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赵养贤《话说陀罗》



话 说 陀 罗


文字:郭先理 注释:司苏实


原文作者赵养贤为忻州市上社村人,教师,己逝。

本文主要在于介绍了文革期间毁掉的山顶寺院。但作者自己也说,多年不去,只是根据回忆补记,所以与实情有些出入。但仍属难得:多年不去,还能有这样的记忆,不也说明了陀罗山的引人入胜?

忻州——赵养贤《话说陀罗》

陀罗山距州城50余里(注:计算的起点不同。从高速公路下来,忻静(乐)公路入口算起,到黄龙王沟村,为十四公里。高速公路出口在忻州和这路口之间,到市区中心还有十来公里,所以说法不同),由黄龙王沟村东口爬上南坡,经过十八盘,就到达陀罗山的中腰。这里是个大豁口,也是陀罗山的门户。走进豁口不远,就进入陀罗山的寺院区了(注:此处省略较多。陀罗山南北走向,黄龙王沟村在东,守着一条长达五六里的石沟。现在一般游人都是走这沟,因为石怪崖险,水净山青,好玩好看。走到尽头开始登山,快到绝顶,才是十八盘。村民也有一条上山的路,是从村西口的枫杨林中直接登山,我们上山一般走这里。这里风景远没有沟里好,但爬上一段,便是无坡或坡小的路,走起来不累。快到头儿,钻过一片松林,到十八盘汇合。我拍的那几幅接片便是从这里上去,看陀罗山如一条卧蟒,十分壮观)。


忻州——赵养贤《话说陀罗》

陀罗山民国时期照片


寺院区包括两幢座北向南、平列并峙的寺院。靠西的一幢是佛殿寺院,其中有正殿三间,供弥勒佛一尊;东西两厢各建配房三间,供罗汉一十八尊,竟都是三尺多高的生铁铸就的艺术形象,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注:前文提到有铁佛一事),前院出口是一拱形门洞,上建阁楼,供魁星一尊。洞门左侧是一座小山,山前刻有两块立匾,其一是光绪年间忻州知州方戊昌写的四个大字——《云近日低》;另一匾未署名姓,却也是四个大字―《到此清凉》。(注:此“山”实为巨石。记忆成山,可见其壮观。但上面的字和写者、年代有误。石上两匾,应为“日近云低”,和“到此清凉”。其中“到此清凉”为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岁次丙寅四月佛日所刻,署名为“知忻州事奉□大夫”等。而“日近云低”题款和署名年久风化,同在一块石上,其年代只能比明天启更久远,并非未署名姓。)


忻州——赵养贤《话说陀罗》

佛殿寺院东侧,是风格别致的龙王庙院。庙院靠北的三间大殿内,供有龙王像一尊:门顶悬有《云行雨施》大匾一面。庙院两侧,各有两座玲珑剔透的微型小山,排列整齐。东面靠北的山上,建有小亭一座,俗称避暑楼;因有乾隆皇帝(注:主说康熙)的爱妃于此临幸梳妆的传说,故又称梳妆楼。靠南的一座,山顶凿有小孔,游人常以钱币投向小孔,若投中了,便认为是个吉祥的兆头。庙院西侧靠北,是一整块巨石,石上一株蓬勃的小松迎风摆舞,怡然自得,这便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孤松独石。往南的那座小山上,建有凉亭一座,是游人避暑乘凉的最佳景点。庙门一东一西的两块立石,一块象蛇,一块象龟,正所谓“龟蛇二石门”。石门两旁,还各长着一株蟠曲蜷折的老松,活象两尊十分尽职的守护神,日夜把守着庙门。


忻州——赵养贤《话说陀罗》

  

由龙王庙往东行,就到另一景点——清凉石了。清凉石是一片巨石,经人工凿平,宽约五丈,长约十余丈,比苏州虎丘山的千人石,或许还要大些。中央是一圆形水潭,可供游人饮用。游人游陀罗累了,都要来清凉石,或躺或卧,尽享“清凉”(

