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拉攏人心還是另有所圖?南宋士人為何參與地方公益?戰亂下"自救"

是拉攏人心還是另有所圖?南宋士人為何參與地方公益?戰亂下

南宋,一個神奇的朝代。

縱觀歷史,當官這件事基本都被固有階層所壟斷,就算有少數寒門士子通過囊螢映雪,鑿壁偷光這種方式歷經千辛萬苦當了官,但那也是數十年之後的事了。

更不必說在讀書過程中就被漫長的學雜費所壓到的那些家庭,畢竟,在古時候,讀書是一門正經工作,若你讀了書,那麼你一不可以經商二沒辦法下田農作幫家裡忙,家裡相當於直接少了一個勞動力,多了一張不知道有沒有未來的吃飯嘴。因為這個原因,很多本來可以勉強生存的家庭生生就被拖跨了。

但在南宋,竟然有通過協助當地政府做些公益就能當官這樣的好事,這是為什麼呢?

一:南宋的士人有什麼特別?

1.什麼是士人?

各行各界,各朝各代,甚至同處一個時代的各種各樣的人,對於“士人”這個名詞也會有他/她自己的理解。但在這裡,為了方便解釋南宋士人這一特殊群體,也為了闡述南宋士人做地方公益能當官的原因。

我們先給本文中的“士人”做一個定義——所有讀過書的,沒能進士及第當上官,或者中了進士還沒被委派官職,或是曾經當過官現在賦閒或致仕的,都算作本文中的“士人”。

2.南宋的士人。

要詳細說明南宋士人的情況,就不得不說唐朝和北宋的多次動亂。

是拉攏人心還是另有所圖?南宋士人為何參與地方公益?戰亂下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及其同黨在范陽(現河北涿州)起兵,史稱安史之亂,這一場害得大量北方人士南遷的叛亂一共歷時七年多。《資治通鑑》有記載:“祿山聞向日百姓乘亂多盜庫物,既得長安,命大索三日,並其私財盡掠之。”

這裡說的是安祿山得到長安(現西安,唐朝都城)後,聽說這裡的百姓之前趁亂盜取了很多官家庫銀,於是下令在長安城內搶銀三天,在搶的時候把百姓私家的銀錢也一併拿走了。

在這場叛亂後沒多久,唐朝又前前後後爆發了無數次起而平,平而復起的藩鎮叛亂,在藩鎮割據的末期,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也層出不窮。無論是藩鎮反叛還是農民起義,北方的京都無疑都是重中之重,從而大多北方有些根底的世家大族都舉家遷往南方避難。

在唐朝因為大規模的藩鎮割據而滅亡後,北宋末年又發生了靖康之亂,這是一場致命的叛亂,它直接導致北宋滅亡,趙氏皇族被迫南遷,成立南宋。

正是這些持續時間長傷害力度大且主要發生在北方的戰亂讓無數官宦世家和有一定能力的普通人家大舉南遷,特別是最後的靖康之亂,北宋朝廷內忠心護主的文臣武將基本都擁護著皇族趙構遷到了南京(現河南商丘)。

無數氏族大家,甚至於皇室南遷導致的最大一個結果就是帶動了南方士人的崛起,在此之前,無論是讀書當士人還是懸樑刺股考取功名,南方人對此都不太熱情,一是因為科舉制所涉及到的地區大多都在北方,對於南方投放的名額少之又少,二是南方大多為貧窮落後之地,生存尚且艱難。

更何況放棄現成的勞動力讓他去讀書。所以,在這群不斷南遷的官宦和氏族大家地帶領下,南宋士人的數量瘋狂增長。《容齋隨筆·四筆·卷第五》是這樣描述當時的盛況的:“為父兄者,以其子與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

是拉攏人心還是另有所圖?南宋士人為何參與地方公益?戰亂下

翻譯過來就是當父親的因為兒子不從文而責罰,當哥哥的因為弟弟不從文生氣,當媽媽的以兒子不讀書為恥,當妻子的因為丈夫不讀書而臉上無光。

二:南宋的實際情況

1.政府被迫南遷。

因為

靖康之亂,被驍勇善戰的金人逼退到淮河—大散關以南的南宋朝廷迫切需要新鮮血液補充朝臣,於是,由隋朝創建模型,唐朝大力發展的科舉制在宋朝更是得到了全力推行,其中,南宋的科舉制度與前朝有很大的一點不同就是增加了從南方地區選拔官員的數量,擴大了科舉制選拔官員的地區。

2.連年戰亂。

南宋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北方金人等少數民族的連年戰亂,他還要面對四周各大擁兵自重的武將地大小叛亂,因此,南宋戰爭頻仍,而戰爭是最耗銀子的一個事項。當時,被金人佔去的大半個北方的賦稅來源沒有了,西邊的吐蕃等地肯定是指望不上。

中部地區多半貧窮,能靠的主要就是自古繁華的江浙一帶,然而從各大地區辛苦湊上來的銀子基本都被用在連綿戰爭上,那地方財政該怎麼辦呢?

