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的部下很多都反叛?

流浪的歷史


劉邦起於草莽,作為一名基層的亭長,管理一條街道,總共十來裡。平時能收點賦稅,維持點地方治安,要文沒文采,要武也沒力氣,好像除了跟狐朋狗友喝酒吃肉,吹牛皮,遛狗鬥雞以外,表面上還真不好找不到什麼長處。

 

但是劉邦能成事,表象下的優點遠勝常人。比如關鍵時刻,總能做對選擇題。沛縣起兵,蕭何、曹參的職位都比他高,不敢出頭,他敢。楚漢之爭時,韓信趁火打劫,要挾他封“假齊王”,劉邦答應了。劉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彭城大敗時,50萬的漢軍被項羽的3萬騎兵攆的猶如喪家犬,甚至他把老爸和老婆都弄丟了,但還是堅持了下來。

 

創業初期,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名臣宿將”願意跟著他呢,歸根結底是他有帶頭大哥的氣質,做人好爽,不吝惜官職錢財,有妞給妞,有錢給錢。

 

為什麼後來又有人反他呢,一是出於維護權力,二是稱王以後有了私心,猜忌心在做崇。說到部下反叛的原因,其實劉邦和項羽面臨的處境是一樣的,天下初定,誰都覺得自己功勞大,憑啥當年睡一個炕頭的兄弟,他能當皇帝,我不能呢。西楚霸王項羽有人發,劉邦同樣有人反,都想皇帝位你家做做,我家也做做。這其中在西漢初期造反的人裡面,有的是自己作死,有的是被逼無奈,平心而論,劉邦其實比朱元璋仁慈多了。

 

劉邦被殺的部下中,有三個最出名,對劉邦的直接威脅也最大。韓信善用兵,但情商差,喜歡哪壺不開提哪壺,加上早年創業時,沒少坑過劉邦,屬於自己作死。英布這個驪山囚徒,天生匪氣,循規蹈矩的正經人壓不出他,造反是遲早的事。彭越反,是因為劉邦遇到陳豨叛亂,叫彭越幫忙討伐,結果彭越不鳥他。這還得了,劉邦是皇帝,彭越是下臣,天子都主動發話了,你卻當做耳旁風,不拿你開刀都對不起那一群圍觀看熱鬧的朝臣,滅彭越就是保住自己的皇位,典型的政治因素。

 

還有一個造成部下反叛的主因是猜疑,劉邦創業成功做了皇帝,與從前的兄弟有了隔閡,兄弟們有點怨言在所難免,天下初定,禮儀本尊還沒有確立,雖然劉邦是皇帝,但其它人一時還轉不過彎,需要時間適應。加上劉邦也是人,怕別人聯合起來反他,稱帝后,就連很早跟隨他的蕭何,以及對他有救命之恩的樊噲他都有懷疑,甚至起了殺心。可能這就是老糊塗了吧。還是張良看得明白,即使自己功勞大,早早的就外放遊山玩水,躲禍“追仙修道”去了。

 

劉邦雖然動手殺了幾個功高震主的武將,但也放過了不少人,這一點上比那個薄情寡恩的明太祖要強,他只對有直接威脅的人下手,彭越、英布、韓信、陳豨被殺,是出於維護自己的權力,而平安度過了風險期的陳平、周勃等人,後來幫了劉家大忙,替劉邦搶回了被呂氏拿走的漢家天下。





米缸摟著麥芽糖


劉邦晚年,快死的時候,已經是疾病纏身了。

他的病嚴重倒什麼程度呢?

不願意見任何人,只要見人他就會莫名的煩躁。

為此他還特意下了一道詔書。

詔書的內容就是沒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能去見他,否則一律殺頭。

不見人的劉邦到底在幹什麼呢?

