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說的遺言,劉禪做到了嗎?

大馬哈魚12


千萬不要小瞧劉禪。在三國時代,有很多雄才大略的梟雄,奇計百出的謀士,武藝高強的猛將,智勇雙全的帥才。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大家往往更關注的是一個人表現出來的能力。像劉禪這樣的人,通常被大家視為無能之輩,認為沒有什麼值得褒揚的。但劉禪真的是個窩囊廢嗎?

劉禪的父親劉備曾經教育自己的兒子劉禪,要他“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劉備能夠從一介織蓆販履之寒微輩,經過頑強的努力奮鬥,終於成為鼎立三分的一方霸主,他的才能和志向連曹操都要敬畏三分。別人以利害為行事的出發點,而劉備則以善惡為行為的判別。

劉備的繼承人劉禪無論軍事才能,治國水平,還是政治頭腦都無法與其相提並論,簡直如同雲泥天壤,差距實在是太大,劉備也很清楚自己的兒子是個什麼水平,他對劉禪的教導也很有針對性。

這個世界上有三種人你不能去欺辱:威猛狠毒的,你惹不起;心機深的,你瞞不過;秉性仁厚善良的,你不忍心。

大家注意一個事實:以曹操之陰狡,有人曾經背叛過他;以劉備之精明,也有人背叛過他;以孫權之狠辣,也有人背叛過他;而劉禪即不狠辣,也不狡詐,更不威猛,有人背叛過他嗎?―― 一個也沒有,能做到這一點,劉禪可能是個簡單人物嗎?

劉禪在位四十年,在這四十年裡大家看看曹魏政壇是個什麼情況,用“血雨腥風”四個字來形容不過分吧?東吳政壇又是個什麼情況,也用“血雨腥風”四個字來形容,亦不為過。唯有蜀漢政壇穩如磐石,安若泰山。

劉禪真的很不容易。劉備死後,劉禪繼位時才不過十六歲,當時蜀漢江山面臨的形勢極為嚴峻,可以稱得上是岌岌可危。連戰連敗,損兵折將,蜀漢根基――荊州派幾乎損失殆盡,外部強敵環伺在側,虎視眈眈;內部各派勢力盤根錯節,蠢蠢欲動。稍一不慎,國家政權就會落入被巔覆的險境。諸葛亮和劉禪一老一少相依為命,情同父子,互相扶持著走過了那段艱險的歲月,終於力挽狂瀾,撐住了鼎立江山不倒。

有人總拿諸葛亮和劉禪之間的關係來說事,認為諸葛亮是威壓主君的權臣,純粹是瞎扯淡。以諸葛亮的能力和威望,在他主持政權的每一天都足以將劉禪拿下,取而代之。但諸葛亮的心中從來沒有過一絲這樣的念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僅是諸葛亮對先帝厚恩的無悔承諾,更是對劉禪至仁至善,全面信任的無私回報。

相對曹魏和東吳,蜀漢的文臣武將們是最忠誠的,這就他們敢於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底氣――這個的國家的每一個臣工都是忠心耿耿的。即使是有“奪天地造化之工、鬼測莫測之術”的天下奇才諸葛亮,文武雙全、身負帥才的姜維,智略深長的蔣琬,精明機敏的費禕,包括那個被壓制了多年的李嚴,還有囂張跋扈、狂妄自矜的魏延,寧可被捕殺都不肯投敵,這些人全部都對劉禪忠誠到最後一絲呼吸。

為什麼蜀漢的臣子能這麼忠心?他們不知道劉禪的水平嗎?大家都很清楚劉禪並不是個胸懷大志、能力出眾、文武雙全的君主,但大家仍然對他報以九死無悔的忠誠。就是因為劉禪至善至仁,他對得起麾下每一個人。

諸葛亮死後,群情激憤的民眾聚集請願,希望能夠在成都郊區為諸葛亮立廟,以供民眾祭奠瞻仰,劉禪斷然拒絕。是劉禪對諸葛亮不滿嗎?不對,劉禪這樣做恰恰是對相父的崇仰和敬重。在國家首都的郊區為祖先立廟,是天子才擁有的權力。漢末三分時候,這種事情曹操幹過,司馬懿幹過,他們一個是篡漢、一個是篡魏。如果給諸葛亮在成都立了廟,那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名譽將與曹操、司馬懿這樣的篡權之臣並列。劉禪不給諸葛亮立廟,是對相父一生耿耿忠心和高潔的品質最大的肯定,決不允許相父在史書上有一絲的汙跡!