特別是南宋時期的自然災害並不算少,《宋史·卷六十二》有記,“

紹熙元年三月,留寒至立夏不退。十二月,建寧府(今福建北部)大雪深數尺。查源洞(建寧府屬地)寇張海起,民避入山者多凍死。”像這種凍死人的大雪南宋發生了多起,無數的戰爭和多次的天災幾乎耗盡了朝廷所有的錢財和糧食。

是拉攏人心還是另有所圖?南宋士人為何參與地方公益?戰亂下

因此,像是橋樑修建,固有設施維護等需要銀錢人力的活動,朝廷就很難再顧及得到了。於是,

當地政府只能寄希望於本地富商,但要富商主動掏出口袋裡的錢可不是什麼容易的事,在這個時候,士人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在古代,讀書人,也就是士人,是很受各階層人士尊敬的,如果是在當地有一定名望士人那就更加,於是,這樣一種各取所需,上同下願的制度就隨之而生了。

三:為何南宋士人會積極參與地方公益?

1.對於家鄉的幫扶之情。

在北方士人大量南遷的情況下,南方產生了涉及地區極為廣泛的讀書熱潮,有詩言,“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從這裡就能看出,即便是非常偏遠的地區也深受感染開始渴求知識,以致深夜了還在勤奮苦讀。

然而,雖然南宋比之前朝擴大了官員錄取量,但這對於數倍增加的讀書人是遠遠不夠的,於是,那些沒有被選上,但也在鄉中學堂苦讀數年的學子們雖然沒有收穫一官半職,卻收穫了大量同病相憐,三觀一致的好同窗。

家鄉有難是最能凝聚這些沒能成功入仕的學子們的,當家鄉發生困難,家鄉政府提出援助請求的時候,這些同屆的學員們自然會聚集在一起為家鄉出謀劃策,一是對於家鄉的幫扶之情,二則是趁機聯絡同窗之間的友情。

是拉攏人心還是另有所圖?南宋士人為何參與地方公益?戰亂下

2.國“弱”則民“強”。

南宋時期的朝廷比之盛唐要“弱”了不少,就算只是和本就不善戰爭的北宋相比,他也缺失大片北方疆域。對於這種中央不堪重負的情況,地方上的勢力自然就會崛起自救。而且,南宋和歷史上其他弱小的朝代相比,還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他最有威脅的侵略者是北方的少數民族。

古代不像今天這麼提倡民族大融合,在封建社會,講究的都是“親上加親”和看低其他民族,在東晉時,外族人甚至會被當做奴僕自由買賣。因此,如果是被漢人自己推翻政權還算罷了,但如果是被外族人推翻,那漢人是怎麼都不願意的。

看到政府被戰亂壓得喘不過去,地方財政跟不上被迫向民間提出幫助請求時,只要有具備一定聲望的人帶了頭,那其他的民眾自然會主動幫忙,對於這個起帶頭作用的中間人,擁有一定文化知識,且又和當地民眾融在一處的士人自然是再合適不過的。

3.謀求一官半職。

鑑於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未能入仕的士人通過慈善舉動提高名望,甚至於得到一官半職的政策悄然實施。

《蠹齋鉛刀編·卷二十八·楊君行狀》有記載:“君諱某,字公才,潤丹徒人,……君不專錮利,歲飢,出私廩以糶,率下市估三之一,而無錢者貸之,凡族人之貧者,人士之無歸者,塔廟之久廢者,君推財赴之。……以顯仁皇后外家恩授監知州木石稅,未幾,堂除監秘書省,兼知樞密院事。”

是拉攏人心還是另有所圖?南宋士人為何參與地方公益?戰亂下

“行狀”的意思是生平事蹟,這裡說的是一個叫楊公才的潤州丹徒人,他不只顧著自己享利,遇上大饑荒,他就打開自己的私人倉庫賣給大家,沒有錢的就貸給他。凡族人貧困的,有家裡當了士人沒回來的,塔廟久沒修葺的,他都出錢幫助。最後,顯仁皇后外家就恩授了他官職,他從監木石稅的小官一路當到了樞密院最高長官。

從這個例子能看出,對於那些有錢有家底的士人來說,如果做點公益就能當官的話,他們是非常樂意的,畢竟入仕之後,他們能直接升一個階層。

四:總結

對於南宋這個特殊的朝代,面對外族人的虎視眈眈,惡劣天災的接連發生,當地的民眾在當地政府地主導,當地士人地帶頭下,紛紛自發主動地進行自救。

為了鼓舞這種行為,朝廷也自然而然地默許了讓一些本身兼具一定才氣和名望的當地士人通過公益事業入仕

,這樣,一來可以激勵更多的士人參與這項行動,二來也稍微緩解了因為北方士人南遷帶來的讀書熱而導致的大量閒置士人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