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感恩馳援武漢刷屏網絡:教會孩子感恩,是父母的必修課

最近有一條疫情新聞刷屏網絡,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又暖了很多人的心。汶川村民100噸蔬菜馳援武漢,6輛大貨車日夜兼程跨越1300多公里將蔬菜送達武漢。車上的橫幅更是讓人動容:汶川感恩您,武漢要雄起。

汶川感恩馳援武漢刷屏網絡:教會孩子感恩,是父母的必修課

2008年汶川地震,有100多人送往武漢免費治療,得到了武漢各大醫院醫護工作者的精神照料。2020年,武漢疫情爆發,時隔十多年年,汶川人仍然沒有忘記武漢當年的救助。你投我以桃,我報你以李,汶川村民感恩之心長存,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學會感恩,也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修課。作為父母,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更不應該缺少感恩課,培養孩子的感恩精神。

汶川感恩馳援武漢刷屏網絡:教會孩子感恩,是父母的必修課

懂得感恩的孩子更樂觀,更容易獲得幸福

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積極樂觀的,而這正是我們過好這一生最寶貴的精神品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糟糕的事兒。而心懷感恩的人在遇到困境時,總是會往好處想,總是能看到美好的一面,看到未來的希望。讓事情變得糟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如何對待它。心懷感恩,往好處想就是最好的應對方式,可以讓我們不管在何種境況下,都更容易獲得幸福感。

汶川感恩馳援武漢刷屏網絡:教會孩子感恩,是父母的必修課

懂得感恩的人往往能夠與別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我們的幸福的和痛苦都來源於人際關係。從我們每個人出生開始就處在人際關係之中,我們與父母的親子關係,我們與同學的同學關係,我們與老師的師生關係,還有婚姻關係,朋友關係等等。我們的一生都不開關係,都在處理關係。

在人際關係中帶給我們痛苦和煩惱的,往往就是我們覺得別人很討厭,別人不好,所以自己很無辜,很委屈。事實上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更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更容易記住別人不好的事情。在心理學上這叫“負面偏好”,就是我們更容易記住壞事情,這對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維護是非常不好的。

而懂得感恩的人總是更容易記住別人的好,更容易理解別人。而懂得換位思考就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關鍵要素。

心理學家艾麗卡.雷斯切爾博士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一書中寫到:

感恩就是常往好處想,無論人或事是什麼樣子。操練感恩可以緩解焦慮和抑鬱,改善心智、情緒和身體健康。感恩還能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人際關係是幸福的第一要素。

作為父母,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渴求,一定是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幸福、快樂的度過一生。而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精神,就是我們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汶川感恩馳援武漢刷屏網絡:教會孩子感恩,是父母的必修課

培養孩子的感恩精神,要從小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開始,日復一日,養成習慣。

我們可以這樣做:

1、從教會孩子養成說“謝謝”的習慣開始。

這不是客套,也不是為了有禮貌,而是發自內心的感謝別人,哪怕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哪怕只是別人的舉手之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就是要從小事開始,讓孩子學會感恩別人。

父母以身作則,經常對孩子說“謝謝”,對家裡的其它成員說“謝謝”,樹立好的榜樣。兒童學習的最大特點就是模仿性,特別喜歡模仿身邊的父母,看父母如何做。所以,我們要先做給孩子看。早晨起床,發現孩子幫我們接好了一杯刷牙的水,還幫我們擠好了牙膏,笑著對孩子說“謝謝”;吃完早飯,孩子幫忙收碗筷,跟孩子說“謝謝”;孩子幫我麼拿了一下水杯,跟孩子說“謝謝”……當我們這樣去做了以後,你一定會發現,孩子也學著你的樣子,總是會對你說“謝謝”。

語言會內化,日復一日,說了一次,2次,100次,1000次的時候,語言就會變成一種精神,一種習慣。

汶川感恩馳援武漢刷屏網絡:教會孩子感恩,是父母的必修課

2、在與孩子談論一個人,一件事的時候,總是引導他去發現那美好的一面,去回想那些美好的記憶。把這變成一種習慣。

記得小晗晗剛上幼兒園那會兒也哭過,傷心過,也分離焦慮過,也不想上幼兒園。有一天,放學回家,他特別開心的跟我說,他有了好朋友。我就問他兩個人是怎麼變成好朋友的,他說,那天下午睡完午覺他就特別想媽媽,就開始掉眼淚。那個小男孩,就跟他說,你不要哭,放學的時候你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我們一起去玩吧,玩一會兒你媽媽就來了。於是,他就不難過了,跟那個小男孩一起去玩了,很快就放學了。

後來,遇到其它跟小朋友們鬧矛盾不開心,不高興的時候,我總會跟他說起這件事,總會跟他說起他之前跟我講過的那些小朋友們在一起開心的事情。他就會覺得其實他的同學都很好,都很可愛,每一個人都是他的朋友。幼兒園3年他都過的很開心,有很多好朋友,雖然也會被抓傷,也會被推倒擦破膝蓋,也會有煩惱。

我們要在一件件的小事中,給予引導,幫助孩子從小擺脫“負面偏好”的心裡習慣。多發現別人的優點,多看見生活的美好,快樂才會更多一些。

汶川感恩馳援武漢刷屏網絡:教會孩子感恩,是父母的必修課

3、教會孩子“投桃報李”,用自己的行動去回報別人的善意和幫助,用自己的行動給別人以幫助和善意。

2020年的汶川村民用自己的行動回報武漢當年的幫助,2012年的武漢用自己的行動幫助了汶川,表達了最大的善意。其實,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行動起來,詮釋感恩與幫助。孩子小的時候,在公交車上總會有書叔叔阿姨給他讓座,那孩子長大的時候也要學會給爺爺奶奶讓座;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養育我們,當父母老去的時候,我們照顧他們;在我們特別忙碌的時候,有人幫我們到了一杯水,在別人忙碌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忙跑個腿……

我們記住了別人的善意和幫助,我們也會給別人善意和幫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付出自己的愛,也得到別人的愛,這就是平凡生活裡的詩和遠方。

4、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講述一些相關的故事。孩子們是最喜歡聽故事的,而且在具體的故事中,更容易理解我們所要傳遞的東西。孩子會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感悟,比大道理更有效。我們可以講述書中的故事,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自己的故事,家族的故事。告訴孩子,我們是怎麼做的,別人是怎麼做的。他會思考自己該怎麼做。

汶川感恩馳援武漢刷屏網絡:教會孩子感恩,是父母的必修課

“魚知水恩,乃幸福之源”。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作為父母,我們一定不能讓孩子的成長路上落下這重要的一課。

我是晗晗媽,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8歲男孩的媽媽,也是職場達人。歡迎關注@小晗晗愛閱讀,與你分享我的育兒故事,我的成長經歷,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做優質父母,遇見更好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