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農村往事--生產隊


隨州農村往事--生產隊


上世紀七0年至79年,我家下放在隨縣三里崗鎮尚店火石衝,記得那時的全稱叫隨縣三里崗區尚店公社紅巖大隊一生產隊。後來,三里崗叫大公社,尚店叫總支或叫管理區。現在,原隨縣變成了隨州市,原隨縣駐地城關鎮改在了厲山鎮,三里崗叫鎮,尚店則又變回了尚店村。

物換星移,回城已40年了。但小時候的農村往事,並沒有隨著時間的久遠而淡忘。相反地,時日越久,懷念越殷。

年紀漸大的緣故,遇到有經歷相似的朋友,我們就愛一起回憶那些農村往事。

我們隨州有個戶外老虎隊,每個雙休,就組織騎行。隊裡有個付九龍,年長我幾歲,我也姓付,我就叫他哥。他老家環潭,和三里崗毗鄰。高中畢業後,他在老家務農了一段時間,隨後參軍,在部隊一干就是十幾年,轉業後分配才又回到隨州。九龍哥愛咵,也愛寫。從農時、農事、農具、農舍到菜園的菜;從雞鴨貓狗牛羊,再到山上的野果,還有那些已經記不清或用書面語言表述不出來的林木花草、老物件……隔三差五地在微信圈發這些東西,有興致了,就寫一段。

九龍哥這幾天寫的是生產隊的建制、農村口糧、工分和分紅。

我清楚地記得,我家下放的紅巖大隊一生產隊的建制,和九龍哥文章裡寫的一模一樣;當時我們大隊的口糧標準是360斤每年每人;年底分紅的時候,我家沒勞力,每年倒欠生產隊近百元口糧款。下放九年多,回城時總共欠下近千元,當年覺得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回城幾年以後才還清。

這些過往和故事,在騎行隊裡都能引起共鳴。騎友們感慨地說,這些東西,有過同樣經歷的人,聊一聊都能清楚記起。

九龍哥時不時就寫,我時不時就轉上平臺,這裡特別說一句,這個系列,隨筆而為,想到某件事寫某件事,不是按年份順序下來的;有時是一件,有時是幾件,有時每天寫,有時隔一段時間,算作隨筆吧。

隨州農村往事--生產隊


《生產隊建制》

時下,生產隊建制已不復存在。現在的村民小組規模,基本就是當年生產隊架構。

當年的生產隊,隸屬於大隊管轄。其建制是:隊長1名;副隊長2個(人口較多、耕地面積較大的,還設有“三管隊長”;副職。)會計1名;婦女隊長1人;這些人員,組成生產隊領導班子。

“班子” 之外,被普通社員稱之為“領導”的還有:黨小組長、團小組長、基幹民兵排長、出納會計(或叫保管員)各1名。這些人,都有銜;因此都是生產隊裡的“頭面人物”。

生產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些組織建設的架構,層級分明,各司其職;領導和組織著生產隊各種農事勞作及政治活動。

隊長的職責,主管全面工作;兩名副隊長,一個配合隊長安排生產;一個負責副業工作。

“三管隊長”,有人戲稱為“牛屎隊長”。這源於,其職責主要負責隊上的耕牛管理、農具修理及肥料。

這樣算來,生產隊幹部真是不少。與時下大隊(村級)書記、主任“一肩挑”來說,的確太臃腫。

隨州農村往事--生產隊


《口糧標準》

商品糧戶口的人,拿上糧票或糧本+錢,即可換回口糧。

農村人,靠掙工分折算口糧。

那麼,生產隊的口糧標準是怎麼確定的?

這裡,賣一個關子先。我們咵咵農村口糧都有幾種標準(檔次)。

據本人所知:莊稼收成好壞,除了跟年成、管理好壞外,還與土壤肥瘦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基於此,平原地帶(我們稱之為畈上)比山區收成高。

那時,一個人一年的口糧標準,大多數生產隊是360斤或420斤。最高的,450斤;最少的,340斤。但450、340很少見到。

以那個年代的經濟條件及副食品購買力看,360斤的口糧標準是不夠吃的;特別是家大口闊又缺少勞力的家庭。

那麼,生產隊是怎麼評定口糧標準的呢?

