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又一怪正在興起,留守婦男,為什麼??

農民萬歲


農村又一怪正在興起,留守婦男,為什麼?

現在出現了留守婦男這麼一個稱號,“婦男”這個詞眼一出現,人們第一感覺就會覺得這個男人沒本事,在家做女人做的事,沒什麼出息。其實小唐卻覺得留守在農村的婦男關沒有那麼差,相反他們還是很有責任感的人,為什麼這麼說


農村婦男不一定是遊手好閒的人

現在村裡年輕夫妻都選擇外出打工,孩子在家跟著爺爺奶奶,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的教育問題也就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學習上,老人越來越覺得力不從心

就拿小唐的堂哥來講,兩夫妻本來一直在外打工的,孩子是我伯伯帶。但因為孩子學習成績差,又不聽話,被學校處分了,沒辦法經過夫妻兩人商量,堂嫂覺定辭工回來管孩子。

堂嫂結婚這麼多年都是在外面打工的時間多,孩子也是奶奶帶著長大的,跟堂嫂不怎麼親。堂嫂回來一個多月,為了在管教孩子的問題上和伯伯吵了好幾次,吵的厲害的一次倆人差不多打起來了。堂嫂沒辦法,在家待著孩子管不了,還得看婆婆臉色,還不如在外面打工,讓堂哥回來管。

現在堂哥回來帶小孩,耐心比堂嫂好,孩子願意聽他的,也不用為在管孩子的問題上和伯伯發生口角。他還跟著村裡專業倒混凝土的隊伍出去倒混凝土,一天生意好的話也有三四百塊錢一天,不比在外打工少。這樣孩子也管了,錢也賺了,這樣的農村留守婦男也不錯啊



老年男人外出打工,婦女留守在家

題主的老年男人我可以理解為五十歲以上嗎?現在農村五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正處在上有八十歲的老母,下有正花錢的孩子。

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外出打工。五十歲的男人一般都是在外面工地上做建築,工資高,還自由,家裡農忙還能回來幫忙,他們也是農村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

留守在家的老年婦女,多半是因為家裡老人要照顧,兒子媳婦外出打工,孫子也要人帶。在加上她們年紀也大了,外出打工也找不到很合適的工作,還不如呆在家裡把家裡照看好,讓年輕的在外面安心打工賺錢。


總結:不管是留守婦男還是婦女,她們更多的是為了孩子,為了家庭,留守在家也是對家人負責,一個家庭的和睦和興旺需要的是夫妻之間的包容和信任


小唐話三農


我表哥就是在家帶孩子,做點零工賺錢,

表嫂出去打工了,跟著我們村裡一個在外面打工賺了大錢的男人一起出去的,、

出去之後,說是男人給她找了一個洗腳城在裡面做收銀員,

工資還挺高的,一個月萬吧塊錢。

但表哥在家一個月就是賺2000來塊錢,

如果出去打工,沒技術沒文化,實在是沒有合適的工作,

家裡孩子老人沒人照顧,所以只能在家咯。


如今的三四線城市兩個人工資根本不夠全家開支,

家裡又必須留一個人照顧,做為女人照顧孩子沒有一點問題,

關鍵照顧公婆難免委屈。所以很多女人選擇出門打工,老公照顧家。

再者就是中年男的不好找工!工資也不高!

而對於女人來說,工作的選擇性更多一些,更好找一些。

我們村都很多這樣的!

沒辦法,社會現實就是如此。


我認識一個男人,因為賺錢不多,養不起媳婦,


就自暴自棄的在家裡吃喝玩樂,

媳婦看不下去了就自己出去打工,去KTV做小姐,

還挺賺錢的,而男人呢,倒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後來有錢了就買了房子,他依舊在家照看孩子,吃喝玩樂,

