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不是權臣,和司馬懿有區別嗎?

一見如故199437879


公元223年,劉備在死之前,最擔心的是什麼,他在託孤的時候就說,你的才能勝曹丕十倍,我的兒子你能輔佐就輔佐,輔佐不了,你就當漢中王吧!劉備說這樣的話,內心是怎麼想的嗎?意思非常明瞭,想我戎馬生涯幾十年佔有這麼個一席之地,到後來都是你諸葛亮的,苦呀!

諸葛亮是一個明白人,聽後汗流浹背磕頭如搗蒜。請問劉備死後,誰能撼動諸葛亮的位子,劉禪雖然是第一領導人,諸葛亮讓他下去,是分分鐘鐘的事。南征北伐牢牢地掌管著軍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有他劉家的份。

劉備說馬謖不可用,他便要用,魏延是劉備的人,他便不重用此人。劉禪沒有培養出一個人來平衡諸葛亮的勢力。而諸葛亮培養的人都是他一手提拔的,朝中不臣不站在他一邊的他都打壓。整個蜀漢政權他說得算,權傾朝野。

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明知不可為而為止。如果劉備在世會讓他一次次北伐嗎?休養生息是立國之本,就像我們現在的國家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最後才繁榮富強,沒有哪一個國家因為年年戰爭不斷,使他們的國家繁榮昌盛。戰爭只能拖垮一個國家,這個道理難道諸葛亮不明白。其一,諸葛亮不願意丟下手中的權力,其二,諸葛亮想滾固自己的勢力。當然諸葛亮不會讓劉禪禪位給他,如果有這樣的想法,不就留下劉備臨死所說的話嗎?這樣傻事諸葛不會做的,如果蜀國政權比較長,諸葛亮的後人有沒有這樣的想法。

司馬懿沒有諸葛亮運氣好,同樣是託孤大臣,曹丕用了平衡術,國家權力分散,權勢相互制衡,到了後來,司馬家族一家獨大。那也是司馬家族常年征戰的原因,最後牢牢地掌控軍權。其形式都一樣誰掌握軍權,誰就能取代帝王之家。諸葛亮沒有私心,不能代表諸葛亮的後人沒有私心,司馬懿沒有私心,司馬懿的後人不還是取魏代晉。

人的心態都是一樣的,沒有那個人看到一桌子美食,沒有嘴饞的時候,蜀漢政權太短,才沒有形成格局變化,蜀漢後期劉禪不重用姜維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諸葛後人已經在朝中形成勢力,劉禪需要一個有勢力的人來平衡諸葛家族的勢力,姜維是諸葛亮一手提拔上來的,如果諸葛家族的人和姜維聯合,劉家江山提前易手不是不可能的。最後劉禪不戰就投降,因為他知道蜀漢政權已經架空了。


風月追狂


首先需要回答的是肯定不是。


歷史上貌似還沒有哪個權臣把自己累死的。

他和司馬懿的區別,最根本的是信任問題,或者說是諸葛亮是安全的,起碼要保住性命不是難事。


司馬懿則不然,曹操對他是有所懷疑的,魏國後期曹氏世家對他的怨恨也頗深,涉及到爭寵和政治一方面。每個人所擅長的領域也是不太相同的。

先看看諸葛亮,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這樣評價他的: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說明諸葛亮治國的能力是要強於謀略的,或者說他的治國才能是遠遠強於帶兵打仗的。我們可以看看歷代的開國君主的第一功臣都是著名的政治家而非帶兵的將帥:西漢開國功臣:蕭何;東漢開國功臣:鄧禹;唐朝開國功臣:長孫無忌;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


這些人都是治國強於帶兵的,或者從一開始帶兵轉化為治國的。是因為君主一個有能力且相對值得信任的人,這些人基本都算是從起義初期就跟著君主的,再加上手上沒有兵權在群雄紛爭的亂世之中是絕對安全的,那些篡權的文職高官都處於太平之中,而非亂世。