隊長召集生產隊有豐富農事經驗、熟諳各種農作物收成的幾個人,針對田地畝數、長勢情況、年成好壞等等,在稻穀快黃稍兒時進行評定。

一年一評定。這個標準一旦定下來,這一年都會按照這個標準分發口糧。

當然,生產隊不會把當年所有收下來的糧食分發乾淨;而是像國家儲備戰備糧一樣,倉庫一定會留下餘糧,以備來年天災蟲禍造成收成太差……

口糧標準,決定著男女老少是否能吃飽;口糧標準,是姑娘說婆家選擇生產隊時的選項之一。

隨州農村往事--生產隊


《工分制》

在生產隊,工分,是用來分配糧食的。所以,評工分,記工分是一件重要的事,也是一件嚴肅、嚴謹的工作。

評工分,就是對每個勞動者個人能力、能量的評價。簡單地說,男勞動力、女勞動力、老年勞動力、剛下學的小青年等,對其個人能力進行評分;

然後,計分員依據評分,把每個勞動者勞動一天的分數,在每個勞動者個人的《計分本》上記錄下來;月底,計分員對每個人當月的工分進行彙總;用一張紅紙貼在生產隊倉庫牆上,張榜公佈。

會計把所有勞動力的工分,一攬子擼過去,按工分的多少劃分糧食。

城裡人吃商品糧,用糧票買糧食;生產隊,憑工分分配糧食。

工分制,男勞動力一般被評10分/日;女勞動力8分/日;老人,一天6、7分不等;小青年,7、8分不等。每年一評,把每個人一評;壯勞力體力、能力下降了,10分會被減下來;小青年,體力、能力上升了,工分會被提上去。

以我為例,剛下學時,被評為5分一個勞動日;第二年,就被評為6分了。

隨州農村往事--生產隊


《分紅》

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對此,一定印象深刻。那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分紅在年底,也叫決分。

能分到紅利的人,一定是家庭勞力多、吃閒飯的人少。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生產隊副業興旺。

有的生產隊,既無養殖業,又無果品、林木等等物品售賣;縱然家庭勞力多,年底分的紅利也微乎其微。因為,僅僅只靠向國家售賣糧食這一項,換不回多少錢;畢竟,那時候的一等稻穀最高價賣0.09元/斤。

生產隊副業好與壞,與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有關;更與隊幹部思路、突破、會管理等等因素有關。

那個年代,打擊投機倒把;私人是不能外出務工的。想要使用零錢活便點兒,除了使勁兒掙工分;個人能做的,砍柴、打板慄、撿橡子橡菀、挖桔梗、挖沙參……

那麼,生產隊在政策範圍內,可拓展的項目還是很多的:養牛、養豬、養羊;辦鴨廠、雞場;賣林木、木柴、木炭、竹子……;多種經營,也是那個年代提出的口號。

有的生產隊,只種二季稻穀和一季麥子;旱地種點苞谷、高粱;像這樣的生產隊,收入是很少的。

視野開闊的隊長,水田種稻谷;旱地種上黃豆、蓬豇豆、芝麻、菸葉、西瓜、香瓜、桃子、李子、杏子、犁……,除了社員能分一杯羹外,大量的,都可以送到供銷社。

水域養魚,坡地開墾種上龍鬚草……使有限的耕地得到充分利用。

紅利,我印象中有個別家庭分得過近300元的。有分幾十元的、幾元的;甚至幾角錢的。

生產隊裡的結算,年年都要“過一遍”。開會時,會計照著手寫的製表一一地念。年年都能分得了錢的人,感到很平常;年年欠款的人,也感到很平常;最高興的,當數“以前年年都欠款,今年終於抹平了”的家庭。

(文 付九龍 未完待續)

隨州農村往事--生產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