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真是一個讓人討厭的習慣

大王叫我來巡山,聽聽三刀侃大山。


酒席上有一種罰酒遊戲極富生活哲理,發人深省。不是遊戲人間的兩隻小蜜蜂啦。

而是,每人輪流報數,凡逢7、帶7和7的倍數不得說出,以擊桌代之,否則罰酒。同時,凡說出“喝”“你”“我”“他”幾字的也在被罰之列。

因數字被罰者均緣於反應不快,往往在所難免,而說犯禁那幾個字的被罰者則純屬多嘴。

在見到別人被罰時,絕對有人按捺不住下意識地叫喊“哈哈你輸了!喝!喝!”“你說喝字了!”“他說你字了!”“我沒說!”之類極易犯禁之語。

要想不被罰,就得強制自己守口如瓶,嘴巴裝拉鍊。

因為多嘴,是有代價的。


多嘴,真是一個讓人討厭的習慣

有時候,代價還蠻沉重的。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想當年司馬遷如若不多嘴替變節降敵的李陵辯護,便不會被處以腐刑;清廷的小太監在和慈禧太后下棋時,如不多嘴喊一聲“我殺老佛爺一匹馬”,便不至於惹出一聲“我殺你全家”的懿旨,累及許多條親人性命。魏晉時代,篡逆成風,萬一站錯隊,說錯話,便有殺身之禍。


歷史上最難當的官,諫議大夫當屬其一。專門向皇帝提意見,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人人都得是心理學家,否則不小心觸了逆鱗,不死也是半條命。


多嘴,真是一個讓人討厭的習慣


與此相反,竹林七賢的阮籍經常故意醉酒,一睡半個月,以致上級派來刺探他的人鑽不到空子。

阮先生的朋友,美男子嵇康修煉功夫就差了一些。鍾會奉命前來觀察他的政治態度,他正捲起袖子打著鐵,話說這項業餘愛好還蠻特別的。

再話說如果主客均緘默不語,相對無言,那也就好了,算是過關。然而,他最終忍不住問一句“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聽了這句清高的話,鍾會心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後來終於找機會把他殺了。


多嘴,真是一個讓人討厭的習慣


基於種種血的教訓,國人歷來奉行慎言。

孔子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石階之前立有青銅人像,他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荀子《勸學》中說,人們交談,有問有答,不問而告,謂之傲慢,問一告二,謂之多嘴。

話說如果當年竹林七賢在一起喝酒的時候,也玩上述那種罰酒令,嵇康就會懂得智者寡言,更懂得不能喝就閉嘴,就不會死於非命,鍾會就沒有機會……歷史就可能改寫,你我就可能不復存在。

所以呢。有的酒令,還是不能亂行。

您比方,舊時的店鋪,從來都不陳列貴重的貨物,店主們總是把它們收藏起來,只有遇到有錢又識貨的人,才告訴他們好東西在裡面。

做人也是這樣。藏而不露,謂之分寸。知而不言,謂之慎言。


多嘴,真是一個讓人討厭的習慣


慎言的最好防衛就是緘口。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道,都會遇到各種煩惱,但不可隨時掛在嘴邊。

雖然你有權利採取對別人訴苦的途徑來緩解自身的壓力,但更多的時候,保持沉默,才是一種自我消化和自我沉澱的過程。

不語,有時是大德。慎言,是一種修養。

打個比方,張三和李四是同事,平時有事沒事一塊喝喝酒,吹吹牛,辦辦小事,關係處得還算不錯。

張三新買了房子,李四前去參觀。李四像領導一樣揹著手,挑著刺兒:我說老張啊,你這背景牆誰設計的,土!一個字。兩個字,真土!這石頭怎麼能擺這裡呢?壞風水,真壞!這地縫,寬!真寬!這磚鋪的,顛,真顛!

你以為你是誰?馬後炮,不嫌事兒大的思維模式,讓人窩火。


多嘴,真是一個讓人討厭的習慣


如此看來,多嘴,真是一個讓人討厭的習慣。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好的言行似一縷陽光,照亮自己,也明媚他人。

不恰當的言論,不合時宜的說法,有時會像一把無形尖刀,在不經意間刺傷別人。

正所謂傷人的話,總出自溫柔的嘴。話一旦說出了口,就像離弦之箭,覆水難收。

你覺得的“沒有關係”“沒心沒肺”,恰恰是別人眼裡的“火上澆油”“站著說話不腰疼”。

有時候,在別人身上找茬兒,證明不了別人的愚蠢,往往暗示了自己的無能。

多嘴,真是一個讓人討厭的習慣

否定別人,潛意識裡是在安慰自己。

唯有心中播下善良和憐憫的種子,才能盛開清風徐徐步步蓮花。

話說本刀經常有滿火車跑嘴巴的表達慾望,話不足還與文補之,想想真是過分之極。

與同病者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