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正心態,把握方向,合理配置:論普通投資者理財的正確姿勢

為什麼說對絕大部分人而言,都需要一個靠譜的投顧呢?

從投資理財習慣方面看,中國人說起投資理財,經常有種特別複雜的情感。很多人在有房有車之餘還有些積蓄,希望通過投資實現財富增值。但面對如何理財的問題時,大家往往都很焦慮。什麼時候買、什麼時候賣?如果不存銀行的話該怎麼辦?就像一個人站在足球場上,不琢磨如何踢好球,眼睛反而總是看著記分牌,又怎麼能踢好球呢?結果當然重要,但沒有好的過程,好的結果也很難實現,只有掌控了比賽的過程,才能提高結果的勝率。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形成一套靠譜的投資框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難點不在於明白投資是什麼,而在於是否能夠至始至終堅定的執行。大多數人往往要在別的地方交了許多學費和智商稅以後才能有所體悟。儘管如此,以下六點還希望與投資者共同分享。

一、認識自我,相信專業的力量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閒”,李宗盛的《凡人歌》道盡了芸芸眾生的真意。認識自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投資這件事上,如果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和訓練,大多數人只是普通人,但很多人卻往往不能意識到這一點。當面對林林總總的金融產品而焦灼、不知所措時,很多人知道自己水平有限;但很快他們就忘記了,認為可以靠運氣好、學得快、消息靈通、比別人聰明而獲得收益,反正是不接受自己只是個不懂投資的普通人。行為金融學將這種情況稱為“過度自信”,中文裡的成語或許該叫自作聰明。

曾經有一項著名的實驗,讓會開車的實驗者評價自己的駕駛技術如何?結果90%的人都說自己高於平均水平,很少有人覺得自己低於平均水平。生活中,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在大部分事情上肯定能超過平均水平,在投資上也不例外,但這恰恰是我們需要要避免的第一個錯誤。

放棄幻想,接受自己是普通人這個事實。既然術業有專攻,在投資這件事情上就應該相信專業的機構、專業的投顧的建議,而不是自己在一次次失敗的嘗試中逐漸喪失信心和投資的樂趣。這方面成熟市場的投資人顯然更為理性,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2019年基金持有人跟蹤調查報告顯示,一級基金購買渠道方面,除了僱主支持退休計劃外,約50%的受訪家庭通過投資專家購買基金。

擺正心態,把握方向,合理配置:論普通投資者理財的正確姿勢

二、謀勝還是謀不敗

先謀勝,還是謀不敗?對普通人來說,投資不是為了進攻,而是為了防守。之所以有太多人對投資抱有過高的期待,是因為他們希望投資能改變命運。一夜暴富是個根本性的幻覺,指望用投資改變自己命運的人,99%是幫別人改變了命運。

投資不能幫你進攻,但能幫你防守。在人的生命週期當中,收入曲線大體上是先少(工作初期)後多(工作中後期)再少(退休期),這與支出的需求曲線不完全匹配。在收入高的時候有所積累,用於收入少時的消費,在經濟學中被叫做跨期替代效應。防守的意思就是讓積累免受通貨膨脹的侵蝕,使它在需要動用的時候,仍然具有獲得時至少一樣的購買力。普通人最應該端正的對投資的態度,就是調整為防守心態,底線目標設定在戰勝長期通脹水平。

這場防守戰不是一時一地能打完的,將持續你成年以後的一生。

三、切勿談股色變

不要談股色變,一定要坐上股市(權益)這張大牌桌。我們始終相信,人類文明會不斷進步,科技的發展、消費的升級,都會體現在經濟成長的方方面面,最終還將體現在股票(權益)資產上。在股票市場上,如果你選擇做時間的朋友,秉承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理念,那麼坐上桌子就不會是零和遊戲,而是共同發展。放到桌子上人人有份的錢,是股市指數長期中的平均收益率,而波動是每年、每月、每星期、每天、每小時、每分鐘、每秒鐘的上上下下。如果漲你就追,跌你就拋,追漲殺跌,很快就會被大魚吃掉。要拿到桌子上屬於你的錢,首先要坐得住。時間是普通投資人惟一的優勢。

耶魯捐贈基金是世界聞名的機構投資者,常年在美國捐贈基金的收益排名中名列前茅。其基金管理人大衛·斯文森曾經講過,現在金融市場競爭太過激烈,只有具備兩個條件的投資者才有資格去追求超額收益:第一是研究特別深透,第二是投資週期特別長。

耶魯大學是個永續機構,校產基金的投資週期與耶魯的支出需求相匹配,其投資週期在市場上是最長的那一類。研究透、坐得住,他就能拿走市場放到桌子上的錢,還能把那些坐不住的玩家們的錢也拿走。前者叫作貝塔,就是市場給你的錢,後者叫作阿爾法,就是你贏對手的錢。

作為普通人,跟專業投資機構相比,無論是時間、精力、能力、信息流,甚至機器設備都不具有任何優勢。所以研究這件事應當選擇一個靠譜的投資顧問幫你來做。這場軍備競賽中,普通人應當做好一件事,就是坐得住。

正如校產基金的投資週期與耶魯大學的生命週期匹配,你的投資週期要與你的生命週期匹配。巴菲特說得好:基準又不能當飯吃。切勿談股色變,除非是極端規避風險的投資者,否則還是需要你適當在股票資產暴露敞口。

