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土戰爭:從俄羅斯與土耳其的戰爭衝突來看百年恩怨

導語:

生活在和平年代,大國博弈的新聞沒有少見。但同時也有一句弱國無外交,說明了弱國在世界面前,就是一隻待宰的小羔羊。雖然弱國在強國面前,確實沒有話語權,但是它們的所作所為仍然會影響大國之間的互動,在十九世紀的俄羅斯和土耳其之間就是這樣的關係。俄羅斯和土耳其,從十六世紀至今,三百年之間打了十二次俄土戰爭,其中大多數時間都是土耳其戰敗,之後土耳其的版圖,被一塊一塊的剝奪走,被俄羅斯吞併。到今天已經完全看不到曾經稱霸一方的超級大國土耳其,

它已經淪為一個無法挽留的二流區域性國家。本文就將從土耳其和俄羅斯之間的戰爭、存在的恩怨以及兩國之間的衝突,來分析土俄之間存在了三百多年的恩怨。

俄土戰爭:從俄羅斯與土耳其的戰爭衝突來看百年恩怨

俄羅斯土耳其戰爭圖

一.俄羅斯佔領土耳其主要目的

土耳其一直都是歐洲國家心中的一塊肥肉,主要還是因為地緣環境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俄羅斯雖然國土遼闊,但在地緣上有一個致命缺陷,就是沒有溫帶水域開放性不凍港。這對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影響,俄羅斯的核心在西部的一個歐洲地區,聖彼得堡就是西部最重要的港口。但是在他們對面的海是封閉的波羅海,之後就可以達到英國。北面的摩爾曼斯克地處於北冰洋,距離國際航運的主要線路十分遙遠。這裡人跡罕至,十分適合作為一個隱蔽的海軍基地。太平洋地區的符拉迪沃斯託克,同樣作為核心,並且有朝鮮和日本的阻隔,所以黑海的出海口有潛力成為這樣的戰略性不凍港。

俄土戰爭:從俄羅斯與土耳其的戰爭衝突來看百年恩怨

當時的地緣因素

此外有第聶伯河、頓河等重要航線都彙集於黑海,可見黑海對於俄羅斯來說是重要的國家航線,關乎俄羅斯的國防安全和經濟命脈。但是黑海有土耳其海峽的存在,作為一個封閉的海洋,所以控制土耳其海峽就成為了俄羅斯的重要戰略之一。

在《葉卡捷琳娜二世外交策略和成就》中記載:"葉卡捷琳娜二世剛上臺,就指定了在陸地上施行地域性蠶食體制,在水域上奪取出海口的外交策略,企圖控制黑海出海口,蠶食土耳其。"由於土耳其海峽對於俄羅斯來說是很重要的地理位置,讓很多歐洲列國也盯上了這塊肥肉。十八世紀以來,俄羅斯的擴張對其他歐洲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威脅。

拿破崙戰爭結束時,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以歐洲盟主的身份出現在世界面前,更是加大了歐洲列國的擔心。因此英國、法國和奧地利都不贊成俄羅斯進入地中海區域。早在十七世紀的歐洲戰爭中,法國就開始與奧斯曼帝國形成同盟關係,共同對抗宿敵哈布斯堡,兩國建立了很強大的政治、經濟聯繫,因此一旦奧斯曼帝國被俄羅斯政府,對於法國來說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俄土戰爭:從俄羅斯與土耳其的戰爭衝突來看百年恩怨

沙俄與奧斯毛土耳其的戰爭畫像

而英國的殖民核心在印度,中東地區是連接印度和地中海的重要渠道。雖然當時的蘇伊士運河並沒有開通,但是中東樞紐一旦被其他國家控制,英國對於印度的掌控將會大大減少。因此,英國同樣不能允許其他國家控制這裡。

奧地利雖然沒有前者那麼大的野心和勢力,但是他們也十分擔心自己在當地建設的歐洲協調體系會被打破。雖然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出現了苟延殘喘的趨勢,但是它依舊能夠在歐洲各國的矛盾之間努力的維持自己的統治。正是因為上述的種種原因,在整個十九世紀,土耳其的這塊寶地上,上演了多次精彩的博弈。

俄土戰爭:從俄羅斯與土耳其的戰爭衝突來看百年恩怨

君士坦丁堡的淪陷

二.俄羅斯和土耳其之間存在的衝突

除了有地理上關乎國防和經濟的原因,俄羅斯與土耳其也因為在文明體系、族群上存在衝突,所以長期都無法達成合作共識的態度。

(1)文明體系上的衝突

從莫斯科時代開始,除了中間短暫的蘇聯時代除外,其他幾百年的時間裡,俄羅斯都是以東正教為國教,並且是東正教世界第一大國,依託這種精神力量,為國家提供意識形態支撐。

之所以選擇東正教和其本身的文化並無太大關係,更多的是為了利益考慮。東正教在近東、東歐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擁有眾多擁躉。有東正教的扶持,俄羅斯可以更容易得到當地民眾的認同,國民力量巨大,不僅對維護國家統一有好處,對俄羅斯的地緣擴張也有利處。

雖然目前俄羅斯是東正教世界第一大國,但是在東正教教徒心中,本教的世俗象徵仍然是早就滅亡了的東羅馬帝國。東正教在東羅馬帝國的推崇下逐漸壯大,成為基督教的三大主流教派之一,擁有最悠久的歷史。東羅馬帝國在政治上沿襲了羅馬帝國,在族群和文化體系上,又繼承了希臘文明的傳統,所以東正教的教徒都認為,東正教天生就擁有高貴的地位。