人家一家過的也很舒心。

所以每個人選擇不同而已,

只要無悔自己的選擇就好了。


當然,也有一個男人的確是好男人,家庭分工不同而已,

比如說我們鄰居就是,孩子的作業老婆不懂,

田間管理,防病治蟲需要體力,

最後只有男人在家輔導孩子學習,種地,女人出門。

男人不懶啊,閒著時還去掙點錢。所以不能全都說在家的婦男就是好吃懶做之輩吧,


老徐說事999


農村男的基本上出來打工都是幹體力活,現在城市裡這樣的活越來越少了,有時候出來跑一年。掙的錢大部分花在路費上了。

農村女的出來打工選擇性,說實在的,比男的多。比如流水線上計件的活;比如服務員等等。

這樣,反正男的出去也掙不了多少全回來,那還不如女的出去掙錢,男的在家帶孩子。

現狀就是這樣,我認識的農村的朋友也有很多是女的在外打工,男的在家帶小孩。


後超人


現在在農村留守家族又添新成員——留守婦男,所謂的留守婦男就是妻子外出打工,男人在家看孩子,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我先來說一個真實事例,在我身邊就有這麼一個留守婦男,我同學的哥哥,以前有一份很不錯的工作,據說父母花了很多錢給他找的,後來因為個人原因被開除了。

此後他也找過幾份工作,都是做不了幾天就不做了,要麼嫌累,要麼嫌掙錢少。就這樣他每天在家看孩子,不再出去工作,家裡的開銷全靠老婆那點工資撐著,要不就是問父母要。每天讓孩子看電視,自己玩手機什麼也不管。



其實留守婦男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遊手好閒,掙錢少的工作他不做,掙錢多的工作他又做不來,最後就在家裡做起了留守婦男。


核桃樹下話三農


剛剛看到這個問題,仔細一想還真是這樣,近幾年,留守婦男真是比以前多了。

前段時間我坐一熟人的車縣城,路上我問他妹妹,他說打工去了,我說孩子呢,他回答,孩子爸爸在家看著。我當時還說:真是時代變了,現在還有女人掙錢養家男人在家看孩子這種事,女人能掙幾個錢?

這家的男人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長的帥,不怎麼愛出力,基本上幹什麼都幹不長,遊手好閒慣了女人不出馬也不行了,生活就是這樣總得有一個人為家裡多操點心,否則也就沒法過了。

第二種情況是我家大姑姐的,這絕對是個正能量值得學習的類型。我家大姑姐是個很會打算的人,家裡種有很多的香菇,她每年幫忙把香菇種好就離開家出去掙錢了。留下大姐夫在家管理香菇,同時也會在家附近幹一些零工掙些零花錢,等到秋冬季該收貨的時候就回家了。她這樣安排很合理,因為管理香菇也是重體力活,一個女人在家幹不了,那乾脆就女人出門掙錢了,到農家樂幫忙也不是很累的,這樣一點兒功夫都沒浪費。這種是根據實際情況,各管分紅也挺好。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長不大的媽寶男,幹啥啥不中,活重了幹不動,活輕了熬不了時間,只想著玩,那好吧,媳婦出門吧!這種的婚姻可能都不會長久吧,我不知道哪個自己會掙錢的女人願意一輩子養一個遊手好閒啥都幹不成的懶漢?

農村掙錢不容易,作為夫妻應該學會體諒,不能只靠一個人出去去掙錢,而另外一個只想著享受。

我們這一代更多的是留守婦女,就像我這樣的。開春男人在家幫忙把香菇種好男人就離開家了,他負責掙錢,我負責看孩子,管理香菇重體力活幹不了的可以花錢找人幹或者有孩子爺爺幫著幹,這樣就兩不誤,等於一年到頭兩個人都沒閒著。這樣兩個人都努力了,日子過好過壞,都沒怨言。







大山裡的胖嫂


社會發展一天一個樣,男人以前外出打工乾的工作已經消失了。

男人一般外出打工都是在機械廠裡面做裝配、電焊、切割之類;還有的是在工地上頭頂烈日、揮汗如雨。

現在機械製造方面的工廠都是智能化,我十幾年前到上海打工的一家工廠,全部都用上了機器人,機器人切割、機器人電焊、機器人裝配。原來一個車間有600多個人,現在160人就搞定了,像我們這些幹具體電焊的都淘汰了。

