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真寶誥(註解)

七真寶誥⑴

志心皈命禮

道先一炁,世顯七真⑵。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轉還丹之訣⑶。甘泉潤物,變朽回春⑷。金骨仙姿,得四言而契道⑸。衛州變化,坐十載以成真⑹。壁間墨跡之非凡,雪竹月松之姿異⑺。三井有多生之記,一時著顯化之功⑻。磻溪六年,龍門七載⑼。道功備而名聞時主,丹符錫而掌握神仙⑽。石上談玄,空中飛蓋⑾。元主屢宣而問道,甘霖刻日以濟民⑿。早窮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訣⒀。卦圖斯演,至道大成⒁。清靜散人,探玄得道⒂。蓬萊仙路,億劫獨持⒃。慈悲救苦,全真祖師⒄。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⒅。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君⒆。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⒇。長春全德神化明應主教真君21。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22。太古廣寧通玄妙極真君23。清靜淵真玄虛順化元君24。七真演化天尊25。

[註釋]

⑴七真:為王重陽祖師之七大弟子,即馬丹陽、譚長真、劉長生、王玉陽、邱長春、郝太古、孫不二。又稱“全真七子”。

⑵道先一炁,世顯七真:世,在……的時候。按《道藏卷三·三才定位圖》說:“大道始初發生乎一氣,一氣初為玄元始三氣。”故曰道先一氣。此二句可譯為:混元無極大道先是由一氣化生,至(北宋末)出現了全真七師。

⑶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轉還丹之訣:悟,徹悟。不到,不能表達形容的意思。此段本是一典故,言大定十年七月馬丹陽祖師於鄉人戰師飲於範明叔怡老亭,酒酣師題詩云:“抱元守一是工夫,懶漢如今一也無。終日吃杯暢神思,醉中卻有那人扶。”後重陽師自終南來,徑入怡老亭,戰師問:“布袍竹笠冒暑東來何勤如焉。”曰:“宿緣仙契有知己之尋。”既食瓜即從蒂而食,問其故曰:“甘從苦中來。”問從何處來,曰:“予從前所有醉中人扶植語,何以得知。”因問何名為道,曰:“五行不到處,父母末生時。”後馬丹陽師從重陽祖師,得祖師九轉還丹工夫。故此二句可譯為:“馬丹陽真人徹悟了重陽祖師五行不能表達形容的至理名言,得到了九轉還丹起死回生的長生秘訣。”

⑷甘泉潤物,變朽回春:

此二句乃為馬祖典故。陽馬祖居華亭,牆外有林檎一株,枯已久矣,四月四日,師從環汲水以沃之復活。因作異術記。芝陽道友崔公,閱其文疑其過情。遂於四月移竹兩叢,松一株於全真庵以移植,不時枝葉皆黃萎。崔啟師曰:“此松竹可活否?”師答詩云:“窗外不惟君子綠,庵前又喜大夫青”之句。遂令門人於知一,去其黃葉,以滌面水溉之,不旬日榮茂如初。故此句可譯為:“後來馬祖有了甘泉潤物,變朽回春的道法。”

⑸金骨仙姿,得四言而契道:此二句是譚處端祖師典故。言譚祖生而骨相不凡,後於金世宗大定七年聞王重陽祖師在馬丹陽家。徑往乞備門弟子。得到重陽祖師四句真言詩一首而契身子道。故此二句可譯為:“譚處端祖師生而骨相不凡,仙骨道資,並且得到了王重陽祖師的四言秘訣面契身於道。”

⑹衛州變化,坐十載以成真:此二句乃為譚祖成道顯化典故。言譚祖東遊抵陽武縣北,夜見北斗交換,星如車輪。及呼道眾觀之,其星尚如雞卵,動搖不定。久之復故,師念聖號甚勤。衛州淇門鎮石孔裡問師持念之故。師雲:“眾亦宜念,今歲當有大水之災。眾莫之省,是年河決……”後九年於黃縣盧山延真觀悟道成真。故此二句可譯為:譚祖在衛州顯道變化,靜坐了十年而成了道果。

