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對孩子大吼大叫了,那會讓他覺得“自己沒用”和“低人一等”

體罰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

即使是那些從未想過要打孩子的父母,在被孩子逼到極限時,也會對他們大喊大叫。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和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在《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這種嚴厲的語言約束所造成的後果,實際上比家長們可能想象的要嚴重得多。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他們的管教策略。


別再對孩子大吼大叫了,那會讓他覺得“自己沒用”和“低人一等”


一個惡性循環

很少有父母從一開始就對他們的孩子大喊大叫。它通常隨著孩子行為不端、父母嚴厲的語言紀律、孩子惡化的行為、父母升級他們的叫喊和批評而發展。這種循環往往會失去控制。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該研究的作者王明德說。“ 這對父母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因為它是雙向的:來自孩子的問題行為產生了嚴厲的語言紀律的慾望,但這種紀律可能會促使青少年做出同樣的問題行為。”

嚴厲的語言紀律(HVD)被定義為“為了糾正或控制不當行為而導致兒童體驗情感痛苦或不適的心理力量”。簡單地說,我們對孩子大喊,試圖讓他們停止做我們不喜歡的事情,讓他們對自己或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覺不好。

HVD可以採取多種形式:父母可能通過喊叫或吼叫進行口頭恐嚇;或者試圖通過咒罵孩子來引起注意;或者他們會用羞辱的方式,比如罵孩子笨或者懶。

大多數父母都去過那裡。一項研究發現,90%的美國父母報告稱,他們曾有一次或多次對孩子使用HVD,通常是在父母從體罰(如毆打或打屁股)轉向口頭管教的時候。

王明德、薩拉·肯尼的研究指出,嚴厲的語言紀律通常與兒童問題行為的增加、攻擊性水平的增加和人際關係問題的增加有關。攻擊性的吼叫會使孩子感到被排斥,他們的父母也不喜歡他們,這對孩子對他們的世界、家庭和社會關係的看法產生了強烈的負面影響。


別再對孩子大吼大叫了,那會讓他覺得“自己沒用”和“低人一等”


情緒的影響

當父母對孩子表現出敵意時,孩子往往會變得更生氣、更暴躁、更好鬥。他經常懷疑他生氣的父母,覺得有必要保護自己,而不是感覺受到了養育,這往往會導致不良行為。

嚴厲的語言紀律也會增加孩子的抑鬱風險,因為孩子認為他們“沒用”、“一文不值”或“低人一等”,就像他們父母嚴厲的批評所暗示的那樣。反過來,一個孩子可能會變得過於自我批評,經歷低自尊,並在同齡人和行為方面表現出一種糟糕的選擇模式。

有時,嚴厲的教養方式和積極的教養方式在家庭中同時出現。積極的養育意味著父母對孩子表達溫暖、安慰、關心和感情,並對他們的身體和情感需求做出反應。孩子們更多地與父母互動,以回報父母的溫暖和愛。雖然這種教育方式與較少的行為問題有關,但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積極的教育方式,也無法減少嚴厲的語言紀律在同一關係中產生的負面影響。


別再對孩子大吼大叫了,那會讓他覺得“自己沒用”和“低人一等”


受損的信任

這項研究的結論很明確,大喊大叫無濟於事。嚴厲的語言紀律不僅沒有效果,還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給孩子帶來潛在的長期心理問題,並破壞親子關係

不幸的是,在一次口舌之爭後,你想成為一個溫暖的父母,但這並不能挽回傷害。口頭懲罰會侵蝕孩子信任父母的意願。

想要改變孩子行為的父母最好在平等的層面上與他們溝通,向他們解釋他們的擔憂和理由。家長教育項目可以幫助家長學習嚴厲的語言紀律之外的其他方法,一些家長可能會受益於個人或家庭諮詢或其他專業干預,以適當地處理功能失調的親子動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