擺正心態,把握方向,合理配置:論普通投資者理財的正確姿勢

四、拯救負利率:生息資產

負利率可能是全球金融和經濟界未來最重要的方向。負利率已經是現實,而且從現在的趨勢看幾乎要成為主流。從幾年前開始,負利率從不可想象到變成現實,到今天在歐洲、日本,佔到全世界接近三分之一GDP總量的經濟體裡變成常態,再到美國總統特朗普強力要求美聯儲向歐洲負利率看齊。所以,利率在現實中可以是負的,它就擺在那裡。

講道理,利率不應該是負的,但是這麼離奇的事情就發生了。儘管爭議多多,例如扭曲金融資產定價、扭曲投資行為、增加了更多的不確定性,諸多負面影響不一而足,但歐洲央行前任行長德拉吉在其告別演講中仍然篤信負利率的貨幣政策的合理性,而且繼任者拉加德似乎對此也表示贊同。

今天,全世界離負利率最遠的主要經濟體就是中國。中國當前是利率最高的主要經濟體,是全球負利率大潮下幾乎唯一的中流砥柱。從大勢上,瑞信董事總經理陶冬認為,應該趁現在部分資產還有合理收益的時候儘快鎖定長期穩定收益,不要糾結現在的收益比過去已經低了很多,生態環境已經變了。我們認同他的邏輯,現在的投資收益確實不高,卻有可能是未來很長時間內最高的。

能和負利率戰鬥的,是生息資產。大家過去普遍以為買房子可以收房租,其實這是基於房地產黃金上漲週期的一種誤判,一旦房住不炒,這種邏輯的缺陷就暴露了。其實生息的方式有很多,波動生息(股指期權的結構化產品)、權益生息(股票指數+收益增強)、時間生息(債券債權)等等,尋找靠譜的生息方式是我們理財中始終都要追求的重要目標。

五、資產組合多元化

中國人資產組合的多元化嚴重不足。從多元化這個維度看,中國人的資產組合有幾個嚴重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過度配置房產。根據西南財大的研究,我國超過四分之三的居民財富配置在房地產上。很多人掏光上下三代人六個錢包,出得起首付就叫買得起房,房貸的事慢慢再說。這種行為本質上是寄希望於房價永遠漲,但這希望肯定有一天會破滅。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明斯基時刻,即泡沫破滅的時刻,美國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中已經經歷了明斯基時刻,中國如果繼續超配房地產,無疑也非常危險。統計顯示,如果將租金回報率類比股市裡的市盈率PE概念,即使不考慮折舊和地產稅,當前房地產租金的PE相當於55-60倍,是嚴重偏高的。疊加未來老齡化的人口趨勢,降低房地產的配置迫在眉睫。

第二個問題是跨區域的多元化不足。一個合理的組合當中必須要有境外資產,這並不意味著要去國外買房,而是指在投資顧問的引導下,引入全球領先的、低費率、長期業績優秀的良心基金,為合理化組合資產安排一個去處。雖然中國經濟佔了全球經濟總量的16%以上,但作為單一區域,其市場的漲跌仍然有局部性,配置全球的資產有助於風險的分散化和收益的多元化。風險的分散化是指當中國市場自身發生了風險時,其他市場可能波及較少,例如這次新冠疫情中,在中國的農曆新年當中,港股和富時A50指數都跌了6%以上,但同時間美股的跌幅只有就不到2%。收益多元化是指購買國內的股票基金,你可能持有茅臺、格力、騰訊這樣的藍籌股,但如果你還持有投資美股的基金,你可能就會持有蘋果、谷歌、亞馬遜、微軟的股票。這些國外的公司同樣是好公司,持有它們可以豐富收益的來源。金融業的對外開放還在不斷深化,隨著越來越多的優質海外管理人進入到中國,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可供選擇的策略和產品,來幫助中國投資者實現真正的全球化、多元化配置。

擺正心態,把握方向,合理配置:論普通投資者理財的正確姿勢

六、防範於未然

從這次的新冠疫情當中,我們看到了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後,大多數人普遍缺少應對的意識,這跟經歷得少有關。在投資理財中其實也同樣如此,風險意識不可缺少。最近幾年盲目投資P2P的教訓已經給不少的投資者上了一課,大家開始意識到依靠專業持牌金融機構的重要性,但在其他一些方面,可能仍然缺少必要的考量。

第一是認真考慮交易對手風險。什麼是對手風險,就是合約履約方的違約風險。舉例來說,當發生重大災難的時候,保險公司往往是最慘的,因為面臨著鉅額賠款的危險,應付不當可能會倒閉。所以每次美國將要刮颶風的時候,美國的保險公司都是戰戰兢兢、嚴陣以待。2017年的颶風哈維曾經讓美國的保險公司賠付200億美元,是美國曆史上保險賠付金額最高的颶風之一,可能接近保險行業利潤的1/4。因此,在配置保險產品的時候,要選擇實力雄厚的保險公司,避免對手方的違約風險。

第二是儲備一定量的黃金作為硬通貨。自從佈雷頓森林體系崩坍之後,黃金跌落了神壇,從貨幣變成了貴金屬。儘管如此,貴金屬的“貴”字還是體現了黃金不同於其他金屬的特徵。當發生風險事件時,黃金仍然是投資者第一時間選擇買入避險的對象。亂世買黃金這一刻板印象讓黃金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全球利率不斷下行的階段,黃金本身依然受到基本面的支持。


風險提示:本圖文及視頻所涉及的投資信息僅供參考,不作為具體投資依據!投資人應當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瞭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並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基金過往業績及其淨值高低並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