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漠阿魯臺,外犯明朝內壓瓦剌,最終的結局如何?

前言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北元皇帝在捕魚兒海戰役中大敗,逃到土剌河時,遇到也速迭兒伏擊,至此元朝覆滅,也速迭兒稱汗,汗號為卓裡克圖汗。明永樂初年,蒙古分裂,分西部瓦剌和東部的蒙古本部。

明建文四年(約1402年),蒙古本部大汗坤帖木兒被殺,窩闊臺後裔鬼力赤被擁立為大汗,即兀雷帖木兒汗。自此,明王朝稱東部的蒙古本部為韃靼。而阿魯臺就是鬼赤力的大臣。

北漠阿魯臺,外犯明朝內壓瓦剌,最終的結局如何?

明成祖朱棣畫像

永樂元年二月,明成祖派遣使者前往韃靼,稱:“可汗遣使往來通好,同為一家。”並在之後數次派使者去議和,然鬼力赤不予理會,更甚者扣留使者。所謂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況且自打捕魚兒戰役以來,蒙古分裂,兩大政權爭執不下,此時的蒙古已回到成吉思汗之前的紛爭之中。

在這危難關頭,大汗不理會大明議和,於是大臣阿魯臺站了出來,嚮明朝表示:“歸誠之心”。話雖如此,但這只是狼子野心的阿魯臺的緩兵之計。在之後的征戰之中即可得知,阿魯臺才是戰爭頻發的始作俑者。

據《蒙古源流》記載,阿魯臺不是真正的蒙古人,而是東遷的阿速人。在《史記·大宛列傳》中阿速人就是“奄蔡”,是遊牧國家,兩漢時期時,主要由康居統治。但在三國兩晉後,漸漸脫離康居而獨立起來。

  • 《元史·太宗紀》中記載,蒙古大汗窩闊臺執政時期,歷經三月的戰時,成功征服阿速人國家。被征服的阿速人在元軍南下屠金,滅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朝廷將阿速人組建成一支侍衛親軍,是色目衛軍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阿魯臺也許就是這支軍隊的後裔,所以就理所當然成為鬼力赤身邊的親信,在鬼赤力稱汗後,就成為其心腹大臣。
北漠阿魯臺,外犯明朝內壓瓦剌,最終的結局如何?

鬼力赤雖稱汗,但未恢復元朝時期的輝煌與中央控權,此時期社會動盪,鬼力赤的政權極其不穩。在阿魯臺的指導下與瓦剌展開多次對戰,然每戰每敗,因此政權內部更加鬆散,形成四足鼎立局面


01

明朝初期,帖木兒帝國表面對明表面稱臣,實際集結精兵欲攻打明朝。然不幸的是,不久這雄心壯志的君王就去世了,留下的帝國分崩離析。這時倚靠帖木兒帝國的本雅失裡只得重返蒙古。本雅失裡乃元順帝直屬孫系,而作為窩闊臺後裔的鬼力赤也只能接納他。據鄭曉《北虜考》載:“是冬,鬼力赤殘破。虜迎立本雅失理”也就是在後來的爭權中,本雅失裡得到阿魯臺協助,成功扳倒鬼力赤奪得韃靼的統治權。

北漠阿魯臺,外犯明朝內壓瓦剌,最終的結局如何?

蒙古士兵

  • 本雅失裡接手韃靼後,與阿魯臺不謀而合。一致決心整治西部的瓦剌。永樂七年(1409年),在本雅失裡和阿魯臺的帶領之下,發起對西部瓦剌的征戰,但不幸的是戰爭失敗了。

明成祖朱棣無心征戰,又得保邊塞地區安穩,於是遣人與本雅失裡議和。然心高氣傲的本雅失裡卻不接受大明示好,朱棣在詔書中表示兩國平等,但“血性”的本雅失裡毫不理會,還殺掉明朝使者。本雅失裡這一舉動徹底激怒朱棣,於永樂七年七月,派遣名將丘福率十萬精兵前往蒙古,討伐韃靼。但不幸這批精兵遭到本雅失裡、阿魯臺的算計而全軍覆沒,主將丘福也就此犧牲。

北漠阿魯臺,外犯明朝內壓瓦剌,最終的結局如何?

明朝騎兵

這場勝戰使得本雅失裡和阿魯臺建立起崇高威望,前來投奔者甚多,軍事力量進一步提升。於是便起兵侵略明朝邊境,大同、開平等地不斷遭受韃靼軍隊洗劫,當地百姓民不聊生。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達達軍盛行於開元、金山等處,官軍遇之輒敗。其巡哨軍於正月初二攻遼東北門,不克,掠城外居民而去”。此時韃靼軍氣勢一度猖獗,大有繼續進攻之勢。

02

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親征,率領50萬大軍前去討伐。一路翻山越河,向蒙古腹地進軍。面對浩浩蕩蕩的明朝軍隊,本雅失裡和阿魯臺深知不能正面迎擊,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本雅失裡想向西撤退,而阿魯臺與之意見不合。兩方爭執混亂之際,明軍更是得勢。先於斡難河大敗本雅失裡,緊接著又對阿魯臺窮追猛打。在“兀兒古吶”一帶重重包圍阿魯臺,阿魯臺眾部動盪,於是朱棣率兵一舉打破阿魯臺陣地,阿魯臺被迫逃遁。

北漠阿魯臺,外犯明朝內壓瓦剌,最終的結局如何?

明軍士兵蠟像

戰敗的阿魯臺無奈之下,遣派使者前往明朝,表示自己願意臣服明朝。朱棣不計前嫌,接受阿魯臺的歸順,並賜封他為和寧王。阿魯臺依附明朝以後,兩邊關係暫時緩和。但在得知本雅失裡被瓦剌刺殺後,阿魯臺便一心想起兵征伐瓦剌。

瓦剌馬哈木殺死本雅失裡後,擁立聽話的答裡巴為大汗,此刻如若阿魯臺放任不管,那麼相當於將蒙古拱手讓人,所以此刻在呈書明朝後,便大舉進攻馬哈木。然阿魯臺在與明軍大戰後,元氣尚未恢復之時,哪是兵強馬壯的瓦剌敵手,於是以此次征戰以失敗告終。

  • 明成祖在兩軍交戰之後,率領50萬大軍前去討伐瓦剌馬哈木。在忽蘭忽失溫之役大敗瓦剌人,戰敗後馬哈木等人紛紛潛逃。
北漠阿魯臺,外犯明朝內壓瓦剌,最終的結局如何?

蒙古人

結語

第二年,瓦剌大軍再次向阿魯臺進軍,唯恐阿魯臺與明朝建立合作關係而共同討伐自己。最終在明朝的援助之下,阿魯臺戰勝瓦剌,馬哈木戰死。蒙古形勢鉅變,但阿魯臺控制之下的東蒙古仍然是最主要的勢力。

  • 經歷數次征戰後的阿魯臺元氣大傷,便繼續嚮明朝俯首稱臣,以望休養生息。但朝廷那容他慢慢發展壯大,於是便尋機再次征伐阿魯臺。此時的阿魯臺可謂兩面受敵,瓦剌也在明朝攻打之中乘火打劫,於是在克魯倫河阿魯臺大敗。

宣德九年(1434年),不敵瓦刺脫脫不花之後,阿魯臺退至母納山,七月,脫歡率眾襲擊阿魯臺,此時經歷一系列追殺的阿魯臺最終寡不敵眾,死於亂戰中,至此,阿魯臺下臺,風雲蒙古30餘年的梟雄滅亡,蒙古落入也先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