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棟古建築點綴其中!“一街六巷”展示閩都農耕文化

N海都記者 陳恭璋/文 包華/圖

日前,海都記者獲悉,作為福州市15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之一的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已基本建成,將於春節前開街。與三坊七巷的“士商文化”不同,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展現的是農耕文化,“一街六巷”,30多棟古建築點綴其中,具有獨特的閩侯特色,是閩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0棟古建築點綴其中!“一街六巷”展示閩都農耕文化

高高的石頭基座,是防洪的需要


30棟古建築點綴其中!“一街六巷”展示閩都農耕文化

航拍街區,"一街六巷"猶如魚骨


30棟古建築點綴其中!“一街六巷”展示閩都農耕文化

主街旁有條小溪,疊石、鮮花,別有風景


主街長220米 街區呈“魚骨”狀

日前,海都記者來到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街區入口立著一座20多米高的石牌坊,從入口往裡是一條220米長、東南向西北延伸的主街,主街兩側分佈著各個年代的古厝,還串聯著6條巷子,呈“魚骨”肌理。而在主街的後半部分是一個建有假山、水池的小型公園,公園旁是一座仿古戲臺。

據瞭解,整個街區規劃範圍8.78公頃,存有1處不可移動文物點、23處建議歷史建築、40餘處傳統風貌建築。分多期開展,目前為一期項目,規劃面積3公頃。

負責街區古建築修繕工作的中城建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林桂光介紹,目前,街區30多棟古建築的修繕已經進入掃尾階段,按照要求,相關工作必須在春節前完工,全力確保街區能在春節前開街。

遷來的古厝 有高達數米的石頭基座

在林桂光的帶領下,記者進入街區。街區內的古建築風格和三坊七巷內的有較大差異,多是“獨棟”,除了民國風格建築外,其餘均為木結構的民居。

林桂光介紹,街區內的30多棟建築,最大的建築佔地900多平方米,最小的也有三四百平方米,涵蓋了明朝、清朝和民國三個時期,其中有8棟是從荊溪鎮和竹岐鄉遷建來的。

記者注意到,從竹岐鄉遷建而來的幾棟古宅均有石頭基座,基座高的有兩三米,矮的也有一兩米,大廳的周圍用石頭修邊,也沒有高聳的馬鞍牆。

林桂光介紹,這是在獨特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下發展出來的民居風格,以前,在閩江兩岸,如果是土牆,洪水泡過後容易倒塌,而木結構的房屋較為穩固,受洪水衝擊小。此外,發洪水時,居民可以跑到二樓避水,且沒有了高聳的土牆,也可以讓洪水退得更快。

開敞式院落 有別於“三坊七巷”

閩侯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局長林升介紹,在街區中的不少古民居建築為福州近郊平原典型的開敞式院落民居,與城區的帶封火牆的合院式民居、山區堂橫式的合院民居相比,在平面佈局上有較大的差別。這一類的民居,在福州分佈面積較為有限,主要在福州南郊的倉山,閩侯沿閩江的竹岐、甘蔗、上街等地。

據介紹,這種院落,沒有圍牆,沒有大門,展示的是古人開放、包容、善良的品德。在閩侯沿江一帶流傳著一句俚語,大意為“雨天裡陌生人可以進屋內躲雨,當房子的主人”。

林升說,這些建築,有的年代久遠,比如竹岐鄉春風村255號,屬於明代建築,建築構架保存完整,雕刻較為精細。同時,該建築的後簷做垂柱挑簷,一行出頭梁直接穿過垂柱,與福州其他地區垂柱騎梁的做法有所不同。

林升介紹,這些建築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展示的是農耕文化。它和三坊七巷展示的“士商文化”一樣,都是閩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侯縣花大力氣遷建,展示了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的理念。

4A級標準 打造曇石山文化民俗旅遊區

據瞭解,閩侯縣以4A級標準謀劃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

林升介紹,閩侯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中國喜娘之鄉”、“中國金魚之鄉”、“中國橄欖之鄉”等稱號,這些文化都將融入街區的文化中,同時,還將挖掘當地特色文化、資源,比如閩侯非遺技藝傳習館、雪峰高山茶文化體驗館、閩侯老字號美食館、閩侯工藝品主題文化展銷館、閩侯金魚文化體驗館、閩侯伴手禮精品店、精品書店、咖啡吧等。

此外,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成後,將與周邊的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閩都民俗園、閩侯縣博物館串聯成線,打造曇石山文化民俗旅遊區,力爭於2020年聯合申報創建成功國家4A級旅遊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