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運十飛機,吸取教訓,幾十年的爭論該劃上句號了!

這些年來,網友們圍繞運十飛機的爭論充斥網絡,爭論十分激烈,說什麼的都有,但主基調是為運十當年下馬感到可惜,認為運十的下馬對中國航空工業產生了無可挽回的影響。

在我看來,站在今天的角度,當年放棄發展運十確實非常可惜,耽誤了幾十年的時間,直到本世紀初才重新著手搞大飛機,良好的機遇也錯過了。因為在這幾十年裡,美國波音快速發展、歐洲空客橫空出世,幾乎將全球航空市場分割佔領完畢。今天的歐洲空客已經完全能與美國波音飛機分庭抗禮,而幾乎與歐洲空客同時出現的中國運十,卻被無端的放棄了,今天能看到的僅僅是一架展示用的飛機,確實令人感到十分可惜。


對運十飛機,吸取教訓,幾十年的爭論該劃上句號了!

1980年運十飛機首飛成功


當年運十首飛上天時,我還剛上初中,那天從學校閱報欄中看到《中國青年報》報道運十首飛成功的新聞,還配發了相當清晰的圖片,當時心裡感到非常高興,心想中國終於有大型噴氣式客機了。

我從小在軍隊長大,受父親薰陶,也算是個軍迷。早年隨父親在軍隊時,最喜歡去的地方是部隊的圖書閱覽室,當時父親部隊有個週六晚才開放的圖書室,部隊家屬也可以去,在那裡可以看到很多市面上見不到的書報刊物,包括軍事刊物,如《解放軍畫報》《解放軍報》等等,我幾乎每個週六都去閱讀,感到非常充實。有時部隊放映軍事訓練教學片,只要不是保密的,部隊也允許家屬觀看,我也時不常的去蹭一把。後來隨父親到地方後,在當地一處風景區首次見到了《航空知識》雜誌,當時這本雜誌價格是兩毛錢,粗略一翻,內容都是我非常喜歡看的,我真是想不到世界上還有這麼好的東西。此後我便與《航空知識》以及後來得《艦船知識》《兵器知識》等結了緣分,幾乎每期都看,父母每月給的幾個零花錢全用在購買這些雜誌上了。從這些刊物中,我知道了很多,馬馬虎虎算得上個“軍事通”,直到現在,當年的好友聚到一起,酒酣耳熱之際,天南海北的還要談論一番軍事發展。所以,運十出現後,我還是非常關注的。


對運十飛機,吸取教訓,幾十年的爭論該劃上句號了!

運十飛機在西藏試飛


通過新聞報道,得知運十首飛成功後,又相繼進行了很多試飛,包括運送救災物資到西藏,整體運用也算是成功的。後來看到一篇文章,也是在《航空知識》看到的,說是生產廠家組織了一批人,應該是廠內的員工和親屬,以乘坐運十飛機(當時國人坐過飛機的極少)為名,試驗緊急情況下組織乘客快速離機的報道,內容非常有趣,但在這裡限於篇幅,不多談了。此後,關於運十的報道越來越少,人們對運十的關注也似乎越來越低,直到多年以後,才傳出了運十下馬的確切報道。

在當時情況下,普通人是無法瞭解到運十下馬的內幕,況且當時國家也在進行國有企業(當年叫“國營企業”)改革,在調整、改革、整頓、提高“八字”方針的影響下,下馬的大項目很多,包括後來陸續披露的直7等軍事項目。至於運十,在當時的情況下,似乎也很正常,當時也沒感到有多麼惋惜,下馬就下馬吧,也許它不合適中國當時的國情。

再談到運十時,已經是上世紀末期本世紀初,隨著國家發展,發展大飛機的呼聲再度興起,而期間中國與西德(德國)、美國的大飛機合作也相繼失敗,自行研發也是困難重重,當年運十的命運再次引起國人的關注。此後,國家陸續上馬了一系列大飛機項目,包括中小型科技、大型運輸機、大型客機和大型水上飛機等,現在這些項目大都已結出碩果,很多項目在前兩天的國慶70週年閱兵式上都有所展示,這都是令人高興的事情。今天談到運十,我倒有幾點看法,在這裡和廣大網友討論一下:

第一,運十是中國設計的第一種大型客機,對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毋庸置疑的。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運十是真正的我國自行研製的噴氣式客機,用今天的話來說,是擁有完全的知識產權,而不是什麼仿製品,用不著為運十飛機找爹尋爺。在網上,針對運十的出現,確實有很多說法,包括利用巴基斯坦一架在新疆出事的飛機殘骸仿製波音707、利用中美關係解凍後購入的波音707仿製等,這些可能也有依據,但充其量將其作為參照機型。外觀類似波音707的機型有很多,包括美國的DC8、蘇聯的伊爾86等,說運十是波音707的仿製品是不正確的。運十試飛後不久,波音公司曾對運十飛機進行過考察,否認了運十是波音707的說法。至於運十的消失,也有很多說法,其中有個說法是“運十是‘四人幫’的產品”,這一說法真是荒誕不經,當年“四人幫”處於中國核心地位,負責的工作多了去了,問說這句話的人:是不是凡是“四人幫”參與負責的工作都必須下馬啊?這一說法肯定是不切實際的。運十的消失,很大程度只能說是受制於國家的財力,以及對航空產品研發經驗的短缺。


對運十飛機,吸取教訓,幾十年的爭論該劃上句號了!