躺在床上和太監廝混。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英布反叛了。大臣不得不去見他。

這可是關乎到大漢江山安危的大事件,

像蕭何,曹參這種朝中重臣還是不敢擅自去找劉邦的,因為他們只有一個腦袋。

這時候樊噲跳了出來,他去找劉邦了,去他孃的,殺頭就殺他,總比躲起來當縮頭烏龜強。

還有一個樊噲敢找劉邦的原因,就是他們是親戚。

樊噲推開了劉邦的大門,後面蕭何,曹參也跟著進來了。

這時只見劉邦躺在太監身上,閉目養神呢。

樊噲大聲叫醒劉邦,說劉邦道,你看看你現在這個熊樣,整天和太監廝混在一起。

那裡還有當年我們一起起義時候的朝氣,過去的皇帝去哪裡了?

如今英布已經反叛了,你倒好不知道去平叛,一直在家裡誰也不見,你到底想幹什麼?

劉邦被樊噲這麼一說,他笑了。

是呀,這樣墮落下去也不是辦法,出了問題還是要解決的。

劉邦竟然帶病親征了,在平叛英布的時候,他重了箭,受了傷。

本來身體就不好的他,在加上箭傷,

可見,當時他的身體糟糕到什麼程度。

這只是他死亡的一個因素。

在一個就是關於廢立太子的事情,他想立劉如意為太子,可是大臣都反對。

太子他沒有換成,劉邦又窩了一肚子的火氣。

這就又導致另一個問題,

他知道自己馬上就快死了,死後劉如意怎麼辦?

會不會遭到屠殺,這件事他也要做安排呀。

可是,偏偏這時候又傳來了,他的好基友盧綰反叛的消息。

這是劉邦難以承受的,從小玩到大的好哥們,可以說劉邦對盧綰不薄,當初他頂住所有的壓力來封盧綰為王,他致死都不相信盧綰會反,可惜事實證明盧綰確實是反了。

以盧綰當年的軍功,怎能比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人,劉邦對他就是偏袒,可是,他最終還是反了。

於是,劉邦派了樊噲去平叛。

樊噲還沒回來,劉邦就聽說等他死後,樊噲要聯合呂后殺了他的愛子劉如意。

真是怕什麼來什麼?

估計劉邦聽到這句話後,要吐一口老血的。

沒辦法他又派周勃,陳平去殺樊噲。

就是這麼多事趕在了一起,劉邦徹底垮掉了,他也沒見到樊噲被殺,盧綰被平就死去了。

劉邦定國是一把好事,治理家事,真的是一團糟。





胡說八道陳老師


秦朝被推翻後,又經四年烽煙四起的楚漢戰爭,劉邦成為最後的贏家 ,開創漢朝,被尊為“漢高帝”。

他是名揚青史的開國皇帝,是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是明君卻不是仁君,當得簡文帝對他“倜儻疏達”的盛讚(原話為“高祖則倜儻疏達,魏武則猜忌狹吝。”)也揹負“大殺功臣”的惡名——他的開國將士們,大多以反叛為由被處決。

可能有人認為,對於君王而言,有反叛之心的手下,必得殺之以除後患、儆效尤,可為何這些一同征戰四方平定江山的生死之交,在太平之世,卻要造反呢? 劉邦手下能人異士眾多,有治國者、諫言者、征戰者等,且取較為出名的幾位分析。

說到西漢開國功臣,不得不提韓信。作為一代軍事天才,項羽未能識其鋒芒,在劉邦手裡可助其掃平天下。他被處決的名頭就是“謀反”,卻著實冤屈。那句“成也蕭何敗蕭何”,當真含了萬般辛酸。

可惜的是,班固在編撰《漢書》時,也未能還他清白,只以一句“春正月,淮陰侯韓信謀反長安,夷三族”,草草幾句結束了他的一生。幸得蒼天有眼,終被世人得知真相,所謂謀反罪名,不過是蕭何與呂后的欲加之罪罷了。

其次免不了要提到的是一代燕王臧荼了,他是第一個以謀反罪被處決的功臣。說他謀反是事實,然而情有可原也不假。

劉邦稱帝后,大殺原項羽舊黨羽,唇亡齒寒,臧荼自然也聯想到自己會不會今後也是同樣下場,於是先下手為強投靠匈奴,卻不過是讓自己的死期提前到來了。 蝴蝶效應之下,臧荼的下場讓其子臧衍明白了當下時局。

