呢的漳浦縣赤嶺石椅古蘿村,恰恰出了一位天資聰穎、過目成誦的藍應元。他32歲中舉人,42歲中進士,從此進京為官。此後,閩南民間便常以“哆呢山出丈八楹”形容窮鄉僻壤培養出棟樑之才。


漳浦藍氏NO.1

藍應元:一生清廉堪比佛的漳浦山哈

御賜牌匾 藍亞傑 攝

提起漳浦畲族藍氏,世人皆知赫赫有名的“藍氏三傑”。清朝初期,“平臺首功”藍理、“治臺名將”藍廷珍、“籌臺宗匠”藍鼎元在收復、開發、治理臺灣中立下的功績彪炳史冊。

自古刀耕火種的漳浦畲族藍氏在“藍氏三傑”的引領下,近百年間湧現正五品以上文官武將106人,發展成功勳卓著的閩南望族。但這106人中,以武功入仕者居多。官至禮部左侍郎(從二品)的藍應元,為藍氏一族官階最高的文人。


不刷臉的“藍硬核”

藍應元:一生清廉堪比佛的漳浦山哈

種玉堂內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學行俱優的藍應元奉命纂修《四庫全書》,校勘《永樂大典》。當藍應元全心投入纂修工作時,他的同僚好友提醒他,《四庫全書》正總裁是漳浦老鄉、禮部尚書蔡新,總纂官紀昀又是蔡新的門生,只要藍應元去蔡新那兒“刷刷臉”,敘敘同鄉情,必定能獲得更大的權力和更高的職位。不料,藍應元淡定地說了一句:“我不以捷徑為榮也”。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360多位高官、學者編纂,3800多人抄寫,約8億字的《四庫全書》耗時十年終於完工。藍應元以出色的工作獲得乾隆皇帝賞識,不久後被擢升為大理寺卿(正三品)。


永葆本色思先德

藍應元:一生清廉堪比佛的漳浦山哈

乾隆皇帝御賜匾額

官階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大,出身貧寒的藍應元卻始終不忘自己的出身,永葆廉政為民的本色。作為掌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藍應元鐵面無私,執法嚴明,廉名遠播。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藍應元被擢升為禮部左侍郎,誥授資政大夫,乾隆皇帝御賜“少宗伯”匾額。第二年,朝廷以藍應元為會試知貢舉,命其主持會試。在乾隆的眼裡,藍應元這樣的人毫不徇私,他相信其必能公平公正地為國家選拔人才。


藍應元:一生清廉堪比佛的漳浦山哈

在報效國家的同時,藍應元同樣熱心家族事務。其受宗人所託,為華南《藍氏族譜》撰寫的《湖廣本宗族譜序》,是目前唯一能見到的漳浦藍氏高級知識分子參與家族事務、論述家族源流的文章,對於研究《漳浦藍氏族譜》及畲族藍氏的歷史演變,具有非凡的意義和參考價值。


拒腐防變留清名

藍應元:一生清廉堪比佛的漳浦山哈

藍應元在京任職30多年,因廉潔自持,兩袖清風,獲譽“藍佛”。據傳,乾隆皇帝批准藍應元乞休還鄉時,念其一生清廉,賜給他一段一丈八長的木頭,讓他回鄉蓋座大房子,安度晚年。當時所有的人都懵圈了,就這一段木頭怎麼能蓋房子呢?唯獨藍應元心裡明白,派人從天津僱船悄悄把木頭運回了漳浦赤嶺。

回到家後,藍應元才說出了乾隆皇帝的用意。原來,乾隆皇帝御賜的這段木頭,堪稱斂財法寶。在藍應元回鄉途中,無論走到哪裡,見到有錢人的房產、地產,就把木頭一橫,說是皇上御賜的寶物要經過,對方要麼給錢,要麼拆房。這一招,閩南話叫“橫趕直趕”,也就是橫行霸道,強徵暴斂。這一路從京城到漳浦,路經蘇、杭繁華之地,可以搜刮到多少財物啊!


藍應元:一生清廉堪比佛的漳浦山哈

七星池 藍亞傑 攝

最終,藍應元放棄了乾隆皇帝御賜的斂財良機,把那根丈八木頭珍藏在家裡,親筆對聯:“餘無他事,現墾田耕半畝;居有別室,舊藏書讀一生”,從此在老家山村深居簡出。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被尊稱為“藍佛”的藍應元於家中平靜安詳地辭世,化做漳浦畲族藍氏歷史上一顆耀眼的廉政之星!


專家之言

公生明,廉生威。藍應元一生廉潔自律,為同僚所敬重,稱其為“佛”也,任職三十載,廉潔自持,致仕返鄉時,亦是如此,並無餘財,雖有借“勢”致富之機,而卻堅守清廉,低調返鄉,深居老家,以耕為樂,以書為趣。其一生的廉潔事蹟,為同僚所敬,更是時人之楷模。

——藍傑聰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文藝評論家會會員、漳浦縣博物館負責人


來源:漳浦縣紀委監委、漳浦紀委監委 、廈一站漳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