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趙養賢《話說陀羅》



話 說 陀 羅


文字:郭先理 註釋:司蘇實


原文作者趙養賢為忻州市上社村人,教師,己逝。

本文主要在於介紹了文革期間毀掉的山頂寺院。但作者自己也說,多年不去,只是根據回憶補記,所以與實情有些出入。但仍屬難得:多年不去,還能有這樣的記憶,不也說明了陀羅山的引人入勝?

忻州——趙養賢《話說陀羅》

陀羅山距州城50餘里(注:計算的起點不同。從高速公路下來,忻靜(樂)公路入口算起,到黃龍王溝村,為十四公里。高速公路出口在忻州和這路口之間,到市區中心還有十來公里,所以說法不同),由黃龍王溝村東口爬上南坡,經過十八盤,就到達陀羅山的中腰。這裡是個大豁口,也是陀羅山的門戶。走進豁口不遠,就進入陀羅山的寺院區了(注:此處省略較多。陀羅山南北走向,黃龍王溝村在東,守著一條長達五六里的石溝。現在一般遊人都是走這溝,因為石怪崖險,水淨山青,好玩好看。走到盡頭開始登山,快到絕頂,才是十八盤。村民也有一條上山的路,是從村西口的楓楊林中直接登山,我們上山一般走這裡。這裡風景遠沒有溝裡好,但爬上一段,便是無坡或坡小的路,走起來不累。快到頭兒,鑽過一片松林,到十八盤匯合。我拍的那幾幅接片便是從這裡上去,看陀羅山如一條臥蟒,十分壯觀)。


忻州——趙養賢《話說陀羅》

陀羅山民國時期照片


寺院區包括兩幢座北向南、平列並峙的寺院。靠西的一幢是佛殿寺院,其中有正殿三間,供彌勒佛一尊;東西兩廂各建配房三間,供羅漢一十八尊,竟都是三尺多高的生鐵鑄就的藝術形象,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注:前文提到有鐵佛一事),前院出口是一拱形門洞,上建閣樓,供魁星一尊。洞門左側是一座小山,山前刻有兩塊立匾,其一是光緒年間忻州知州方戊昌寫的四個大字——《雲近日低》;另一匾未署名姓,卻也是四個大字―《到此清涼》。(注:此“山”實為巨石。記憶成山,可見其壯觀。但上面的字和寫者、年代有誤。石上兩匾,應為“日近雲低”,和“到此清涼”。其中“到此清涼”為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歲次丙寅四月佛日所刻,署名為“知忻州事奉□大夫”等。而“日近雲低”題款和署名年久風化,同在一塊石上,其年代只能比明天啟更久遠,並非未署名姓。)


忻州——趙養賢《話說陀羅》

佛殿寺院東側,是風格別緻的龍王廟院。廟院靠北的三間大殿內,供有龍王像一尊:門頂懸有《雲行雨施》大匾一面。廟院兩側,各有兩座玲瓏剔透的微型小山,排列整齊。東面靠北的山上,建有小亭一座,俗稱避暑樓;因有乾隆皇帝(注:主說康熙)的愛妃於此臨幸梳妝的傳說,故又稱梳妝樓。靠南的一座,山頂鑿有小孔,遊人常以錢幣投向小孔,若投中了,便認為是個吉祥的兆頭。廟院西側靠北,是一整塊巨石,石上一株蓬勃的小松迎風擺舞,怡然自得,這便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孤松獨石。往南的那座小山上,建有涼亭一座,是遊人避暑乘涼的最佳景點。廟門一東一西的兩塊立石,一塊象蛇,一塊象龜,正所謂“龜蛇二石門”。石門兩旁,還各長著一株蟠曲蜷折的老松,活象兩尊十分盡職的守護神,日夜把守著廟門。


忻州——趙養賢《話說陀羅》

  

由龍王廟往東行,就到另一景點——清涼石了。清涼石是一片巨石,經人工鑿平,寬約五丈,長約十餘丈,比蘇州虎丘山的千人石,或許還要大些。中央是一圓形水潭,可供遊人飲用。遊人遊陀羅累了,都要來清涼石,或躺或臥,盡享“清涼”(