因此,在遇到劉邦的發小,盧綰的使臣時,他的一席點撥,將劉邦的為人與繼續歸順的下場分析得相當通透,使得使臣放棄了原使命,回頭勸說盧綰叛變,由此,也導致了盧綰的謀反,兩代燕王終究走了同樣的道路。 命運相似的還有陳豨與英布。

在得到封侯後,陳豨本謙卑有禮,恪守本分,但眼見高祖性情冷酷,又受其老東家韓信的勸說,擔心自己有一天也成了高祖疑心下的犧牲品,提前發動兵變。

雖未葬身於高祖手中,但後代劉盈也沒有放過他。比起班固的片面,司馬遷倒客觀許多,在《史記》中記錄道:

“周昌疑之,疵瑕頗起,懼禍及身,邪人進說,遂陷無道。於戲悲夫!”

他也猜到了陳豨的恐懼,嘆一句悲涼。 英布則是在見到彭越牌肉醬後日夜不安,提前佈防。本倒未付諸行動,但被賁赫一告發,索性起兵,成了其他異姓王用以邀功的劍下魂。 結局最為令人唏噓的當屬彭越。

並無反叛之心,甚至怪罪勸他謀反的太僕,但先經歷了被太僕惡人先告狀,下旨流放,又在流放途中錯信呂雉——能相信此等毒後,彭越也是自掘墳墓。呂雉到劉邦面前一挑唆,彭越不僅被誅殺,還被製為醬分食,當真死不瞑目了

劉邦的麾下將士眾多,冤魂也不少,的確不乏真有領兵謀反之輩,然而縱觀這些有“謀反”罪名的功臣,不是被汙衊,便是畏懼其手腕與疑心,而不得不為之。

倘若君主仁義明智,又有誰願意放棄不易得來的安穩與分封呢?與其疑惑為何劉邦的部下多反叛,不如問他們的主子,為何要將他們逼上對立的絕路?


唐宋通史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劉邦的部下反叛的是極少的,相反一心一意跟劉邦混的倒是非常多。

比如蕭何、曹參、夏侯嬰、樊噲、張良、周勃等等等等,哪個不是一心一意為劉邦的?至於真正反叛的諸侯王,如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等人,他們原本與劉邦的關係也只是合作關係大於從屬關係,一旦利益不對等或者感覺到恐懼,他們重新扯起反旗也是很正常的事,就如同他們楚漢戰爭時,今天跟劉邦、明天跟項羽,沒有多大的區別。

真正算是劉邦手下反叛的,一個是劉邦的好哥們盧綰,另一個是代相陳豨。

陳豨私下養了眾多賓客被趙相周昌舉報,心中害怕,索性聯合匈奴就反了;盧綰則輕信了小人讒言,跟陳豨糾纏不清,不敢去見劉邦,擔心呂雉殺他,後來被打跑去了匈奴當了東胡盧王。

像韓信、彭越等人,實際上並沒有謀反,反而是劉邦認為他們太強了,擔心他們謀反,才處理的,並不是真正的反叛。


可見,劉邦的部下如此眾多,就這麼兩個反叛的,又如何能稱之為“很多”呢?


水一白聊歷史


陳豨、韓信、彭越、英布是被殺掉的,另原燕王臧塗也因反叛被殺。

盧綰是劉邦發小,自小一起長大,感情深厚,本無意反叛,只是陰差陽錯,後在長城腳下等候,想等劉邦病癒後,入長安謝罪,但劉邦病逝,只得大哭投了匈奴,後死於匈奴。

季布原是項羽猛將,項羽敗後,劉邦出千金懸賞季布,後季布被俠客朱家所救,通過夏侯嬰陳情劉邦而已赦免,歷任郎中、中郎將、河東郡守,文帝時方病逝。

灌嬰、周勃兩人都先後在文帝時為相,尤其周勃更是反呂主力,兩人最終雖命運不同,但都是得享天年,壽終正寢。

樊噲在討伐盧綰時,因劉邦猜忌,派陳平、周勃去拘捕樊噲,並命令立斬陣前,但因為陳平權衡利弊,救了樊噲一命。樊噲因妻呂嬃是呂后妹妹的關係,在呂后時期得享優容,後病死,但樊噲子樊伉在呂后死後因其母關係被誅,後其庶子繼位舞陽侯。