劉備識人能力還是很強的,從說馬謖就可以看出來。再加上諸葛亮自己的目標也已匡扶漢室為己任,而且諸葛亮出仕時也是希望能輔助明主,而不是自己成就一番帝王之業。

司馬懿相對諸葛亮命運要坎坷一些,由於魏國一直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統一天下的機會也是最大的,所以高層對統一之後的規劃也是考慮最多的。蜀國和吳國就像是小作坊,離上市還遠呢,而魏國則已經算是個企業,說不定哪天就給整上市了。


司馬家也知道要保命要麼遠離權利的中心,要麼佔據權利的中心。這些問題是刻在司馬家骨子裡的,也是父子所傳承的。


所以說司馬懿是權臣可能也有不得不成為權臣的理由吧,再加上魏國皇帝都命短,而且能力一代比一代弱,創業骨幹能有資歷帶兵的也死得差不多了,輪資歷也該輪到司馬懿了,誰叫人家能活呢?


而且不管是曹丕還是曹睿,司馬懿的安全始終是無法保障的,相信其中也有這個原因吧。當然司馬懿對於權勢的覬覦也是有目共睹的,起碼曹操是這麼認為的。

司馬懿為人“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曹操知其“有雄豪志”。(《晉書·宣帝紀》)

賽V半仙


大家好。我先說說諸葛亮是不是權臣。然後比較他們之間的區別。

諸葛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賢士的代表。然而,諸葛亮也是一位權力大臣。劉備死後,蜀國的一切軍政事務都由諸葛亮決定。這說明,諸葛亮的地位其實和皇帝一樣,超出了本來他的權力範圍。諸葛亮也有權教導和監督劉禪。從劉禪選妃事件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權力不僅僅是軍政大權,即使是劉禪的選妃也受到干涉。

劉禪喜歡美女,所以他想增加後宮的妃子數量。當劉禪告訴負責人董允時,董允說:“古代妃子的數量不超過12個,現在妃子已經夠了12人,所以不適合再增加!”皇帝被拒絕。據《三國志》記載,“後主憚之”。董允的官位是小小的黃門侍郎。作為皇帝,劉禪怎麼會怕他呢?原來,董允的父親和諸葛亮關係很好。因為這種關係,董允有勇氣拒絕皇帝的命令。從這個角度看,諸葛亮不喜歡也不允許劉禪增加妃子的數量。由此可見,諸葛亮是一位忠臣,也是一位有權勢的大臣。他掌握了蜀國的權力,國家政策完全由他控制。稱權臣沒有問題!!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成為忠誠良相智慧的化身,司馬懿成為臭名昭著的陰謀家?讓我看看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1. 諸葛亮愛民,司馬懿屠民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他精心設計了木牛流馬來解決糧草供應不上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在渭濱施行屯田制度,準備與司馬長期作戰。諸葛亮和司馬懿一共作戰時間長達4個月,直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才慢慢撤退。在長達4個月的對峙中,渭濱人民個人的生活和勞作沒有受到打仗的影響,北伐軍和魏國人民一起耕地,沒有任何違法行為。《三國志》用記載了北伐軍與魏國平民的和諧共處:“百姓平安,部隊無私。”諸葛亮雖多次北伐,但蜀漢的人民生活也未受到影響。

與諸葛亮對待魏國人民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司馬懿對人非常殘酷。遼東戰爭中,公孫淵向司馬投降。但司馬拒絕了公孫淵的投降,並強迫公孫淵自殺。公孫淵的自殺本來是為了保護遼東人民,沒想到司馬非常殘忍。司馬懿征服襄平後,15歲以上男子有七千多人全被殺了,還把將軍畢盛等2000多人也殘忍屠戮。

2.諸葛亮謀事,司馬懿謀身。

諸葛亮出茅廬前,提出了三分天下,為劉備指出了一條清晰的道路。當時屢戰屢敗得情況下,他還為劉備推薦了龐統、蔣宛、劉巴等人才。託孤之後,奉命協助劉禪。南平孟獲之後,他多次北伐。他雖然沒能征服曹魏,但並沒有因為前幾次北伐的失敗而退卻。諸葛亮雖然兵力和後勤遠遠落後於魏國,但仍能殺掉王雙,取二郡,退曹真,敗郭淮,打敗司馬。諸葛亮終於最後身體吃不消,死在了五丈原。可以稱之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說說司馬懿這邊,如果司馬懿打敗諸葛亮,那他離死也就不遠了,曹魏那邊他沒有利用價值,所以每次對戰諸葛都留有餘地。這一點就說明了,司馬懿只顧自己的生死完全不考慮國家大事。諸葛亮北伐,是因為沒有忘記劉備當時說的漢賊不兩立,這不代表諸葛亮只考慮國家利益不考慮自身安全嗎?