工地上就更不要說了,我親眼目睹了上海一條公路的改造升級。

前面的機器將路面全部挖掉,然後用傳輸帶輸送到旁邊的汽車上全部運走,後面的機器馬上跟上鋪設瀝青沙子,後面是壓路機。一條長20公里的公路改造一個星期就完成了,而且不需要拆卸設備,搬運垃圾,打掃衛生。

要是以前用人工改造這麼長的公路,肯定是千軍萬馬,沒有一年兩年的時間是完不成的。

現在有些保安工作也被智能機器人代替了,像小區裡的停車收費,商務大樓的人員進出檢查,車輛停靠等等。

現在男人外出打工,靠勤奮、靠體力的時代已經過時了。象物流公司的搬搬運運都不需要人工了,上海的洋山港,碼頭上是見不到一個人的。

男人沒有事情做了,但生活還是要過下去呀,按照現在的打工市場,女人外出,還受歡迎一些。

一些電子裝配工廠,就願意招收心靈手巧的女工,還有超市售貨員,房產售樓小姐,賓館服務員等。

現在農村一般都女人出去打工了,留下男人在家照看小孩,侍候老人,這就是原因,其他的話就不說了。


張望鹽井


現在這個社會節奏快、壓力也大。男人自己沒本事,也賺不了什麼錢就甘願在家管家,管娃,讓老婆出去打拼、掙錢。

我們村上就有一個這種例子,男人才30多歲,又沒什麼文化,只能靠勞動力過生活,整天在家整理家務、管孩子,偶爾出去打打零工,沒事的時候就天天泡麻將館,生活過得還挺小資。而她老婆呢,聽別人說在北京還是那裡打工,給人家當“保姆”,其實就是小三,而且還懷了人家孩子,說那邊那個男人給這個女人很多錢,把這個女人包養著。女人就把這些錢匯回家養家裡的男人和孩子。雖然大家都在背後議論這件事,但同村的男人覺得無所謂呀,而且他們家的日子比誰都富裕,媳婦匯回來的錢富裕的養著一家人,家裡小車開開,據說還在城裡買了房,男人還到處炫耀自己媳婦能幹、顧家……

哎!!!怎麼說呢,只能說這個社會太現實,別人都覺得無所謂,我們又計較這麼多幹嘛呢,這種女人我們也不好評論人家的好與壞,人嘛都是兩面派。為了生活得更好,好多人都變得無所謂了,身邊這種例子太多啦……


小紅一家的幸福生活


我家鄉有這麼個情況:十年前,男的都在外做事,木工啊,泥水工啊,修理工啊~~女的都在家帶崽煮飯。然而,有一天小寶家這樣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小寶沒有任何手藝,人長得帥,找個老婆也比我們的老婆漂亮,但是因為沒有手藝,家裡總得吃飯啊,畢竟大米這麼便宜,於是小寶老婆是第一次走出去的媳婦。她一個同學在市裡開個洗腳城,她在她同學哪裡上班,工資從幾百到一千多,到現在的幾千甚至上萬,說明一下,她沒有做賣身的雞婆,就是從洗腳技師慢慢升到高級技師,現在是做技師培訓師。這樣下來,我們家很多媳婦坐不住了,今天去一個,明天去三個,目前她同學在市裡開了十多家連鎖洗腳城,我們村媳婦去了一大半,媳婦一個月賺得比我多啊,而且還不是傳說中的買身錢呢。今年回家,發現好多男人在家煮飯帶崽,老婆都做技師去了。這就是我們老家的情況,到底是為什麼會到這樣的地步呢,我不是專家,也不是社會觀察員,我只能實事求是的說出現狀。


新型農民


老家的叔伯弟兄,去年剛添了大孫子,高興的在全村分發喜蛋。


兒子、兒媳都是有出息的主兒,大學畢業後工作在外地,索性在遙遠的雲南定居了,叔伯嫂子在兒媳婦還沒生孩子的時候,就坐上飛機去了雲南照顧去了,留下二哥在村裡成了留守婦男。