注:此石面积绝不止此。据支书说,不下20余亩(每亩666平米)。圆型水潭还在,在清凉石东边,而不在中央。那水积雨而来,并不干净,要想饮用,除非大雨连月)。


从清凉石起来,就要向陀罗山的最高点——“飞来峰”进军了。飞来峰下边是舍身岩。舍身岩究竟有多深?任谁也说不清楚。从飞来峰下瞰舍身岩,绝少有谁敢直立而望,大都把身子卧伏于石上,而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去。因舍身岩悬崖绝壁,下部隆空,风势浩大,稍不留意,即会有“舍身”之险。不过,除风险之外,它也有可玩之趣——如你把携带的草帽或手绢之类较为轻便的东西向下抛扔,即刻又会飞回原地,永远不会沉落山底。


忻州——赵养贤《话说陀罗》

陀罗山飞来亭(1965)


飞来峰峰顶,恰是很平坦的宽阔场地。从前忻州佛教会主持人梁硕光先生,曾在此修建平房五间,给游人以极大的方便(注:这石至少在今天看是不敢轻易上去的,还别说在上面建房五间了:似从清凉石分裂出去一块,远有数尺,裂缝深不见低,下面悬空,要胆大的才敢跳过去——谁知什么时候会滚落下去)。硕光先生仗义疏财,德高望重,毕生致力于公益事业,诸如陀罗山的重建,金洞寺的修复,暖泉山的维护,都是先生筹谋策划、奔波捐募,确曾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忻州的乡亲父老是不会忘记他的。


忻州——赵养贤《话说陀罗》

忻县中学全体旅行陀罗山合影(1921)

由飞来峰向下四望,陀罗景致尽收眼底。这时,也只有这时,你才发现:陀罗山是鸟的世界,花的海洋。特别在夏秋季节,山花烂漫,群芳竞秀。那满山遍野的琼花芳草,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花毯,覆盖着山巅。那一丛丛一株株绚丽多姿的山花——淡黄色的木茹花,飘香四溢;紫里间白的丁香花,临风摇曳;含羞带怯的山丹花,沁人肺腑;招蜂惹蝶的玫瑰花,醇香扑鼻;那高挂半山腰的山葡萄,又大又肥,令人馋涎欲滴:那数不甚数的山桃、野杏,诱使馋肠漉漉……。在此花团锦簇之中伴随着百鸟齐鸣,简直是天仙般的境界,神仙般的日月。难怪当年都市里的豪商巨富,衙门里的官老阔吏,乡村里的大小财主,以至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每到炎夏酷暑,都以能上陀罗山避暑为头等快事,有的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直至天凉气爽而后才肯下山。(注:好一个繁华盛境


从飞来峰下来,返到陀罗山中腰的豁口,向南望去,一排走势平缓低矮的山头,约二里多长,直达南端的马头山。这里正是陀罗山的终点。在这一排排小山前边,有一条笔直的小路,一直通向马头山前,这便是陀罗山走廊。据说,陀山走廊曾是昔日专为修建陀罗山盛景开辟的一条通道,当初修建各寺院、各景点时所需各类建材,无不由此道运向山巅。(

注:我的“陀山走廊”之说由此而来


忻州——赵养贤《话说陀罗》

滴水崖水母娘娘庙


在陀山走廊下面,有一两丈多深的岩洞,洞壁常年滴水不断。当在入冬以后,滴水日积月累,逐渐凝结成大小不等的一串串牙状形冰塔,远看跟人的牙齿没什么两样,所以人称“滴水牙”或“滴水岩”。这些高高低低的滴水牙,直到第二年的五、六月间才开始融化。岩洞内清爽凉快,凡游陀罗山者,总忘不了最终还要到此再享清凉。(

注:此冰牙我没见过,也许是气候有所变化

  

以上所记,都是1958年以前亲身经历的一些零星琐记。五十年代以后,很少有机会再上陀罗山。然而在我的印象之中,不论时光如何流逝,大自然有多少变迁,陀罗山始终不失为一处风光明媚、景色宜人的旅游胜地。特别在酷暑炎夏,若能乘兴上陀罗一游,无疑是一次最美好的享受。


(1996年春日追记于太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