3.諸葛亮以身殉國,司馬懿竊取曹魏

諸葛亮全家一門忠烈,在諸葛亮死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也是為保護蜀漢而死。諸葛亮的徒弟姜維,直到蜀漢滅亡,仍然是“一計殺三賢”。被發現之後事情失敗了,姜維自殺身亡。

再看看司馬昭之心,司馬懿高平陵之變殺了同樣是託孤大臣的曹爽,消滅夏侯和曹的勢力,夏侯霸逃跑,夏侯玄被殺,滅三族,司馬昭廢掉曹芳,殺害曹髦。司馬炎逼迫曹奐退位,自己篡位建晉國。

可見,諸葛亮教導子女和徒弟要忠君愛國,司馬懿卻教導子女如何篡位。這就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區別。

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有不同見解可以討論。


有李行天下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不一樣的。

諸葛亮從出山起,就一直活在聚光燈下,盡心盡力的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而且,劉備對他毫無猜疑,上來就拜為軍師,掌握大權。

權臣一般都是指那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算計,最後掌握大權的大臣。

對諸葛亮來說,這些根本就不需要,所以算不上權臣。

反觀司馬懿,因為有野心,有才華,有謀略,所以在曹操眼裡既是一顆可以扎死敵人的釘子,又是一根隨時會扎傷自己的針。

所以曹操、曹丕和曹爽三代君王都不會司馬懿委以重任。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只好隱藏自己的實力,來保住命。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制約自己的東西都漸漸鬆垮了。曹操病逝,軍中無能人,這些都給了司馬懿更進一步的機會和條件。

所以司馬懿開始在對抗諸葛亮北伐時慢慢地不漏聲色的培育自己的勢力,鞏固自己的權力。

由於司馬懿初期一點權力也沒有,做到大都督,完全是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算計才當上的,所以司馬懿可以稱之為權臣。


古今中外多少事


在三國曆史中後期,諸葛亮和司馬懿是跳不過去、必然要提起的二個重要人

物。諸葛亮VS司馬懿,諸葛亮是輸家而司馬懿是贏家,此二個都是權臣也是

忠臣,但結局卻完全不同,諸葛亮成為忠臣的代表,而司馬懿的歷史形象猶如

一個小丑。

諸葛亮是中國傳統文化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其一生鞠躬盡庫、死而後

已 .然而,諸葛亮同樣也是一名權臣,劉備死後蜀國政事不論大大,全部由

諸葛亮決定,這說明諸墓亮的地位實際上就是如同皇帝,而且超過一般丞相職

權,諸葛亮還有教導監督劉禪的權力。在後主劉撣選婦一事上可以看出,諸葛

亮不權是政軍大權在握,而且連劉撣後言之事也要插手。

劉禪喜歡美女,所以想要增加後宮妃子人數,當他把想法告訴此事負責人董允

之時,董允以‘古者天子后妃之 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為由

上書拒絕了。據《三國志》記載,“後主憚之” , 董允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黃門