酈商也是功勳卓著,被封曲周侯,在誅滅諸呂的同一年-——即呂后八年病逝,諡號景侯。

至於誅殺有功之臣,最根本的驅動力是為了鞏固皇權。縱觀整個中國歷史,除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未大動刀兵外,又有哪個不是兔死狗烹的!


歷史的波瀾壯闊


劉邦的部下為何大部分都反叛了?這個問題其實本身就有問題啊!咱們詳細分析分析!

劉邦開創漢朝,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關於他的豐功偉績無需贅述,畢竟劉氏家族中,除了他本人,劉夫人呂雉、愛妾戚夫人、其子劉盈、心腹韓信蕭何等等,都是史書上名聲大噪的人物。但他留給後人的,卻是譭譽參半的評價,也是少數揹負“大殺功臣”、“卸磨殺驢”等惡名的皇帝之一。

若是傳到長陵中,只怕他要坐起來替自己辯解一二:“冤枉!他們背信棄義,起兵造反在先!”。

也是,明明曾攜手,同項羽一黨兵刃權謀相較數百來回,終究換來了今日的登基稱帝,封侯賜地的好日子也在眼前,為何這麼多心腹卻可共苦,難同甘? 從當時的大環境來看,分封制實行多年,歷經多個朝代,在始皇手下才廢黜分封制,採用郡縣制。

劉邦稱帝后,雖沒有明文重拾分封制,但分封制仍是民心所向,且對一同打江山的手足功臣們,也需加官進爵論功行賞,因此不得不實行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將打下的天下劃分為各個小城池,獎賞給跟隨他征戰的手下。然而,即使是生死之交,終究不是同姓同族,在劉邦的角度看來,他拿下的江山,還沒有在手中捂熱,就由各異姓王染指。

雖說漢高祖掌握是最高掌權者,但與各封地之間的關係更像是一國N制,說白了——天高皇帝遠,各諸侯王在大綱領不變的前提下,於各自的封地中,仍然是臣民心中更直接的管轄者。

別說是西漢時期,封建傳統的社會體制,哪怕是已經與國際接軌的當今,國人的心中仍存在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哪怕已經摒棄了世襲制,也會希望各方權力掌握在自己人手中。

因此,即使各異姓王再是與劉邦肝膽相照,依舊屬於外人。也正因為他們與自己共同打下江山,個個是能人志士,劉邦豈有不防著他們的道理。

眾諸侯王心裡也清楚這點,於是有些就選擇了孤注一擲,與其等劉邦找時機收拾了自己,不如先下手為強,為自己找好後路,總比坐等滅頂之災的好。 接下來換一個角度看,假如有一天,你不得不背叛曾與你歷經風浪的領導,你覺得會是由於什麼原因呢?

作為劉邦多年的老部下,對於他的為人和背景肯定也是相當清楚的。

首先,劉邦出身農民,與他們並無二致,沒有高人一等的家庭條件。早年間,作風也如同市井間一枚地痞無賴一般遊手好閒,在起義期間,也和眾人同吃同住。雖然這樣可以贏得人心,但保不齊就有人暗自不服,畢竟他沒什麼文化,底層出身,如今卻手握霸權。

這份機遇落到哪位才能過人的部下手裡,可能當得比他還要好。當心理不平衡到達頂點時,付諸反叛行動也就不足為奇。

其次,即使對劉邦的過去不甚瞭解,那在征戰的過程中,他的做法也讓手下看清他的為人。在時局不利時,項羽曾綁了劉邦父親,藉以要挾劉邦投降,然劉邦不僅不聽勸,還揚言若是煮了其父,也分他一杯羹。彭城之戰時,劉邦攜家眷奔逃,因嫌棄家人影響了逃跑速度,三次將妻兒踹下車,還是他的手下看不下去,四次將他們拉回來。