⑺壁間墨跡之非凡,雪竹月松之姿異:此二句言劉處玄真人典故。言金世宗九年春於鄰居壁間,人所不及處得二頌,其墨尚濡。末句雲:“武宮養性真仙人,須作長生不死人。”是歲九月,王重陽祖師語其徒馬丹陽,長真自東而來,師與母但往參謁祖師,一見之問:“汝解壁間語否?”師不言,四人相視而笑,正所謂“目擊道存之妙也。”又言王重陽祖師愛其殷勤,美其專精,顧其神采之不群。乃嘆之曰:“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於黃塵。”故賜之詩曰:“釣罷歸來又見鰲,已知有分例仙曹。鳴榔相喚知予意,濯出洪波萬丈高。”時年劉二十三歲。故此二句可譯為“領悟了壁間墨跡之非凡真理,得到了王重陽祖師”松之月,竹之雪“之特殊讚譽。

⑻三井有多生之記,一時著顯化之功:此二句乃劉祖修行顯化典故。言劉師居洛陽市土地廟,不語三年。俄遷城東云溪洞,徒眾日集,忽指地雲:“中有井三。“鑿之,二丈餘得,下貫泉源。人問何以知之。曰:“曩世所居也二十年。”師指庵右馮氏園曰:“此吾身之緣。四十年後園之松柏死,炁水西流其,當不售而得之。”乃磨一碑埋於中。後果應驗。故此二句可譯為:劉祖在三井洞有使枯松復活的傳說,一時之間傳揚著真人靈驗顯化的深德厚功。

⑼磻溪六年,龍門七載:此二句乃邱祖在磻溪六年,居隴龍門洞修真七年之典(詳見七真傳)。故此二句可譯為:邱真人在磻溪河積功磨性經歷了六年,龍門洞內又坐了七年的真功。

⑽道功備而名聞時主,丹符錫而掌握神仙:此二句亦邱真人道成典故。備,完備。此處可理解圓滿的意思。丹符指皇帝賜給的敕書虎符,管領天下道教。

⑾石上談玄,空中飛蓋:此二句是說王玉陽祖師少年時一日偶至山中,遇一老人坐於盤石之上,呼之使來,預言,他日必揚名帝闕,為道教宗主之典和王重陽擲傘於空,而墜於王玉陽修行之雲光洞,賜玉陽為陽子號之典。

⑿主屢宣而問道,甘霖刻日以濟民:亦是王玉陽故事。元,並非指成吉思汗之元代,而是指帝王,即金王朝之帝王。金帝曾多次召玉陽問道。亦曾多次奉旨建醮,祈雨。

⒀早窮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訣:

此二句乃郝祖修道典故,據《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言郝祖少孤事母甚孝,夢神人示以周易秘義。由是洞曉陰陽律歷卜巫術。厭紛華而樂淡薄,隱德於卜筮之中,後“遂行之至岐山,遇神人復授以易之大義。十五年坐沃州橋下而不語。”故此二句可譯為(郝真人)早年曾徹悟了易道真言,晚年又寫了《太古集》一書,以卦圖敘述得道成仙的秘訣。

⒁卦圖斯演,至道大成:此二句乃郝祖典故,據《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言郝祖“二十二年居真定,升堂講演,遠近來聽者常數百人,有問答歌詩,周易參同演說圖像。”故此二句可譯為:(真人)用卦圖來演示至道。後大功告成矣。

⒂清靜散人,探玄得道:清靜散人,乃重陽祖師為孫不二真人所贈之號。探玄得道,言,垢面蓬頭,以穢汙而遠世魔……內修仙道外隱仙蹟也。故此二句可譯為:號清靜散人的孫不二祖師,遠避世俗探尋玄理而得悟至道。

⒃蓬萊仙路,億劫獨持:此二句為孫不二祖師修道典故。據《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言,孫祖“奄然而化,香風散漫,瑞氣氤氳,竟日不散。時丹陽居寧海環堵中,聞仙樂駭空,仰而視之,見仙姑乘彩雲而過,仙童玉女旌節儀仗擁導前後,府而告丹陽,吾先歸蓬島矣。”此二句可譯為(孫不二真人)在蓬萊仙路上。獨立諸真之鰲頭。