注:此石面積絕不止此。據支書說,不下20餘畝(每畝666平米)。圓型水潭還在,在清涼石東邊,而不在中央。那水積雨而來,並不乾淨,要想飲用,除非大雨連月)。


從清涼石起來,就要向陀羅山的最高點——“飛來峰”進軍了。飛來峰下邊是捨身巖。捨身巖究竟有多深?任誰也說不清楚。從飛來峰下瞰捨身巖,絕少有誰敢直立而望,大都把身子臥伏於石上,而後小心翼翼地探出頭去。因捨身巖懸崖絕壁,下部隆空,風勢浩大,稍不留意,即會有“捨身”之險。不過,除風險之外,它也有可玩之趣——如你把攜帶的草帽或手絹之類較為輕便的東西向下拋扔,即刻又會飛回原地,永遠不會沉落山底。


忻州——趙養賢《話說陀羅》

陀羅山飛來亭(1965)


飛來峰峰頂,恰是很平坦的寬闊場地。從前忻州佛教會主持人梁碩光先生,曾在此修建平房五間,給遊人以極大的方便(注:這石至少在今天看是不敢輕易上去的,還別說在上面建房五間了:似從清涼石分裂出去一塊,遠有數尺,裂縫深不見低,下面懸空,要膽大的才敢跳過去——誰知什麼時候會滾落下去)。碩光先生仗義疏財,德高望重,畢生致力於公益事業,諸如陀羅山的重建,金洞寺的修復,暖泉山的維護,都是先生籌謀策劃、奔波捐募,確曾付出了極大的精力和心血,忻州的鄉親父老是不會忘記他的。


忻州——趙養賢《話說陀羅》

忻縣中學全體旅行陀羅山合影(1921)

由飛來峰向下四望,陀羅景緻盡收眼底。這時,也只有這時,你才發現:陀羅山是鳥的世界,花的海洋。特別在夏秋季節,山花爛漫,群芳競秀。那滿山遍野的瓊花芳草,交織成一幅色彩斑斕的花毯,覆蓋著山巔。那一叢叢一株株絢麗多姿的山花——淡黃色的木茹花,飄香四溢;紫裡間白的丁香花,臨風搖曳;含羞帶怯的山丹花,沁人肺腑;招蜂惹蝶的玫瑰花,醇香撲鼻;那高掛半山腰的山葡萄,又大又肥,令人饞涎欲滴:那數不甚數的山桃、野杏,誘使饞腸漉漉……。在此花團錦簇之中伴隨著百鳥齊鳴,簡直是天仙般的境界,神仙般的日月。難怪當年都市裡的豪商鉅富,衙門裡的官老闊吏,鄉村裡的大小財主,以至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每到炎夏酷暑,都以能上陀羅山避暑為頭等快事,有的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直至天涼氣爽而後才肯下山。(注:好一個繁華盛境


從飛來峰下來,返到陀羅山中腰的豁口,向南望去,一排走勢平緩低矮的山頭,約二里多長,直達南端的馬頭山。這裡正是陀羅山的終點。在這一排排小山前邊,有一條筆直的小路,一直通向馬頭山前,這便是陀羅山走廊。據說,陀山走廊曾是昔日專為修建陀羅山盛景開闢的一條通道,當初修建各寺院、各景點時所需各類建材,無不由此道運向山巔。(

注:我的“陀山走廊”之說由此而來


忻州——趙養賢《話說陀羅》

滴水崖水母娘娘廟


在陀山走廊下面,有一兩丈多深的巖洞,洞壁常年滴水不斷。當在入冬以後,滴水日積月累,逐漸凝結成大小不等的一串串牙狀形冰塔,遠看跟人的牙齒沒什麼兩樣,所以人稱“滴水牙”或“滴水巖”。這些高高低低的滴水牙,直到第二年的五、六月間才開始融化。巖洞內清爽涼快,凡遊陀羅山者,總忘不了最終還要到此再享清涼。(

注:此冰牙我沒見過,也許是氣候有所變化

  

以上所記,都是1958年以前親身經歷的一些零星瑣記。五十年代以後,很少有機會再上陀羅山。然而在我的印象之中,不論時光如何流逝,大自然有多少變遷,陀羅山始終不失為一處風光明媚、景色宜人的旅遊勝地。特別在酷暑炎夏,若能乘興上陀羅一遊,無疑是一次最美好的享受。


(1996年春日追記於太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