因此,即使劉邦坐上了龍椅,但在影響到其前途利益時,血肉至親都能說丟就丟,那手下們那點分量,就更不值一提。有如此狠辣的領導,手下也同樣會多個心眼,為自己提前謀好出路。 再者,劉邦的家人也在反叛這件事上推波助瀾。其正妻呂雉,是史上有名的“毒婦”。

劉邦的耳濡目染下,她也具備了同樣的行事風格。對待側室戚夫人,能想出“人彘”這樣的狠招;對待朝政,也同樣插上一腳,把持權力,覬覦天下;對待功臣,她能獻計獻策,剷除韓信。

一夫一妻,一帝一後皆是心狠手辣之輩,宛如懸在眾臣頭頂的兩把利劍,保不齊哪日就一劍封喉。

因此反叛,也是不得不為之的選擇,對於他們而言,這不是叛變,而是逃命。

說完了劉邦的夫人,再看他的下一代。哪怕劉邦再偏愛戚夫人,哪怕戚夫人也生了個男孩,依呂雉的性子,怎可能讓他當上太子,這一點劉邦在生前就明白,一旦他西去,戚夫人和小兒必難逃一劫。因此西漢的下一任帝王,必會是呂雉的嫡子劉盈。

難得的是,有這樣的父母,劉盈還能保持一顆良善之心,甚至在親媽千方百計除掉戚夫人的兒子如意時,他還暗中設法保全。可能老天都看不下去,派了劉盈小天使投胎,為讓劉家RP守恆。然而這份善良,卻是帝王不該具備的,用在政界,就是庸碌懦弱,但時局需要的,就是一位行事凌厲果斷的君王,否則,多少雙眼睛覬覦著還尚未放穩的王位。

因此,既然已經預見到今後的君王是一代軟弱小兒,與其繼續效忠漢王朝,不如另謀出路。 還有一種情況就比較無辜了,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劉邦與呂雉想殺誰,安個名目就可以安排送到菜市口,更悽慘便數彭越,本無意叛逃,還沒有被叛軍說動,無罪清白,卻被劉邦處死還做成肉醬分食,眾臣無不毛骨悚然。

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再聯想到自己今後有可能也是這樣的結局,造反也實屬無奈之舉。 最後一種,則是自己權衡下,又或者是思想混沌之下的誤判,受了別人挑唆而決定造反的,這不得不提劉邦的發小盧綰了。與劉邦自小廝混,一路相持直到一朝稱王,劉邦也待他不薄,封為燕王。

但是安穩沒幾日,劉邦便將其他異姓王逐一瓦解,盧綰雖參與了跟著劉邦剿滅其他諸侯王的戰爭,但難保不唇亡齒寒,想到自己也是異姓王,且就剩了自己一根獨苗,很有可能不久的將來就是同樣的下場。 在這成日的擔驚受怕惶惶不已中,臧衍的一番話,又恰到實際地點醒了盧綰:

“燕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今公為燕欲急滅豨等,豨等已盡,次亦至燕,公等亦且為虜矣。”

將其他諸侯王的下場挑明,更預言道之後就輪到你燕王了。如此透徹的分析,也正中了盧綰的猜想,權衡之下,兵行險著,在政治與保命面前,友情不值一提。

雖說後人多嘆盧綰這是糊塗一時,將自己放在了劉邦的對立面上,自尋死路,然而誰又能說,即使他在自己的封地,安靜乖巧地繼續做他的燕王,哪天劉邦不會親自下手,來斷了這點不堪一擊的手足情誼。 劉邦與手下的感情,倒和糟糠夫妻一般,可共苦,卻在同甘時各謀出路。

然而畢竟成王敗寇,大權在劉邦之手,眾臣也不過是自以為可以改命的孫猴子,還是翻不出如來的掌心,沒有在亂世的混戰中犧牲,倒在獲封為王后喪命。若是有這樣的頂頭上司,又能有幾位不走上反叛之路呢?


