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城的毀滅:風雨飄搖的西羅馬帝國

公元1至3世紀,由於內戰的結束和對周邊民族和地區的擴張戰爭暫時停止,再加上航海和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出現了一個長期穩定和發展時期,即“羅馬和平”。

帝國西鄰大西洋,東至美索不達米亞,北抵萊茵河與多瑙河流域,南及北非廣大地區,成為稱雄一時的龐大帝國,羅馬城則被稱為“永恆之城”。


羅馬城的毀滅:風雨飄搖的西羅馬帝國

永恆之城羅馬

危機初現

公元3世紀,帝國出現了全面危機。奴隸主殘酷的壓榨,使奴隸失去了最低限度的勞動積極性。他們消極怠工,甚至毀壞莊稼。農業的衰敗波及到工商業,城市也失去了商旅雲集的繁榮景象。大莊園主挖溝築壘,建立私人武裝,逐漸演化成割據地方的豪強地主,大大削弱了中央的權力。各行省的駐軍自立首領,擁兵自重。

公元238年,元老貴族擁立的四個皇帝相繼被軍人殺死。隨後的15年裡,走馬觀燈似的換了10個皇帝。皇帝成為地方軍閥的傀儡。軍人出身的皇帝戴克裡先和君士坦丁,利用自己對軍權的控制,一度強化了中央集權。


羅馬城的毀滅:風雨飄搖的西羅馬帝國

戴克裡先


羅馬城的毀滅:風雨飄搖的西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還將首都遷到拜占庭,定名為君士坦丁堡,企圖藉助東方行省的力量來維持帝國的實力。君士坦丁力圖保持奴隸制度,強調奴隸主的特權。他正式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利用基督教宣揚忍耐、順從的教義作為精神通知的支柱。但君士坦丁挽救不了奴隸制帝國的命運,帝國內部不斷爆發起義,周邊民族的不斷入侵更加劇了帝國的危機。

烽煙四起

公元263年,西西里爆發了大規模的奴隸起義;273年,羅馬造幣廠奴隸也掀起了爭取自由的鬥爭。大約與此同時,高盧爆發了大規模的“巴高達”運動。起義軍佔領許多城市和鄉村,推舉自己的首領為皇帝。

4世紀30年代,北非爆發了阿哥尼斯特(意為“戰士”)運動,他們到處奴隸主和大地主,使羅馬帝國統治更加脆弱。


羅馬城的毀滅:風雨飄搖的西羅馬帝國

衰弱的羅馬軍團

搖搖欲墜的羅馬帝國又受到日耳曼人的入侵。日耳曼人驍勇善戰,他們在西進的匈奴人的壓迫下,成群結隊的自動向西遷徙,潮水般的湧入羅馬帝國境內。日耳曼人中的西哥特人遷居到巴爾幹半島的北部,不堪忍受羅馬官吏,奴隸主的壓迫,開展了英勇的反抗鬥爭。

在內外交困的打擊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


羅馬城的毀滅:風雨飄搖的西羅馬帝國

東、西羅馬帝國與日耳曼人入侵路線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5世紀初,西哥特人大舉進攻。西哥特人的首領阿拉里克率領大軍開進意大利,直逼羅馬。阿拉里克率軍團團圍住羅馬城,並切斷了羅馬城內的糧食供應。眼見各地奴隸貧民紛紛投奔阿拉里克,而羅馬城內因饑荒和瘟疫一片蕭條,西羅馬帝國皇帝荷拉留龜縮在拉溫那又不思解圍,羅馬城內的貴族不得已派人向阿拉里克乞降。阿拉里克傲慢的對羅馬使臣說,羅馬城除了居民的性命,其它的都要帶走。經過再三請求,阿拉里克答應撤兵。西羅馬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大批財寶、釋放所有外族奴隸、派貴族子弟當人質的代價。

不過,西羅馬皇帝對這個結局並不難過。他拖延時間,等東羅馬援軍到來後,他明確宣佈,拒絕與阿拉里克簽訂合約。為此,阿拉里克決定攻陷羅馬。

410年,西哥特人聯合匈奴人再次進攻羅馬城。奴隸們在夜間打開城門,迎接西哥特人。這座固若金湯的“永恆之城”,800年來第一次陷入敵手。昔日繁華的帝都慘遭洗劫:到處都是鮮血和屍體,許多人被賣為奴隸,羅馬城失去了往日的繁華。


羅馬城的毀滅:風雨飄搖的西羅馬帝國

陷落的羅馬城

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軍統帥奧多亞克廢黜了西羅馬末代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了。

結語

至此,直到15世紀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陷落為止,歐洲進入了長達大約1000年的“中世紀”。奴隸制的時代結束了,歐洲歷史進入了封建統治的中古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