俄土戰爭:從俄羅斯與土耳其的戰爭衝突來看百年恩怨

第二次俄土戰爭照片

這種崇高的地位,與俄羅斯這種北方蠻夷出生的民族格格不入。俄羅斯想借著東正教與近東、和東歐民眾拉關係時,當地的族群認為,俄羅斯與東正教高傲的身份並不匹配,對他們的拉攏嗤之以鼻。蠻夷的出生削弱了東正教對俄羅斯擴張的積極影響,想要改變這一點,俄羅斯就必須改變大家的這種傳統認知,讓大家覺得俄羅斯配得上東正教宗主的身份。所以俄羅斯決定重振東正教,消滅土耳其,奪回君士坦丁堡。

已經消亡的東羅馬帝國就是被奧斯曼土耳其打敗,奧斯曼土耳其得勝後,在原東羅馬故土積極推廣伊斯蘭教,導致東正教在當地的影響力急劇下降。如果俄羅斯能夠剷除土耳其,以東正教的名義收復伊斯坦布爾,也就是東羅馬帝國昔日的君士坦丁堡,那麼俄羅斯在東正教教徒心中的聲望將大大提升,有望得到全世界東正教教徒的認同。

俄土戰爭:從俄羅斯與土耳其的戰爭衝突來看百年恩怨

教皇與東正教主會面圖

(2)族群意識上的衝突

因為有利於地緣擴張,所以俄羅斯一直以來都很喜歡鼓吹自己的大斯拉夫主義,這是十九世紀俄國的主要思潮之一,最早出現於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之間,當時兩個族群的民族意識正在形成之中,他們當中的學者和詩人都熱衷於研究斯拉夫各個民族的民歌、民俗和方言,通過之間的聯繫來證明種族上的親緣關係和語言文字方面的相近,試圖找出共同的斯拉夫意識。

在與西歐民族的溝通中,斯拉夫各民族對於聚集性的意識都非常強,與生機勃勃的西歐國家相比,斯拉夫在政治上處於弱勢,所以強烈的感到斯拉夫各民族有必要成為一個政體,以彌補自己的缺憾。

俄國官方對於境外的泛斯拉夫主義運動,不抱有利他主義的想法,完全從民族自立角度出發,沙皇駐土耳其大使格納切夫說:"奧地利和土耳其境內的斯拉夫人,都應稱為我們反對日耳曼人的政策的同盟者和工具。俄國只有達到這一目的,才能替他們做出犧牲。"

俄土戰爭:從俄羅斯與土耳其的戰爭衝突來看百年恩怨

當時的地圖分列

俄羅斯就是希望用著跟民族的紐帶,試圖拉近與東歐、近東泛斯拉夫族群之間的關係。但是因為歷史原因,這寫地區絕大部分都是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範圍。

土耳其也有類似的拉攏套路,他們在南俄羅斯、中亞這些屬於俄羅斯的領地上,廣泛推崇突厥主義,當地剛好都是突厥語族的聚居區。

兩家人都這樣明目張膽的在對方地盤上動土,這就導致了雙方都在損害對方領土利益,並嚴防內部地盤被異族煽動的局面。大戰在兩國之間一觸即發,這樣的 政治格局註定了要有一場惡戰。

俄土戰爭:從俄羅斯與土耳其的戰爭衝突來看百年恩怨

如今的俄羅斯土耳其土地

結語:

奧斯曼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爾,是各大傳統權力路徑的中央,既是歐洲與亞洲的戰略銜接之地,也是地中海的海上地緣通道關鍵之處。對俄羅斯來說,只要拿下伊斯坦布爾,俄羅斯由黑海到地中海的通道將會變得暢通無阻,船隻能夠任意往返黑海地中海,並且能夠拓展到南歐和北非,對於俄羅斯的國防和經濟都有益處。

另外,土耳其作為消滅了東羅馬帝國的國家,俄羅斯又以宣傳東正教作為拉攏人心的方式,光復伊斯坦布爾,奪回君士坦丁堡,能夠幫助俄羅斯取得東正教信徒的認可,成為真正的世界第一大東正教國家。

俄羅斯也一直在屬於土耳其的領土上,利用文化入侵進行土地拓展,土耳其也用同樣的方式入侵俄羅斯。文明的衝突、族群的碰撞、地緣的矛盾,讓土耳其和俄羅斯之間變得水火不容。對於俄羅斯來說,只有消滅土耳其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明白了這些矛盾,看到兩國之間百年的數十場戰爭也不覺得奇怪了。

雖然這場戰爭持續了幾百年,但是兩國之間的實力也逐漸變得懸殊起來。在俄羅斯和土耳其爭奪之初,土耳其還是稱霸歐非大陸,擁有數百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大國。而俄羅斯只是一個普通的蠻夷公國,兩國之間實力懸殊。

但是作為戰鬥民族的俄羅斯,雖然最初實力比土耳其弱了不知道多少倍,但是歷史偏偏就是造化弄人,在經歷數十場戰爭後,俄羅斯越打越強,強行將土耳其從一流國家的行列拽下,在和俄羅斯的戰鬥中逐漸敗退,淪落為一個普通的二流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