這就是劉禪的大德和大智。能為忠於自己的人考慮得如此細微和長遠,這樣的主君不值得臣子們披肝瀝膽地去忠誠嗎?

兵臨城下,投降還是頑抗?投降了,劉禪將在史書上留下永遠難以洗刷的恥辱記錄;頑抗,就算劉禪能逃出去,眾人擁著他另起爐灶,但這片土地也將陷入長期的戰爭,多少人都將打著他的旗幟掀起烽火紛爭,血流川蜀。劉禪能不明白這一點嗎?是考慮自己的利害,還是搞清這樣做的善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而劉禪寧願以自己後半生無盡的羞辱去換取川蜀百姓的安寧。

這就是劉禪的大善。正因為劉禪是這樣的人,所以姜維也願意犧牲自己軍人的榮譽去詐降,一計害三賢,企圖換取劉禪的東山再起。有這樣仁善的君,才有這樣忠勇的臣。


饞嘴肥貓鏟史官


劉備在給後主劉禪的遺詔中就說過這樣一句警世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劉禪在17歲時候繼位,初期對諸葛亮十分信任,“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嬋自己基本上就窩在皇宮,沉溺酒色,不理朝政,史書上就記載他臣下劉琰的老婆胡氏關在宮裡私通。後來寵信黃皓,敗壞政事,在北伐關鍵時刻召回諸葛亮,看的人心急。劉禪稱得上是親近小人,疏遠賢臣。

在諸葛亮薨逝的消息傳回後,就以為了防備魏國為由,禁止臣民前去奔喪,由於劉禪的禁止命令,臣民們的奔喪都沒有成功。後來姜維被逼的都要外出屯田避禍,如此行徑,稱得上惡了吧。

陳壽評價他:“惑閹豎則為昏闇之後”,但是作為一個國君來說,能把國家治理好就是最大的善,劉禪都把國家弄沒了,而且蜀國人也沒有說他好的,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劉禪沒做什麼好事。劉備的遺言,劉禪肯定是沒做到的!


歷史同塵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都知道這是劉備給兒子劉禪的遺詔中的一句話,原句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可以看出劉備是希望劉禪多多行善,小善積多成大善,同時也警醒劉禪小惡相積也可禍亂國家。

那麼劉禪是否做到他父親叮囑的這些呢?可以簡要的看一下劉禪的生平:

劉禪在年幼時遭受多難,在劉備攜子逃亡時就曾被趙雲多次相救,而後也多次得到趙雲的幫助,才倖免於難。

後來劉備建立蜀漢,劉禪被封為太子,劉備在位期間為了讓劉禪見增長見識,掌握執政本領,劉備讓劉禪多學《韓非子》、《六韜》、《申子》、《管子》等書籍,並讓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習,又讓劉禪拜在伊籍門下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 可以看出劉備為了劉禪也是煞費苦心。

蜀漢建立兩年,劉備便已逝世,劉禪繼位,改元建興,期間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支持諸葛亮北伐,後來又支持姜維北伐。再到後來劉禪寵信黃皓,蜀漢就開始逐漸走向衰弱,在黃皓開始干預政事後,姜維勸告劉禪無果,後來黃皓肆無忌憚干涉朝政,姜維啟奏劉禪處死黃皓,但劉禪沒有同意,只是讓黃皓向姜維道歉。然而黃皓又怎會輕易罷休,聯合眾臣準備廢掉姜維,而姜維也聽聞風聲,直接離開了成都。

而蜀漢的滅亡也脫不開黃皓的唆使。在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姜維便上書給劉禪,讓他調兵遣將做準備,但黃皓卻告訴他不會有敵人來的,而劉禪自然也就聽信了,導致眾臣也都不知道此事。同年,鍾會、鄧艾、諸葛維等大舉伐蜀,也至此,蜀漢亡國,劉禪投降。後被遷至洛陽,安度晚年,享年64。

可以看出劉備當初竭盡心思想讓劉禪成為一個能夠讓蜀漢發揚光大的君子,將自己一心打拼下的蜀漢交到其手上,並且自己精心教導,還讓自己的忠臣諸葛亮去幫助他匡扶漢室,而結果卻也莫名讓人心寒。放著忠臣姜維不去提拔,非要去寵信黃皓,可以看出劉禪昏庸而無能,糊塗而愚蠢。雖自身也算落個好的結果,但也確實辜負了劉備的心意。而那句“扶不起的阿斗。”也正好能夠概括劉禪的一生。



仰望歷史長河,尋覓一份純淨。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歷史長河緩緩淌


大智若愚,死不逢時!