波音707


第二,運十還遠遠沒有達到成熟的地步,運十成功確實是中國航空工業的里程碑成就,但在當時恐怕還沒有達到能投入商業運行的地步。近年來我對民航發展比較關注,對民用飛機技術上的複雜性有所瞭解,儘管僅僅是皮毛,但也感到發展民機需要攻克的難關很多。記得前些年從《艦船知識》上看到一篇回憶文章,是回憶中蘇友好時期中國引進21型導彈艇的,文章有句話記得很清,那就是在該艇國產化過程中“導彈艇使用的每一種材料、成品都建立了相應的生產線”。


對運十飛機,吸取教訓,幾十年的爭論該劃上句號了!

中國引進蘇聯的21型導彈艇


運十飛機肯定比21型導彈艇涉及到的材料、成品要多得多,要全部國產化必定需要鉅額的投資。從後來各種渠道披露的情況看,有說法稱“只需要人民幣5000萬元”,運十就能完成,並且在短時間內製造出16架供應中國民航,我對這一說法很難相信的。至於5000萬是多是少,說實話,5000萬元在今天不算什麼,但在當年卻是一筆巨資,當時國家經濟非常困難,成千上萬的待業青年回城、大批國企發不下工資、數不清三線建設遺留問題、市面上飛漲的物價等,需要解決的問題多如牛毛,用錢的地方非常多,國家拿不出5000萬元也很正常,“家有三件事兒肯定只能先辦最當緊的”,我們不能站在今天看待過去。況且運十配套的渦扇8發動機、電子設備都尚未成熟,要想批量生產不僅要鉅額研發費用,還要建立相應的生產線、熟練的員工隊伍、眾多相關產品配套廠家等等,區區5000萬元肯定是不行的,充其量是隻能使試飛工作保持下去。

第三,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今天我們國家發展已經進入正常軌道,還是應該從運十中充分吸取教訓,關注中國民機的今後發展。運十的教訓確實非常慘重,飛機下馬了,隊伍解散了,上海飛機制造廠為運十準備的材料,也被作為用來訓練員工打鉚釘,為中美合作生產麥道飛機做準備,整個運十大型客機研製就此劃上了句號,這是我們需要吸取的主要教訓,這也說明當年我們對發展航空工業的長期性、複雜性缺乏必要的認識。飛機下馬了,但隊伍應該保留,至少部分隊伍應該保留,繼續從事航空產品的開發工作,為大飛機的再度上馬做準備;整機雖然下馬了,但配套設備如發動機、電子設備的研製應該繼續,這些產品都是需要長期投資的,但這些我們沒做到或做的不多。從現在披露公開的情況看,我們發展殲10戰機用了18年時間,發展殲十戰機配套的渦扇10發動機,直到殲10飛機服役還沒搞完,當年運十飛機下馬後的收尾工作確實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目前,運十的很多情況已經有結論了,各方爭論也持續了很多年,確實是到了該劃句號的時候了。

轉眼工作已經30多年了,當年的運十夢已經成為遙遠的回憶。這三十年來,因為工作原因,出差乘坐過美國波音客機、歐洲空客客機、俄羅斯客機等等,唯獨沒有乘坐過國產飛機。在乘坐過的飛機中,最多的還是波音737,這種飛機在中國已經形成龐大的機群,就個人感受而言,這種飛機確實不錯,機身寬敞、坐椅舒適,歐洲空客的飛機水平也與波音差不多。麥道飛機也坐過,記得有一次從海南美蘭機場到深圳機場,乘坐的就是麥道飛機,這種飛機離地面很低,是從機尾上飛機的,機身比較狹窄,顯得比較擁擠,沒有波音飛機舒適。據說這種飛機機輪設計對地面的壓強比較大,在上海生產時專門進行了改進。

乘飛機多了,見到的各種機型也越來越多,2000年左右,到南方出差,飛機在深圳偶停,滑行中意外見到了波音747,這種鉅額客機突如其來的闖入了我的眼簾,其巨大的身軀令我震撼,當時身邊有人說這是一架美國航空公司的飛機,不過目前國內也從美國購入不少。後來在首都機場,見到的波音747更是“多如牛毛”。我出差都是在國內,乘坐的都是中小型飛機,沒有機會乘坐波音747,當時我對能夠乘坐波音747的人是充滿了羨慕啊!


對運十飛機,吸取教訓,幾十年的爭論該劃上句號了!

波音747


還有一次令我感到震撼的是見到了俄羅斯伊爾86客機,喜歡航空的我對這種客機並不陌生,在書上、網上已經見過不知多少回了,知道當時中國新疆航空公司從俄羅斯租借了不少,但真正見到實物還是感到震撼,這種飛機也是寬體客機,其巨大的身軀特別引人注目,可惜在蘇聯解體後,昔日規模可與歐美相提並論的俄羅斯飛機工業在“民主化”浪潮的衝擊下,輝煌已經走到了盡頭。這一反一正兩個典型,說明了兩個國家的興衰歷程,更說明了一個道理,也就是我給本文定的主題:少爭論,多幹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