王朝通史


韓信在臨死前有一句很著名的話,絞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韓信的這句話道出了多少的心酸,也揭示了當時劉邦取得天下之後,對待功臣們的殺害。這其中劉邦他也有自己的需要,去殺戮這麼多的有功之臣,以下我就來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劉邦的嫉妒心強

劉邦出身於草莽,他的起點很低,本身並沒有太多的才能。他能取得天下,以靠著謀士志士。他也曾說過,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向千里之外運籌糧草,我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劉邦能取得天下,它是依靠這些能人,但是他心中也會多少有嫉妒。



比如說,一天,劉邦和眾將士們一起談論用兵之事,劉邦就問韓信,如果我來帶兵打仗,我最多能統帥多少人?韓信就耿直的說,大王最多能統帥十萬人,劉邦轉過來又問韓信,如果讓你來帶兵打仗,那你能統帥多少人?韓信就感覺的說,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句話讓劉邦在眾將士面前下不來面子,也是劉邦嫉妒心加強。



第二個原因,將帥們的功高震主

如果提到劉邦剛開始建立大漢王朝,他就殺了那麼多的功臣,其實這些也跟功臣的做法有關。歷史上每一次剛剛建立王朝都會出現很多的驕兵悍將。



那大漢王朝也是如此。其中給劉邦造成最大危害的就是韓信,為大漢王朝的建立韓信,可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楚漢戰爭的過程中,韓信選擇了劉邦,最後劉邦才得以取勝,韓信在各諸侯面前的威望也是很高的,劉邦就分給了他齊國分地,韓信可能會認為他的功勞不僅僅如此,不能讓一塊小小的其力就能打發了他,並且韓信他的軍隊可都是精銳,都是歷經過大小爭戰,再加上韓信他高超的指揮作戰能力,他認為他是可以來脅迫劉邦,但是最後他卻被呂后給弄死了,其實劉邦是很害怕的,害怕這些人握著兵權來威脅他。



總結

劉邦剛剛建立大漢王朝就要屠殺那麼多的功臣,其實他是為了他自己的需要,他自己心裡面的嫉妒心,也很害怕這些工程們的功高震主。


經濟戰略


劉邦的創業團隊,本質是股份制的合夥人團隊,從最早擁立他為沛公的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人,均是沛縣老鄉,後來征戰天下,擊敗項羽的戰爭中,得到了梁王彭越、齊王韓信、九江王英布等異性王的援助,從而一統天下。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劉邦稱帝時已經56歲,五十而知天命,而這些軍隊將領、異性王都是擁兵自重、戰爭死人堆裡出來的猛人,一天不除掉這些人,大漢的江山將不得穩固,劉邦的兒子們,普遍年幼,劉邦擔心百年之後,自己的兒子無力招架,只得自己親力親為替他們掃除後患。

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的部將不反叛,因為李世民在創業之初,他老爹已經是唐國公,說白了,這些將領都是來幫他家打工的,而不是合夥開公司的,威望可以鎮住他們!這跟劉邦的情況很不同!

劉邦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弦外之音就是他綜合能力最強,所以能得天下。所以在漢朝建立之後,每次征討異性王,他都是御駕親征,通過戰爭可以進一步掌握軍隊,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歷史進程來看,分封諸王本來就是歷史的倒退,秦漢都是以郡縣制治天下,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所以劉邦部下的反叛,既有劉邦自身的原因,也有異性王自保起兵叛亂,更是歷史大勢所趨!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夜闌風未靜