直到兒媳生下孫子,伺候月子,照顧孩子,更離不開人了。連過春節的時候,二哥也是和親家作伴搭機去了雲南,一家人才過了個團圓年。本來二哥也可以在當地定居的,但家裡有年邁的老母親,己經是八十多歲的高齡,並且出現老年痴呆的症狀。出了自家的門,在村裡左轉右轉,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有一年的秋季走丟了,在山裡轉了兩天三夜,全家人都嚇壞了,動員所有的親朋好友上山裡尋找,連周圍的水庫、機井、池塘,都用竹竿去撈遍了,就是沒有找到。失蹤的消息在當地電視臺滾動播出,據好心人提供的信息,後來在離家三十里地外的田野中找到了,從此三個兒子家輪流伺候,不敢讓她一個人獨自待著,二嫂去照顧孫子,二哥在家照顧老人,也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來的靈活調整。

鄰村的老李,在當地的一家企業上班,每月的收入並不高,但單位一直給投保,所以沒捨得辭職,再加上家裡有兩畝果園、幾畝地,勤勞的妻子在家裡忙活種地,日子倒也安穩知足。


轉眼間兒子己經高中畢業了,給孩子買房,作為家庭頭等大事提上日程來,光是指望著家中的幾畝地和兩畝果園,是不現實的。老李的妻子和村裡的姐妹作伴,兩人到青島當月嫂,從起初的幾千工資到現在月收入上萬,三年的工資再加上以前的積蓄,輕輕鬆鬆在城裡給孩子買上了房子。

家裡的幾畝地推給鄰居耕種,兩畝果園老李下班後的時間照看,套袋、摘果這樣的忙碌季節索性僱人幫忙,來回拉蘋果這樣的擺弄農機的活,老李瞅時間就幹了。雖然給孩子買上了房子,但結婚得花錢,娶媳婦要給彩禮,老兩口年老後也需要花錢,老李就讓妻子在青島再幹幾年,趁還不用看孫子的間隙,能多掙點就多掙點吧,月嫂這個行業在大城市是個熱門行業,非常受歡迎。

今年的中秋,妻子又沒回來過節。老李明白妻子長年在外的辛苦工作,不就是為了一家人能夠過上好日子嗎,自己在家當留守婦男,還能有什麼怨言呢。

縱觀農村這一怪現象,留守婦男越來越多,實在也是無奈之舉,人到中年的年紀,誰不希望自己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安穩日子呢,為了解決孩子的後顧之憂,不得不拋家舍業,留下老公在家留守,自己去幫忙照看下一代,或者趁著自己還能幹得動,趕緊拼一把,為孩子、為家庭努力奉獻。



我是家在南鄉,願和您嘮嘮關於農村的點點滴滴,期待您的點贊、關注和轉發。


家在南鄉


任何社會現象都是因為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即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來舉兩個例子來說一下這個現象。

例子一:

張家媳婦今年30多歲,高中文化,前兩年參加了縣裡組織的月嫂培訓班。成績不錯,拿到了合格證書。縣裡又統一組織他們到大城市服務。每月收入將近萬元。本來老張也在外邊打工,兩個兒女由老人照看。去年老人突然害病,需要有人照料老人孩子。兩口子商量還是由老張回來做”留守婦男”。因為老張每月工資才四五千元。

例子二:

長浩家媳婦40多歲,聰明能幹,很有些組織能力,前幾年組組三里五鄉十幾個家庭婦女,到城裡組織了個家政服務中心,專門負責給人家做保潔和家政小時服務。家裡還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顧,還有幾畝地需要打理。只好委曲長浩在家做”留守婦男”了。

例子三:

.老王是個木工,技術精湛,工資不低。一直在建築工程隊打工,媳婦在家照顧老人孩了。家庭生活比較富裕。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一次意外事故,老王的右手受傷,落下了殘疾。再也不能勝任工地工作,家裡坐吃山空。老王妻子只好到外地打工。老王無奈作了”留守婦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