侍郎,劉禪作為一個皇帝怎會怕他呢?原來董允的老爸董和與諸葛亮關係非常

好,正因為董允有這樣的關係在,才有膽量拒絕皇帝的命令。從這一點側面反

應出,諸葛亮是不喜歡也不允許劉禪增加妃子人數。

由此可見,諸葛亮是忠臣,但同時也是權臣。權臣指有權勢之臣,多指專橫的

掌權大臣,在這一點上,諸葛亮是滿足條件的,在他掌握蜀國大權之時,國家

方針完全由他掌控。與諸葛亮相比,司馬懿權臣的印象反而淺許多。

司馬懿真正掌握魏國軍政大權,是在'高平陵政變’ 之後才開始的。 在此之

後,司馬懿最多隻做為輔政大臣,雖然也有權勢,但相比曹氏宗親一直處於弱

勢。高平陵政變是發生在公元249年正月,而司馬都是公元251年八月去世,

所以司馬多真正作為權臣的生涯時間很短,權臣的烙印非常淺,司馬懿諸葛亮都是權臣,這個好理解,但此二人都能稱忠臣嗎?諸葛亮當然沒

問題,關鍵在於司馬懿。司馬懿其實稱得上是忠臣,因為他的言行舉止都符合

忠臣的標準。司馬懿從出士到去世,從來沒有說過要篡奪曹魏大權的話,在史

書上也沒有記載,也沒有說過類似曹操如有運氣當週文王足矣!"的話。 再

者,司馬懿在政治上勸諫魏帝不要大興宮殿,在軍事上平孟達拒西蜀,在經濟

上搞軍屯、修水利、推廣民屯,這些都是在穩定發展魏國,對曹氏政權是有極

大的好處。從司馬懿的言語和行為上看,司馬懿不僅是能忠,而且也是忠臣。

如果司馬懿有算奪曹魏政權之心,他就不會勸課魏帝真華生活、興修言殿.同

時他也沒必要與曹真、曹爽等曹氏宗氏互鬥。因為曹氏宗親行為越霸道,生活

越奢華,才會更容易失去權力。司馬懿為了魏國民政的發展,不惜得罪曹氏貴

族,這完全是大忠臣的表現。因為長期以來,司馬乾根本不是曹氏宗親的對

手,所以才有曹洪對司馬懿說如殺了你,皇帝會不會處罰我二十軍根呢的

狂妄之語。

諸葛亮對於蜀國有功也有過,功是幫助劉備建立蜀國、平定南中、北伐曹魏;

他的過是北伐曹魏。諸葛亮的功當然非常重大,但他的過也相當重,主要是表

現在不顧蜀國弱小,屢次北伐,造成蜀國內部消耗嚴重,百姓生活艱苦。反觀

司馬懿,好象只有功沒有過,特別是對魏國民眾而言。

在軍事上,司馬懿平定孟達、智抵西蜀,對魏國的穩定有重大的貢獻:平定遼

東也是大功一件。特別是抵抗諸葛亮-事上,司馬懿的表現非常值得肯定。司

馬懿是一一個文官,軍事才能與征戰沙場多年的曹真等人無法相比,所以面對諸

葛亮的進攻;司馬懿遵守了魏國對蜀國的一貫方針 ,就是據危而守、拖死蜀

國。

在經濟上,司馬懿的貢獻也相當大,興修水利,推廣電田,重視民生。諸葛亮

北伐的結局其實是早已註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魏國強大而蜀國弱小。從人

口、經濟、軍事等方方面面,蜀國都無法與魏國相比,諸葛亮知道,而司馬懿

也知道,所以諸葛亮才要放手一博.憑他絕世聰明希望能逆轉局勢。而司馬懿

也知道陣前對仗,他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所以以拖為主 ,直至拖死諸葛亮。

司馬懿生前對魏國有大貢獻,而死後又要求簡葬,以平常衣服殮葬,不樹不

墳,不設明器。司馬懿雖然最後掌握了曹魏大權,但他的名望還是很高的。司

馬懿死後,田丘儉、文欽討伐把持朝政的司馬師,檄文中對司馬懿依然很尊

重,稱其'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

按道理而言,諸葛亮能流芳千古,司馬懿就算不能和諸葛亮一樣,但他的形象

也不至於成為-個小丑啊?原因何在。司馬懿的小丑形象主要是表現在'空城

計、火熄上方谷'等典故之中。

其實司馬懿的名望,最開始並不差,他的形象之所以崩塌,完全因為他的後

人,跟司馬懿本身關係並不大。司馬懿的後人第一是算了曹魏的政權,第二是

在永嘉之禍後開始了五胡亂華時代,由此司馬懿的名氣就開始被毀敗。司馬懿

是晉朝的奠基者,所以不得不為後人背鍋,而五胡亂華對漢人而言太過沉重,

是一段不願意提起的歷史。由此司馬懿的形象也就越來越負面。

所以,儘管都是忠臣權臣,諸葛亮成為流芳千古的資相 ,而司馬都因為後人的

關係被描寫成為了個小丑,這也是他的悲衰!