平心而論,劉邦晚年的部下反叛在歷史上講並不算多。基本上就是英布和陳豨的作亂。英布是被漢高祖逼反,陳豨是因為受到懷疑而造反。

因為漢朝初期實行的是典型的強人政治,無論是劉邦還是呂后,他們依靠的既不是強大的軍事實力也不是成熟的官僚隊伍。他們憑藉的是個人的威望和影響力,劉邦憑藉功最高、德最厚被諸侯擁戴為天子,他也憑藉這一點威懾眾臣。呂后憑藉著高祖髮妻的身份和太后的威嚴,有效地壓服了各地的劉姓諸侯。就好像燕王盧綰聽說有人向天子造謠說自己謀反,惶恐之中就投奔了匈奴。幾年後回心轉意,回朝贖罪聽說高祖殯天,呂后當政,就又回到了匈奴。這就是典型的被威勢所攝,自亂陣腳。而這樣的強人政治也有其弱點,就是其身故前後往往會有人反叛。劉邦生病,陳豨反叛,呂后驟亡,陳、周起兵。這就是強人政治之後的繼任者無法延續其威勢導致的。

劉邦在統御天下的過程中實際上摻雜了過多的個人情感。比如分封自己毫無治國能力的哥哥為代王,還將曾經屬於韓信,能征善戰的陳豨派為相國,自然就會招致動盪。在漢高祖懷疑到陳豨和英布時,出於對高祖威懾的恐懼發兵也屬情理之中。所以,才會在漢高祖生病時舉兵造反。


經典守望者


劉邦晚年,快死的時候,已經是疾病纏身了。

他的病嚴重倒什麼程度呢?

不願意見任何人,只要見人他就會莫名的煩躁。

為此他還特意下了一道詔書。

詔書的內容就是沒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能去見他,否則一律殺頭。

不見人的劉邦到底在幹什麼呢?

躺在床上和太監廝混。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英布反叛了。大臣不得不去見他。

這可是關乎到大漢江山安危的大事件,

像蕭何,曹參這種朝中重臣還是不敢擅自去找劉邦的,因為他們只有一個腦袋。

這時候樊噲跳了出來,他去找劉邦了,去他孃的,殺頭就殺他,總比躲起來當縮頭烏龜強。

還有一個樊噲敢找劉邦的原因,就是他們是親戚。

樊噲推開了劉邦的大門,後面蕭何,曹參也跟著進來了。

這時只見劉邦躺在太監身上,閉目養神呢。

樊噲大聲叫醒劉邦,說劉邦道,你看看你現在這個熊樣,整天和太監廝混在一起。

那裡還有當年我們一起起義時候的朝氣,過去的皇帝去哪裡了?

如今英布已經反叛了,你倒好不知道去平叛,一直在家裡誰也不見,你到底想幹什麼?

劉邦被樊噲這麼一說,他笑了。

是呀,這樣墮落下去也不是辦法,出了問題還是要解決的。

劉邦竟然帶病親征了,在平叛英布的時候,他重了箭,受了傷。

本來身體就不好的他,在加上箭傷,

可見,當時他的身體糟糕到什麼程度。

這只是他死亡的一個因素。

在一個就是關於廢立太子的事情,他想立劉如意為太子,可是大臣都反對。

太子他沒有換成,劉邦又窩了一肚子的火氣。

這就又導致另一個問題,

他知道自己馬上就快死了,死後劉如意怎麼辦?

會不會遭到屠殺,這件事他也要做安排呀。

可是,偏偏這時候又傳來了,他的好基友盧綰反叛的消息。

這是劉邦難以承受的,從小玩到大的好哥們,可以說劉邦對盧綰不薄,當初他頂住所有的壓力來封盧綰為王,他致死都不相信盧綰會反,可惜事實證明盧綰確實是反了。

以盧綰當年的軍功,怎能比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人,劉邦對他就是偏袒,可是,他最終還是反了。

於是,劉邦派了樊噲去平叛。

樊噲還沒回來,劉邦就聽說等他死後,樊噲要聯合呂后殺了他的愛子劉如意。

真是怕什麼來什麼?

估計劉邦聽到這句話後,要吐一口老血的。

沒辦法他又派周勃,陳平去殺樊噲。

就是這麼多事趕在了一起,劉邦徹底垮掉了,他也沒見到樊噲被殺,盧綰被平就死去了。

劉邦定國是一把好事,治理家事,真的是一團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