⒄慈悲救苦,全真祖師:此句可譯為:(如此)慈憫悲同且濟苦百姓,被號封為全真道教的祖師。

⒅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據《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及《金蓮正宗》:“大元六年巳已正月褒贈丹陽抱一,無為真人。後改動為此封號。馬玉,初名從義,字宜甫,一名鈺字玄寶,號丹陽子。漢代波將軍援之後,本扶風人,五代兵亂遷寧海。世業儒,祖覺,字萃叟,至孝,通五經,父師揚,字希賢。儀觀秀偉,沉靜有度量,以孝義稱。母孕夢麻股賜丹一粒吞之,覺而分瑞,太宗天會元年五月二十日生。師兒時常誦乘雲駕鶴之語,及長為儒而不樂進取。後師重陽祖學道。”

⒆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及《金蓮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巳已正月褒贈長真雲水蘊德真人。後有所動為此封號,譚祖名玉字伯玉後名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乃王重陽祖師所授之也。世為寧海人,金太宗天會元年三月一日生,生而骨相不凡,六歲偶墮井,其家人急救之,則安坐乃上出之,無所傷。世宗大定七年聞王重陽祖師在馬丹陽處,徑往乞備門弟子。

⒇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及《金蓮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巳已正月褒贈長生輔化明德真人。後改動為此封號。劉祖名處玄,字通妙,長生其號也。金熙宗皇統七年七月十二日生於東萊之武官莊。其先九世,孝友相繼。宋太宗太平興國間朝廷旌其門閭特免本郡諸役……母王氏夜夢白衣翁平出西南指之,有玉樹而四枝各有一金葉。令取其一曰:“他日異人,意將取之。”葉自墜於手,視之則金蟬飛起而復投於口中,翁失所在。十月三日師乃生,是夜紫氣二道,從太基山橫貫其家,師自幼而孤,事母以孝聞。後師王重陽祖師。

21長春全德神化明應主教真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及《金蓮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巳已正月褒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後改動為此封號。邱祖名處機,字痛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人,世為顯姓。金熙宗大定六年,師甫十九居昆嵛山間,聞重陽師子寧海全真庵即往師焉。

22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及《金蓮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巳已正月褒賜玉陽體玄普度真人。後改為此封號。王祖名處一,寧海東牟人,玉陽其號也。金熙宗皇統二年壬戌三月十八日,母周氏夜夢紅霞繞身驚寤。是日乃生,甫七歲,嘗氣絕仆地,移時方蘇。母驚問:“汝何為而若是?”曰:“但知熟寐,不知其他。”師因悟生死之理。弱冠或告以婚事,笑而不應。世宗大定八年師在文登牛仙山庵居,人告以王重陽祖師到,即詣全真庵請為門弟子。

23太古廣寧通玄妙極真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及《金蓮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褒賜廣寧通玄太古真人,後改為此封號。郝祖名大通,字太古,寧海人,廣寧其號也,金熙宗天眷三年正月初三生。世為宦族,少孤事母甚孝。夢神人示以周易秘義。世宗大定七年王重陽祖師至寧海,見其資稟事古,所習不凡,遂以背坐之機,感發之,翌日晚於朝元觀付二詞。言下領悟,如走萬里迷途一呼知返。八年三月從祖師。至昆嵛煙霞洞請列門弟子中而求法焉。祖師乃名之曰璘(lín),道號恬然子。

24清靜淵真玄虛順化元君: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大元已已年正月褒賜清靜淵貞順德真人。後改動為此封號。孫祖名不二,號清靜散人。寧海毫族孫忠翊(yì)之幼女也。金太祖天輔二年戊戌春,母夢七鶴舞於庭,一鶴漸人懷,覺而有娠,至已亥正月五日乃生。生而聰慧,柔淑真懿(yì)之態,挺乎自然。世宗大定七年丁亥重陽祖師自終南來化宜甫,洎(jì)仙姑人道,構全真庵以居之,夫妻敬之若神,事之若君。

25七真演化天尊:

為全真七子合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