影視俠客手


諸葛亮是一個權臣。諸葛亮早期是劉備的軍師,頗得劉備信任。後期成為蜀漢丞相,掌管軍政大權。諸葛亮足智多謀,在蜀漢陣營威望極高功勞極大,連關張兄弟都要敬他三分。

蜀漢早期諸葛亮掌握著財政大權,在蜀漢舉足輕重,在軍中也有一定地位,門交故友極多。劉備死後,諸葛亮則逐漸取得軍政大權,尤其在北伐之後諸葛亮則完全成為蜀漢權力中心。綜上諸葛亮是一位權臣。

諸葛亮與司馬懿可謂棋逢對手惺惺相惜,他們之間也有許多不同。

其一所處環境,諸葛亮所處的蜀漢除他以外無一能臣,除了短暫出現的龐統。而司馬懿所處的曹魏卻是名臣遍佈如郭嘉、荀彧等。

其二目標不同,諸葛亮是忠臣,一片忠心維護漢朝統治。司馬懿則有帝王之志,順天而為。

最後視野不同,諸葛亮只看到他生前,不注重培養人才。以至於劉蟬問到"亞父不在了我當如何"諸葛亮無言以對。司馬懿注重籠絡名士,在以司馬昭為首周圍形成了龐大的司馬集團,所以天下才終歸司馬氏。


歷史的詩歌


諸葛亮自然是權臣,不過與司馬懿有很大區別,司馬懿在魏國朝廷上有很多對手,如曹真,曹休,但是司馬懿一個一個擊敗了他們,並且在曹睿駕崩之前,前幾任皇帝不可能讓司馬懿牽著鼻子走,司馬懿在曹睿死後,打敗其他權臣,一下奪過政權,這時候才能稱之為權臣,內有心腹照料,司馬懿自己就能領兵打仗了。而諸葛亮不同,諸葛亮自劉備去世,幾乎對內政沒有插手,主管外交軍事,而劉禪雖看似無能,卻在國內穩操全局,至少沒有出現吳魏兩國的混亂局勢,可見劉禪的內政功夫,而諸葛亮領兵打仗,雖看似控制全兵,全由諸葛亮說了算,但所有將領還是效忠於劉禪,就是諸葛亮發生兵變,劉禪一鎖國門,外邊將領一起亂子,諸葛亮不可能成功,當然諸葛亮非常忠心,不可能背叛。

所以諸葛亮這個權臣,可比司馬懿的權小多了。


禾呈言似川十甫下有寸


諸葛亮和司馬懿同樣做為做為一國執掌大權的重臣,區別有哪些呢?

第一,兩人獲得權位的過程不同。諸葛亮擔任丞相、執掌一國軍政大權的途徑來自於漢昭烈帝劉備臨終時的託孤。司馬懿則是通過軍事政變取得的魏國大權,是徹底的血腥手段獲得。這使得司馬氏為了維護自己的權柄只能血腥鎮壓一切反對勢力,甚至對君主也可以弒殺,因為司馬氏的權柄一旦失去就會被政治清算,只能不斷前進,否則就是滅族之禍。

第二,兩人的個人道德品格不同。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具有極高政治、軍事才能的人,二人的才華似乎無法分出真正的高下,但道德水準來說司馬懿就是完敗了。諸葛亮在死後甚至連政敵李嚴、廖立等人都為其惋惜,巴蜀之地的百姓自發的舉行祭祀活動,魏吳兩國的政要都感到悲傷,都是因為諸葛亮的個人道德有目共睹、無可指摘。反觀司馬懿多次對政敵進行夷族,還進行過屠城,完全依靠血腥手段最終走上高位,對於君主也無忠可言。

