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震後災區的地質災害防治

(一)地震引發的山體滑坡災害與防治措施

滑坡是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帶, 作整體或分散順坡向下滑動的一種物理地質自然現象, 是內外動靜環境因子產生山體滑落的產物。在地震或餘震作用下, 容易產生滑坡。

地震滑坡治理工程可分為減滑工程和抗滑工程兩類。減滑工程目的在於改變滑坡的地形、土質、地下水等狀態, 就是改變其自然條件, 而使滑坡運動停止或緩和; 抗滑工程則在於利用抗滑的工程建築來支擋運動的全部或部分滑坡, 減輕或免於地震滑坡災害。其主要措施為:

( 1) 震後及時排除地表水。因地表水的滲透,可使滑坡激化, 應防止水的滲透。對邊坡的坡項及坡面進行防滲處理。在透水性強的地段, 應對已發生的裂縫, 用黏土或水泥漿填充, 並用薄膜覆蓋; 在透水性弱的地段, 對重要部位也應採取防滲處理。把滑坡區內的雨水彙集, 排除到滑坡區外。

( 2) 震後及時排除地下水。按地下水埋藏深淺採用不同的方法。地下水從其他區域沿著含水層或其他通道大量流入滑坡區時, 應在滑坡區外設置地下水截水截斷, 並排出地表。

( 3) 震後及時削方減重。在可能的情況下以及掌握滑坡的規模、滑坡面的分佈及地震時可能滑動的情況後, 在重要地段(如交通要道、醫院、生命線工程、重要建築物等地段)削去滑坡後部的土體, 前沿填土鎮壓。

( 4) 在抗震救災後期可考慮修建抗滑樁和擋牆。在滑坡前沿插入鋼管或工字鋼, 既有抗滑阻擋作用, 又有鉚固增加預應力的作用。滑坡前沿挖開後, 建擋牆, 作為滑坡前沿反壓填土的支擋工程, 以穩定單個滑坡體, 同時對上部斜坡的滑動塊體也起到穩定作用。

( 5) 震後及時進行滑坡監測和預報。採用多種監測手段, 開發動態滑坡環境的監測技術, 如採用永久散射體干涉測量、GPS接收器等儀器來監測, 從緩慢蠕變到迅速災難性破壞的滑坡活動, 實現對滑坡活動的動態監測和預報。

(二)地震引發的泥石流災害與防治措施

地震引起山體鬆動有時伴隨著降雨引發泥石流, 山區泥石流是一種由分選性很差的岩石、泥土以及大量的水所構成的流體, 沿著斜坡和溝谷向下流動的自然現象。泥石流具有突然爆發性, 往往給人類生命財產構成危害。泥石流衝進鄉村,摧毀村鎮住宅、淹沒人畜, 毀壞土地, 殃及人民生命; 泥石流可以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發生, 能夠對其運動路徑上的物體施加巨大的衝擊荷載。即使小型泥石流也可以剝蝕植被, 阻塞排水通道, 破壞住宅, 危及人類生命。對山區的泥石流進行治理時, 要考慮地震引起山體鬆動有時伴隨著降雨引發的泥石流, 要注意從源頭區- 逕流區- 堆積區進行綜合治理, 要結合當地具體環境, 因勢利導地進行總體設計, 進行綜合治理。

( 1) 修建排導工程。如修築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 可以改善地震引發的泥石流流勢。

( 2) 修建攔擋工程。如修築攔砂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 可以削弱地震引發的泥石流的能量。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 削弱泥石流的流量, 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除此之外, 還應做好相應的監測和預報工作, 把災害的損失降低到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