首彩之行政總廚鉑哥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為善福雖未至但禍以遠,人為惡禍雖未至但福以遠,這只是說給普通老百姓和修身養性的白仃而言的,做為一個君王統治者必須恩威並施,福澤八方,但為了鞏固自己的集權統治難免有些刀下冤魂比如魏延。姜維北伐,魏延被殺倒至蜀國漢中無人鎮守,魏延的死直接加速了蜀國的滅亡。但可以肯定的是劉禪不是一個昏庸無道的人而是一個聰明的人,時實務的人,在亡國之後才得以存活,莎士比亞說過‘’一個裝傻裝的好的人一定是一個有才情的人‘’



別讓時光非禮了夢想96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漢語諺語,意思是不要因為小惡無害而做惡,不要因為善事太小而不做,比喻壞事、善事不分大小。出自《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翻譯:不要認為壞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認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啟示: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須要做;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去做。

重點字意:勿:不要。

以:認為,以為。

善:好的行為,和“惡”相對。

為:做,行。

惡:犯罪的事,極壞的事,和“善”相對。

原文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裴松之注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典故

這是劉備去世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原句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目的是勸勉他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壞事小而去做。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

三國劉備文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做。這句話值得讓世人知道並銘記在心。後世人傳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寧大王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出自諸葛亮集中所記載的劉備給劉禪的遺詔,其上下文是這樣的: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

在這份遺詔裡,我們沒有看到一個戎馬一生的政治家的意氣風發,歲月早已讓他溫柔了視角。當他把目光投向剛剛弱冠的兒子的時候,他只有一些溫和而又殷切的期盼,一如天下所有望子成龍的父親一般。

劉備對於劉禪的要求,除了要他多行善、少行惡以外,再有就是多讀書,增加眼界。我們知道,劉備從小就是不喜歡讀書的(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也吃了不少沒文化的虧。因此,劉禪多讀書是很有必要的。

那麼,劉禪達到劉備的期望了嗎?

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因為縱觀《三國志-後主傳》,對劉禪本人的描寫都很少,基本上是一本蜀漢從223年到263年之間的大事年表。

這本也無傷大雅,畢竟君主的本紀一般都是如此,但是如果你去翻翻其他人的傳記,也很難看出劉禪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陳壽對劉禪有個很精巧的比喻:“素絲無常,唯所染之。”

確實,劉禪早期在諸葛亮執政期間看起來像個明君,後期黃皓弄權時又像個昏君。但是仔細想想,史書上可曾留下劉禪荼毒百姓、為害蜀中的記錄?從私德的角度來看,似乎劉禪確實做到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但是劉禪畢竟是個國君,不是一般人。如果他是個大臣,能做到克己復禮、平和待人,那即使不是個賢臣,也是個好人;但是作為一個皇帝,如果完完全全地垂拱而治,任由下面瞎胡鬧,那就滿擰了。尤其是蜀漢這種偏霸一隅、需要進取而非苟安的國家。

您對劉備、劉禪父子還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呢?歡迎在評論區和我互動。



青言論史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禪當之無愧。

丞相諸葛連年出兵,徵調各郡兵員、錢糧,不少地方都不能及時如數送交;蜀郡為京都所在地,戶口眾多,又逢諸葛亮死後,士兵開小差的很多,又有人冒領這些人空額的軍餉,各地奸巧紛紛出現。(呂乂)

劉禪及時任用呂乂前往巴西太守,呂乂心地善良,體恤百姓,百姓無不稱頌。呂乂召募士兵五千人交給諸葛亮,他對這些人進行慰問講明道理並加以監督制約,這些人竟沒有一人逃走。隨即劉禪又將呂乂轉任為漢中太守,兼任督農,負責供應軍需糧草。

諸葛亮去世後,呂乂累次升任為廣漢、蜀郡太守。呂乂到任後,進行防範禁止,他對士兵們開導勸諭,幾年之間,那些脫漏軍籍而自願出來的人有一萬多。(閻宇)

同時,劉禪還任用了南陽人杜祺、南鄉人劉幹、南郡人閻宇、襄陽人羅憲、汝南人陳祗等,都是蜀漢中後期的頂樑柱!歷職內外,治身儉約,謙靖少言,為政廉能,是劉禪用人的重要標準之一。(羅憲)

當然,不可否認也有黃皓。但是,黃皓的出現及其參與政事,並不是劉禪的原因!侍中董允去世,陳祗接替他擔任侍中,不排斥宦官黃皓,並與黃皓互為表裡,使得黃皓開始有機會參與政事。(陳祗)

陳祗深受劉禪的寵信,又與宦官把關係搞的非常好,在朝中權力竟超過了姜維。我們不能因此就把在陳祗時期出現的問題,轉嫁到劉禪那裡!

正因為陳祗積極執行諸葛的戰略方針,支持擁護姜維的北伐!因此受到了劉禪格外的恩遇,陳祗與黃皓關係好,他死後,劉禪像對待陳祗一樣對待黃皓,又有什麼不能理解的呢?


公明淏


千萬不要小瞧劉禪。在三國時代,有很多雄才大略的梟雄,奇計百出的謀士,武藝高強的猛將,智勇雙全的帥才。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大家往往更關注的是一個人表現出來的能力。像劉禪這樣的人,通常被大家視為無能之輩,認為沒有什麼值得褒揚的。但劉禪真的是個窩囊廢嗎?

兵臨城下,投降還是頑抗?投降了,劉禪將在史書上留下永遠難以洗刷的恥辱記錄;頑抗,就算劉禪能逃出去,眾人擁著他另起爐灶,但這片土地也將陷入長期的戰爭,多少人都將打著他的旗幟掀起烽火紛爭,血流川蜀。劉禪能不明白這一點嗎?是考慮自己的利害,還是搞清這樣做的善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禪真正做到了,他寧願以自己後半生無盡的羞辱去換取川蜀百姓的安寧!


柏拉圖小魚


以我【種花喝茶】多年的經驗分析:劉禪領會了這句話的含義,起初也做到了,但是最終選擇背道而馳!

這句話的出處大家都知道,是劉備對劉禪的遺詔內容: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為賢為德,能服於人。這句話流傳千古,是一個為人處事的道理。但既然是劉備作為一個帝王,給自己太子的遺照,就不能以普通人的視角去解讀它,裡面的話很可能是劉備作為父親,根據接下來的複雜政治環境,以及蜀國內外重要人物的反應,以遺詔的形式提點劉禪,作為蜀國的繼任者,所需要去做的一些治國策略。

以這個視角去解讀這句話,我們才能夠去說劉禪是否做到了劉備所期望的。首先作為一個王國的繼任者太子劉禪,第一個擺在他面前的問題,就是怎樣才能服眾呢?所以劉備才說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也是比較直白的告訴了劉禪第一步要怎麼做,只有讓自己的賢德顯露出來,才能夠讓蜀國的這些重要人物願意服從於他。同時這句話也是說給以諸葛亮為首的大臣們聽的。我的兒子很賢德你們要聽從於他!那麼要做到賢德,有什麼標準呢?劉備又細心的告訴了劉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樣一個行為準則。我們仔細的思考一下這句話,對於一個國家的掌權者來說,這樣的要求是不是過於容易了呢?在這裡我們要結合白帝城託孤的經過來思考這個問題,在白帝城,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太子劉禪可以輔佐,您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具備這樣的才德,您可以取而代之!很明顯這是一種試探,諸葛亮當時就回絕了,向劉備表明一定會輔佐劉禪,於是這句話的深意就有回味了,這相當於明確的告訴諸葛亮,只要劉禪做好事,哪怕這個好事很小,只要他不做惡事,他就是賢德的君主,你們必須輔佐他!

其實劉禪是明白這句話的含義的,所以他最初掌權的時候,以諸葛亮為“亞父”,事事聽從他的安排,諸葛亮去世之後安排姜維作為他的繼任者,劉禪起初也是聽從的,只是他作為一個君王,長期處於弱勢一方,難免會有很大的牴觸心理,於是聽信了讒言,啟用了小人。最終也就違背了劉備精心為他安排的道路,招致了蜀國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