第三,兩人面對的政治環境和自身的政治抱負不同。諸葛亮所處的蜀漢政權,採取的是依靠荊楚士族集團壓制益州本土士族勢力的崛起,而荊楚集團在蜀漢失去荊州後已經破落為寒族,諸葛亮的政治抱負與理想也是要恢復兩漢時寒族參與的統治秩序,清理士族門閥崛起帶來的社會問題。司馬懿本身就是士族門閥,魏國也正是在與士族門閥做出政治聯盟後取代東漢的,魏國實際上就是士族門閥崛起的結果。司馬懿及其家族更是希望與其他門閥進一步聯合創建士族政治。

可以說,諸葛亮也是權臣,卻與司馬懿截然不同,這也是二人的歷史評價相差極大的原因。


吾乃八字眉


在中國的歷史上,說到諸葛亮,可能是被人說好話最多的一個。什麼才華橫溢、機智過人、忠心敬業、鞠躬盡瘁啥的,反正是什麼好聽,你就說他什麼,保證沒啥毛病。  阿元不知道這些人拼命誇諸葛亮,都快把諸葛亮誇禿露(白字)皮了,是咋想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這些人要不就是看《三國演義》看的,要不就是沒有用心研究三國的歷史。為啥這麼說呢?因為如果你能靜下心來把三國研究上幾遍,你會發現,諸葛亮壓根就沒有那麼偉大,甚至可以說他是個權臣。也就是光想著咋攬權了,沒咋真正為劉禪,為蜀國去著想。  說諸葛亮是權臣的第一個理由當然是,諸葛亮的手伸得賊老長,太能攬權了。  這一點劉備一死,諸葛亮就表現出來了。劉備託孤的時候,還委託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嚴。《資治通鑑》上是這麼說了:“漢主病篤,命丞相亮輔太子,以尚書令李嚴為副。”這種情況就跟清順治皇帝死的時候,委託鰲拜與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一起輔政差不多,只不過有個主次的關係。諸葛亮為主,李嚴為副。但諸葛亮是咋整的呢,劉備剛剛嚥氣,他就把李嚴給排除在中央政府之外了,“丞相亮奉喪還成都,以李嚴為中都護,留鎮永安。”也就是說,把個原來的中央政府秘書長(尚書令)、輔政副大臣,安了箇中央軍事總監(中都護)的名義,就給撂在永安這麼個小地方了。而且一擱就是好幾年,再沒有進入過中央政府。對於這種做法,除了說諸葛亮是有意排擠李嚴,想大權獨攬之外,阿元找不著任何理由。  在歷史上,人們說到權臣的時候,都可能會想到清初的鰲拜。而諸葛亮把其它的輔政大臣趕出中央,整得是啥權都沒有,是不是和鰲拜沒啥區別呢?這樣的人不是權臣又是啥呢?  而且咋說諸葛亮還不如人家鰲拜呢。鰲拜開始的時候,還是和其他三個輔政大臣一起工作了好幾年呢。後來因為野心太大,才經過了殘酷的政治鬥爭,把那三個一一除掉的。你諸葛亮呢,劉備的屍體還有熱乎氣呢,蜀國的權力已經完全掌握,這不是權臣又是個啥呢?  而諸葛亮攬權的另一個表現是,事無大小,啥啥都要插上一腳。對於這種做法,你當然可以說他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但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大權獨攬的表現。對別人不放心人啊,把權力交給別人更不放心,咋整呢?自個兒幹吧。當時有個主任秘書叫楊顒的,勸過諸葛亮:“國家有制度,官員誰幹啥是有分工的,你咋能越級指揮呢?就象一個家庭,這主子又教奴僕種地,又管女傭人做飯,還要教公雞早晨咋叫,狗咋去咬小偷,牛咋拉車啥的,你說你累不累啊!而且你也幹不過來啊?老人不是說過嗎?‘坐在那裡探討國家大事,稱為三公;站起來執行三公的決策,稱為士大夫。’象丙吉見看著大街上有死人,連問都不問;象陳平當宰相的時候,不知道全國糧食的數目和價格,而說:‘因為有人管這事。’他們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個人建的,活也不是人個人能幹的。而象你這樣,應該負責國家大事,卻啥啥都親自過問,你這不是找死嗎?“諸葛亮表示感謝。但人家諸葛亮表示感謝,卻不表示人家就接受了。