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武漢地鐵11號線未來三路站穿上“防護罩”,在暗河上生根

武漢地鐵11號線東段一期開通在即,其未來三路站建在暗河之上,為避免發生基坑湧水、整體“漂移”,地鐵站穿上厚厚的“防護罩”。



武漢地鐵11號線未來三路站穿上“防護罩”,在暗河上生根


2017年4月,車站主體結構封頂

11號線未來三路站位於東湖高新區高新大道、未來三路交叉路口,沿高新大道東西向敷設,為地下兩層島式車站,採用明挖順築法施工,基坑深20.4米,標準段寬22.3米。


武漢地鐵11號線未來三路站穿上“防護罩”,在暗河上生根


車站西側227米範圍內地質條件極為複雜。經前期勘探,發現溶洞227個,大多互相連通形成暗河,其中最大溶洞高約18.3米,為武漢地鐵在建工程中少有;初步估算,車站基坑湧水量為每天6.5萬立方米,灰巖強度高達136兆帕斯卡。地下溶洞分佈廣,承壓水豐富,極易出現基坑底部和樁壁湧水,造成地面沉降和塌方,嚴重威脅施工安全乃至後期運營安全。


武漢地鐵11號線未來三路站穿上“防護罩”,在暗河上生根


武漢地鐵11號線未來三路站站廳層

2015年7月車站開建之時,武漢地鐵集團、中國電建等參建各方組織成立專業攻關小組,邀請中國工程勘察大師範士凱作技術指導,先後召開專家諮詢會、討論會15次,確定採用“外截內排、分區實施”方式處理岩溶。


武漢地鐵11號線未來三路站穿上“防護罩”,在暗河上生根


地鐵站內出口指引標識

2016年10月,車站西側區域開工。施工方在圍護樁外注漿,形成連續止水帷幕,將暗河地質結構阻擋在車站以外,並在結構底板下3米處注漿加固,讓車站在暗河上生根,既防止地下水上湧,也防止出現整體“漂移”,相當於為車站穿上一層“防護罩”。施工中共使用衝擊鑽27臺,是其他普通車站的五六倍,通過合理利用帷幕寬度及深度,成功實現止水。2017年4月,車站主體結構順利封頂。這也是11號線最後封頂的地鐵站。


武漢地鐵11號線未來三路站穿上“防護罩”,在暗河上生根


2017年4月,車站主體結構封頂

範士凱評價:該車站實現岩溶區地鐵施工重大突破,為防治岩溶承壓水地區地質災害積累了經驗。

記者汪洋、通訊員袁永華、彭珂


分享到:


相關文章: