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過處,寸草不生

巨頭過處,寸草不生

最近遠程協作辦公的軟件很火,讓我想起了去年前同事的一個創業項目,叫松果文檔,也算是在線文檔和遠程協作一類的,搜了一下發現服務都沒了,公司早就關掉了。剛上線的時候還找我推廣,問我能不能從石墨替換到松果等等。

這種類型的創業,初期最好先投放到市場上,看看 C 端用戶的反饋,toB 的話,應該去找典型用戶試用。或者在規模足夠大的情況下,試水企業。極客時間就是這樣的思路。上來就讓一個企業使用或替換成你的解決方案,這個成本太高了。

以前我還遇到做客服系統的創業公司,也是朋友做的,讓我們把極客時間的客服接過去,我當時選用了更成熟的解決方案。結果這哥們沒做幾個月,服務關停,移民了。

創業公司本來獲取用戶就很難,如果又缺乏堅持和責任,成功率就更低了。

一直以來,創業環境就不容易,九死一生毫不誇張。並不是說,現在基礎設施的成型,讓創業更容易,也許是做個小生意更容易了。你想做大做強,從來都很難。在某個成熟領域,做得比別人好一點點,UI 巧妙一點,是沒用的。得好一百倍才有可能。

那我理想遠大目光如炬,把產品放到一個具備巨大空間的賽道上去競爭是不是就可以呢?也就是說,你有足夠偉大的創見,行不行呢?行,比如馬斯克做航天器、做太陽能、做腦機接口,如果你能做成,就有機會,因為太難了,難到巨頭都不願意碰。如果不是,比如你在國內想做個類似 Slack 那樣的成功案例,就很難。

遠程協作和辦公這個賽道,一旦成熟,就會有巨頭進場收割,阿里的釘釘、企業微信、騰訊會議、字節的飛書、華為的 WeLink 等等,現在打得不可開交。昨天看到一個招聘信息,釘釘開始投入力量做在線文檔軟件,其實螞蟻那邊本來就有個語雀,聽說後來放到釘釘裡了,看起來是為了對抗字節投資的石墨。石墨是個很不錯的軟件,應該成為獨角獸,現在看起來更像是巨頭角力的棋子。

這樣的軟件,從路徑上來看,出自老牌企業軟件用友、金蝶之類的,似乎更有道理,但創新者窘境讓他們沒做好。那新領域理應出現新的面孔、新的獨角獸啊,也沒有,反而是互聯網巨頭和華為這種經歷過各種產業週期的強者進場廝殺。

誰能終結這個戰爭呢?不知道,反正不是你我。

國外有 Slack,Zoom 這樣的上市公司,國內目前還看不到,未來也難說。

那創業者還有做大的機會嗎?估計很多讀者會說有啊,比如頭條、美團、滴滴、拼多多、快手,不都長大了嘛?這種都是開闢了新的戰場,從另一個維度入局,殺進去看到的都是開闊地,而創始團隊也足夠強悍,進場就開疆拓土,等巨頭琢磨過來,這些公司都成了小巨人。打的話兩敗俱傷,那乾脆結盟投資好了。類似戰國,合縱連橫。

其他創業者的機會呢,個人看法,也許還有這些選擇:

1、顛覆式創新,這個看產業週期和個人天賦,天縱奇才和運氣爆棚者,也許有機會。

2、幫大佬打工,並不是加入巨頭,而是依附在大公司上做些特色業務,這種案例太多了。

3、找到新的藍海,比如黃崢、王興、宿華一樣,開疆拓土,構建自己的平臺。

4、乾點大公司不願乾的髒活累活,把昂貴的變便宜,把稀缺的變普通。

5、細分市場,垂直領域,在巨頭看不上的地方先做起來,再尋找橫向拓展的機會,極客時間相關業務就是這個思路。

國內巨頭為什麼啥都做呢?我想是因為恐慌。正如吳軍的浪潮之巔裡描述,每個時代都有英雄輩出,而英雄總有落寞的一天。沒有人想落寞,我不做精品自營和下沉市場,於是有了京東和拼多多,那我還是啥都做好了。增長和營收,就像是驅動公司向前的魔力棒,也像是消耗創新的無底洞,這東西既可怕,又是宿命。

其實巨頭沒必要啥都做啊,你看蘋果、Google、Facebook,更多是合作和收購,Facebook 收了 Instagram 和 WhatsAPP,各自保持獨立發展,不也挺好的。

多給大家一些創新空間,也許對雙方都有好處。都特麼是巨頭了,那麼霸道幹嘛,哪怕有個懷柔政策也好啊,比大興土木強。

中國創業者的縫隙真的不算多了,還能做點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