在五丈原和司馬懿對陣的時候,司馬懿諸葛亮派來的使者,諸葛亮都乾點啥啊?使者說:“我們丞相一早便起床,很晚才就寢,二十板以上的軍法處分,都要親自裁決,飯量不過數升。”司馬懿就說了,“諸葛亮食少事煩,怎麼能活得長久!”(《資治通鑑》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數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這種對於分權不放心的心態,不僅給給諸葛亮撈了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美名,還拖垮了他的身體。就象司馬懿說得那樣,“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他還真的就活不長。  說諸葛亮是個權臣的另一個理由是,你讀《三國志》裡邊的《諸葛亮傳》和《後主傳》的時候,你會有個奇怪的感覺,這能是中國古代發生的事嗎?啥事都是諸葛亮在整,劉禪啥啥都沒幹。這咋和現代的君主立憲制咋這麼象呢?咱說這君主立憲制是民主進步的象徵,但如果發生在三國時代,你不會覺得奇怪嗎?它不說明諸葛亮是大權獨攬,啥事都說了算嗎?這樣的人不是個權臣,又是啥呢?  而諸葛亮控制劉禪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先帝劉備。自個的孩子小啊,也看不出有多大出息,只能是把孩子委託給諸葛亮和李嚴了。就這麼個事,諸葛亮是見天地掛在嘴皮上,動不動就把劉備這頂大帽子拿出來嚇人。在諸葛亮的大作《出師表》裡,一共用了十三個先帝。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些是給自個臉上貼金的。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藉著劉備的嘴來教訓劉禪的。  你說劉禪面對著手握大權,整天把先帝掛在嘴巴上的諸葛亮,除了點頭說同意之外,還能咋整呢?  而且諸葛亮也沒把劉禪放在眼裡,要去打魏國了,這麼大的事,他既不請示,也不彙報,自個就定了。臨著要走了,才想起來要告訴劉禪一聲,才整出個《出師表》。在《三國志》裡,在《資治通鑑》中,阿元沒有找到一個字,說了諸葛亮要去打魏國的時候,和事前和劉禪打過招呼的。在《資治通鑑》中,阿元找到了這麼一段:“三月,蜀丞相亮率諸軍北駐漢中,使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統留府事。臨發,上疏曰。”(這也是《三國志》裡的內容。)他曰的就是《出師表》。這《出師表》大家夥兒基本上都看過,沒看過的可以找來看看,裡邊沒有一個字說到是請示工作的,通篇都是對劉禪的教訓和往自個兒臉上貼金。最後的一段是這麼說的:“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看著沒有,今當遠離,也就說我要走了。這咋也不能算是個請示報告吧,最多算是個通知。


小夥子30


諸葛亮在三國中確實是公認的有識之士,但自尊心強,熟讀兵書,精通地理,天文,政治,軍事,派兵佈陣,在小說和一些傳記軼聞中說的神乎其神,當然,諸葛亮確實鬼計多端,可察言觀色,對劉備赤膽忠心,贏得人們尊敬,

諸葛亮可以說是權臣但很忠誠,手握兵權但從來無外心,諸葛亮總是獨做奇事讓人刮目相看,按今天話說爰面子,

司馬懿就不同了,誠府太深,心機甚至超過了諸葛亮,內心計劃著如何實現自己的夙願,外表裝做什麼都不知道也不關心的樣子,這讓曹氏放鬆了警惕,

司馬懿辦什麼事總考慮前後左右一定萬無一失,他對司馬昭經常說,成大業者,忍,看,學三字經要牢記,而司馬懿本身己詮釋了這三字,他最大的心思,等,

等機會,機會到全盤才嬴,司馬懿是為了得朝,諸葛亮是為了保朝,所以有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